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成人高考

​2019成人高考高升专语文精选试题及答案二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善良的夕阳

考试栏目组小编为你的考试准备了2019成人高考高升专语文精选试题及答案二,来试试看,你能考多少分,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

2019成人高考高升专语文精选试题及答案二

一、基础知识(20题,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针砭(biǎn)时弊 人才济济(jì) 叱咤(chà)风云

B: 虎视眈眈(dān) 并行不悖(bèi) 素昧(mèi)平生

C: 垂涎(yán)三尺 草菅(guǎn)人命 碱(xián)默无言

D: 一曝(bào)十寒 自怨自艾(ǎi) 高屋建瓴(líng)

2.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苗圃(pǔ) 卓(zhuó)越 狭隘(ài) 荫(yǐn)庇

B: 忖(cǔn)度 暂(zhàn)行 怪癖 (pǐ) 拟(nǐ)定

C: 斡(wò)旋 焚(fén)毁 结束(sù) 菲(fěi)薄

D: 摈(bìn)弃 炽(chì)热 掠(lüè)夺 冗(yǒng)长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尽相同的一项是( )

A. 螳臂当车 庇护 凋敝 荜路蓝缕

B. 水波荡漾 恰当 档案 安步当车

C. 间谍 间断 间或 间歇

D. 便宜 方便 轻便 大腹便便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空挡 空洞 半空 空白

B. 喝彩 吆喝 喝醉 吃喝

C. 爱好 癖好 好歹 修好

D. 伯乐 康乐 乐和 安乐

5.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妇孺皆知 气势 磋商 阴谋

B. 诩诩如生 招幕 震撼 烦琐

C. 出奇制胜 帐篷 教唆 污蔑

D. 出类拔萃 抉择 报销 道歉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勾消 反应 怀疑 怙恶不俊

B. 瞻养 篡改 绿茵茵 如火如荼

C. 隐蔽 玷污 火辣辣 真知着见

D. 妆束 泻漏 林阴道 与时俱进

7.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镇压 振动 寒暄 松弛

B: 竟然 蜕化 震荡 崛起

C: 胁从 合理 稿费 妄想

D: 观摩 题名 演译 竟赛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诚信是决定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重要因素。

B. 每一个有志气的青年人都将来希望自己能够事业有成。

C. 规范管理,领导和工人的共同努力。

D. 这里有他曾经戴过的一面呢帽和穿过的一双长筒皮靴。

9.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我。

C: 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宛如一张粉红色的地毯。

D: 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10.对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辨识正确的一项是( )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②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的遗体,碾过我的心。等待着,等待着,把一个前方战士的崇敬献给你。

③有一天,吴天宝得到阳光得到雨露,开了花了,用整个生命开朵花,蓬蓬勃勃向着生活。

④但是我的血液究竟是中国的血液,我的言语究竟是中国的言语,如果我这个说中国话的诗人,不为中国,而为谁歌吟呢?

A: 反复 对偶 反问 比拟

B: 比拟 对偶 反问 反复

C: 反问 反复 对偶 比拟

D: 对偶 反复 比拟 反问

11.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呵,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

B: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荫。

C: 看吧,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在悬崖上,把这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D: 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

12.下列语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只要几分钟工夫,提起铁架子来,就看见铜胎全体通红,红得发亮,像烧得正旺的煤”。

A: 拟人说明法 B: 夸张说明法 C: 比喻说明法 D: 象征说明

13.下列语段按描写的层次划分合理的一项是( )

“①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②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的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③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④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⑤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14.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无论工作有多忙,每天晚上,她都要把这一天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____在日记中。

②据有关人士____,本次事故损失约2亿元之多。

③病人们都十分喜欢找张医生看病,他每天____的病人都在七八十人左右。

④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认识到,____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信,比教授知识更为重要。

A: 记录 披露 诊治 激发

B: 誊抄 宣称 诊治 刺激

C: 记录 宣称 救治 激发

D: 誊抄 披露 救治 刺激

15.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出门旅游时,我们____带足____的生活用品。

②这项技术革新,____钢材2000吨,____开支80万元。

A: 必须 必需 节约 节省 B: 必需 必须 节省 节约

C: 必须 必需 节省 节约 D: 必需 必须 节约 节省

16.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组合是( )

我市召开防汛工作会议,____,____,____,____。

①安排布置今年的防汛工作

②查找各种隐患

③分析防汛形势

④确保我市今年度汛安全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③②① D: ③②①④

17.下列一段议论要说明的道理是( )

“读诗并试图达到正确欣赏,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与其说是为了了解,不如说是为了感动。作为读者,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长干曲》也好,《沙扬娜拉一首》也好,希望这种欣赏的结果,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A: 文学欣赏需要再创造

B: 文学欣赏要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C: 文学欣赏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

D: 欣赏可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18.下列语段所说: “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的传神之处是( )

“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还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

A: 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

B: 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

C: 老人的塑像逼真、亲切

D: 有小童和柳树精作对比

19.下列名句中,出自于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是( )

A: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艾青诗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等。

B: 鲁迅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

C: 曹禺原名万家宝,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戏剧家,《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D: 《母亲》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法国的罗曼·罗兰

二、现代诗文阅读(17大题67小题,每小题5分)

(一)、阅读曹冲《神奇的极光》中的片段,回答后的问题

极光是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它常常出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地区,主要是在南极区和北极区。这种光的美丽显示,是由高空大气中的放电辐射造成的。出现在北半球的叫做北极光,出现在南半球的叫做南极光;南北极光泛称极光。在我国所能见到的当然是北极光。在古代,我国没有极光这个词,所以是根据极光不同的形状差异分别加以称谓,如叫做“天狗”、“刀星”、“蚩尤旗”、“天开眼”、“星陨如雨”等等,它们大部分散落在史书的星象、妖星、异星、流星、祥气的记载中。

回答

1.本段说明的内容是( )

A.极光的形成原因; B.极光的分布区域

C.极光的各种姿态; D.极光的色彩形成原因

2.“极光是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是指( )

A.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

B.出现在南半球的南极光

C.出现在北半球的北极光

D.它常常出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地区的南北光

3. 在我国所能见到的极光是( )

A.北极光; B.南极光; C.东极光; D.西极光

4. 我国古代史书的星象、妖星、异星、流星、祥气等记载中,以“蚩尤旗”、“天开眼”来称谓的是( )

A.北极光; B.南极光; C.东极光; D.西极光

(二)、阅读王磊《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中的片段,回答后的问题

在服务业领域,随着21世纪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逐步转变,智能机器人必将在服务行业上充当极为重要的角色。目前,各种服务用智能机器人如护士助手、步行功能训练机器人、导盲机器人等已走进了市场。21世纪的服务用智能机器人除了可以为家庭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和健康护理工作外,还可以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工作重复性强的工作,诸如环境保护、宾馆勤杂以及公交服务等。据专业人士估计,到2000年日本服务用智能机器人的市场总需求将达到250亿日元,2005年将达到1,750亿日元。

回答

1.对本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机器人必将在服务行业上充当极为重要的角色

B.智能机器人一定在服务行业上充当极为重要的角色

C.智能机器人已经在服务行业上充当极为重要的角色

D.智能机器人不可能在服务行业上充当极为重要的角色

2.本段文字采用的说明方法有( )

A.类比对比法; B.举例数据法; C.引用下定义法; D.比喻象征法

3.本段说明的语言特点是( )

①通俗易懂; ②准确性强; ③质朴简洁; ④生动形象

A.①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③④

(三)、阅读王谷岩《眼睛与仿生学》中的片段,回答后的问题

①由于受到视野和视敏度的限制,在高空飞行的飞行员单凭肉眼很难发现和识别地面目标。②例如飞机在六千米高空作水平飞行时,飞行员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狭窄范围的地面。③即使在这个区域里,对比较大的目标也不是总能准确无误地发现和识别的。④但是,老鹰眼睛的视野却比人眼广阔得多。⑤展翅翱翔于两三千米高空的雄鹰,一下子就能发现地面上宽广范围内的一只小兔或小鸡。⑥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大大扩充和提高飞行员的视野和视敏度。⑦如果能够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⑧如果能够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回答

1.本段划分为三个层次,最合理的划分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文中的三个“如果”说明了目前的仿生学研究的( )

A.重要性; B.必然性; C.可能性; D.科学性

3.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

A.引用说明 举例说明 比较说明; B.数据说明 举例说明 比较说明

C.分类说明 举例说明 比较说明; D.数据说明 定义说明 比较说明

(四)、阅读林希《石缝间的生命》中的片段,回答后的问题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回答

1.这三段话表现的共同思想是( )

A.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叹; B.石缝间倔强的生命,撼动了作者的心

C.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D.石缝间的种子没有泥土

2.作者抓住了石缝间的生命特点进行议论,这特点是( )

A.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 B.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生命的倔强

C.从雨水里得到湿润; D.要自己寻找生存的土壤

3.“‘石缝间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的原因是( )

A.石缝间的生命要自己寻找生存的土壤

B.石缝间的生命面对的环境异常艰难、严峻而苛刻

C.石缝间的生命有阳光雨露就能生长

D.石缝间的生命没有人的呵护

4.文中“感动”一词的含义是( )

A.赞美 同情 悲伤; B.震慑 悲情 佩服

C.佩服 震惊 震撼; D.顽强 同情 佩服

(五)、阅读林希《石缝间的生命》中的片段,回答后的问题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回答

1.本段的大意是( )

A.描写松树的生长环境恶劣; B.赞美松树顽强的的生命力

C.描写了松树的雄姿; D.松树的栽种不容易

2.本段中作者详写树干和树根,略写针叶,用意是( )

A.紧扣“石缝间的生命”,突出松柏生长的艰难和生命力的顽强

B.让人了解松树生活的环境,产生对松树的崇敬之情

C.想人们展示松上生长的不易,从而保护环境

D.便于人们进一步的了解松树的特性,产生对松树的敬意

3.下列各句括号中对该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是( )

A.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反复)

B.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比喻)

C.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夸张、排比)

D.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拟人)

4.石缝间的松树的生长整体特点是( )

A.粗如巨蟒、细如草蛇; B.繁茂、永不凋落

C.雄伟苍劲、巍峨挺拔; D.扭曲地 、旋转地 、结痂着伤疤

(六)、阅读下列一篇文章的片段,回答后的问题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 “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暄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农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扭过头去, 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防着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去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目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的浓密的长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弥漫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出一句话来:“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

“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我回答

“谁说的?”

“老人都这么说。老人经的事稠,我信老人的话。”

回答

1.对这部分文字描写的景物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介绍故事的缘起、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

B.借美景烘托美人

C.有利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矛盾心理

D.增添文章的抒情性,使文章富于诗情画意文章

2.景物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抒发情感来说是( )

A.正面描写; B.直接叙述; C.侧面烘托; D.直抒胸臆

3.文中简短的对话,表现出的“我”的性格特点是( )

A.憨直 真诚; B.大胆 直率; C.性急 粗鲁; D.细心 憨厚

(七)、阅读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开头和结尾两段,回答后的问题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回答

1.与“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相对应的语句是( )

A.轻轻地推门进去; B.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C.月亮渐渐地升高了; D.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2.与“妻在屋里拍着闰儿”相对应的语句是( )

A. 什么声息也没有; B.月亮渐渐地升高了

C. 妻已睡熟好久了; D.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3.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相对应的语句是( )

A.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 B.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

C.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D.今晚若有采莲人

4.联系全文看,本文的写作背景是( )

A.1911年的辛亥革命; B.1917年的张勋复辟

C.1919年五四运动; D.1927年的“四·一二”时

5.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句是全篇的文眼

B.夜深欣赏月色是想平息“不宁静”的心情

C.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D.通过荷塘月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6.下列语句不属于夜深的一句是( )

A.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 B.月亮渐渐地升高了

C.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D.妻子已睡

7.最后一段中抒发作者淡淡的忧愁的语句是( )

A.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 B.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

C.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8.最后一段中,“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表达的意思是( )

A.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B.表现了欣赏月色的结束

C.表现了作者欣赏完景物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D.表现了作者无心欣赏美景

(八)、阅读孙犁《荷花淀》中的片段,回答后的问题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

回答

1.这里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 )

A.清新热闹、充满诗情画意; B.凝重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C.清新宁静、充满诗情画意; D.朴素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2.这里描写的景物有( )

①月色皎洁②银白的淀水③秋风落叶④洁白的苇席遍地⑤、荷花飘香。⑥薄雾清风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④⑤⑥

3.不属于这里景物描写的作用的一项是( )

A.为人物的心理描写提供了依据; B.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

C.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D.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4.孙犁的小说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的意境,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他们被称为( )

A.乡土派; B.自然派; C.白洋淀派; D.荷花淀派

5.《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 )

A.小说集; B.散文集; C.散文诗集; D.小说、散文集。

(九)、阅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片段,回答后的问题

①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②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③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回答

1.刘和珍君虽然生活艰苦,但毅然预订销行一向寥落的《莽原》说明了刘和珍是( )

①.一个勇于追求真理的人

②.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③.一个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的人

④.一个思想进步,具有远见的革命青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对这几段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刘和珍为一些教员在杨荫榆被撤职以后,就纷纷引退而黯然泣下,表现了她富于远见和有着顽强的斗争精神

B.“欣然前往”表现了刘和珍对反动派的斗争是从容不迫,充满信心的

C.刘和珍是一个热爱学习,勇于追求真理,思想进步,具有远见的革命青年

D.刘和珍是一个关心老师、热爱母校团结同学的青年学生

3.下列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句是( )

A.毅然:刚毅的样子。这里作毫不犹豫讲。

B.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这里有悲伤的意思。

C.欣然:心情愉快的样子。这里有自信,从容的意思。

D.寥落:凄凉、伤感的样子。这里指因杂志销路不好伤感

4.从这几段的描述中可将刘和珍的性格特征概括为( )

A.不怕困难; B.思想乐观,敢于斗争

C.待人善良、性情温和; D.对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充满信心

(十)、阅读、唐弢《琐忆》中的片段,回答后的问题

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和他接近好。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不过也曾有过一个时期,的确很想见见鲁迅先生。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间,鲁迅先生经常在《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为了避免反动派的检查,他不断更换笔名。我当时初学写作,也在这个副刊上投稿,偶而写些同类性质的文章。我的名字在文艺界是陌生的,由于产量不多,《自由谈》以外又不常见,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就疑神疑鬼,妄加揣测起来,以为这又是鲁迅的化名。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指桑骂槐,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自己作的事情怎么能让别人去承担责任呢?我觉得十分内疚,很想当面致个歉意,但又害怕鲁迅先生会责备我,颇有点惴惴不安。正当想见而又不敢去见的时候,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却不期而遇地晤见了鲁迅先生,互通姓名之后,鲁迅先生接着说:

“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我立刻紧张起来,暗地里想:这回可要挨他几下了。心里一急,嘴里越是结结巴巴,鲁迅先生看出我的窘态,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

“你真个姓唐吗?”

“真个姓唐,”我说。

“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说着,就呵呵地笑了起来。

我先是一怔,接着便明白过来了:这指的是他曾经使用“唐俟”这笔名,他是的确姓过一回唐的。于是我也笑了起来。半晌疑云,不,很久以来在我心头积集起来的疑云,一下子,全都消尽散绝了。

回答

1.文中反复强调“我”不愿接近鲁迅的根据和作用是( )

①反映当时社会上有些人散布流言,恶言中伤鲁迅先生

②同时表明这种看法不是“我”这样认为的

③为下文很快就解除了“我”是畏惧心理作铺垫,使读者能够接爱

④表明“我”相信社会上的流言,对鲁迅误会很深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2.对这部分文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引用成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是为了揭露一部分人恶意攻击鲁迅的现实

B.“我”后来又“很想见见鲁迅先生”是因为我感到内疚,想对先生表示歉意

C.“我”后来又“很想见见鲁迅先生”是因为我很想尽快证实对鲁迅的流言

D.不期而遇中的“期”字是“约定”的意思

3.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 “意料之中”是指“我”的误会加深,觉得真如所说,要受责备了

B. “意料之外”是指“我”当时以为鲁迅真是他人所说的那种人

C. “我”的感情紧张到极点,使人感到矛盾激化,突出下文的效果

D. “意料之中”是指果然如别人所说,“我”非常失望

4.作者将“我”与鲁迅见面的场面写得很仔细,作用是( )

①突出鲁迅正如他人所说难以接近

②突出了“我”的强列感受,深刻反映鲁迅平易近人

③突出表现鲁迅不摆架子及幽默风趣的性格

④使外界议论不攻自破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十一)、阅读《琐忆》中的片段,回答后的问题

他的气度,他的精神力量,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仿佛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回答

1.文中的“他”是( )

A.鲁迅; B.唐弢; C.老舍; D.巴金

2.对“居高临下”一词在这段话中的具体意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形容鲁迅处理问题的逼人气势; B.比喻鲁迅先生思想深刻

C.比喻鲁迅先生目光锐利; D.比喻鲁迅先生问题能高瞻远瞩。

3.说明这段话中冒号的作用是( )

A.综括; B.解释; C.说明; D.分说

(十二)、阅读《琐忆》中片段,回答后的问题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回答

1.这段话表现了鲁迅先生( )

A.与黑暗势力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

B.不容易接近的突出个性

C.平易近人、关心青年的伟大精神

D.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精风貌

2.本段刻画鲁迅先生的描写方法是( )

A.行为描写; B.心理描写; C.语言描写; D.肖像描写

(十三)、阅读下列一篇文章的片段,回答后的问题

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回答

1.文中对待写文章的“繁笔”与“简笔”的看法是( )

A.写作文章应该用繁笔,要作到精雕细刻,生动形象

B.写作文章应该用简笔,要做到以一当十的精练

C.文章的繁笔和简笔,要根据文章体裁来定

D.该繁则繁,该简则简。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2.用“繁笔”的好处是( )

A.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B.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

C.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D.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3.文中以“文学大师们的创作”之例来证明观点,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例证法; B.喻证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4. “简笔”的内涵是( )

A.是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 B.是言简意少,是平淡单薄

C.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 D.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十四)、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回答

1.这段文字的文体是( )

A.诗; B.词; C.曲; D.赋

2.这种文体形式的段落有专门称呼,这称呼是( )

A.片(阕); B.段; C.节; D.联

3.对“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一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苍茫大地,帝王主沉浮; B.苍茫大地,精英主沉浮

C.苍茫大地,“我”主沉浮; D.苍茫大地,人民主沉浮

4.上片的抒情方法是( )

A.借景抒情; B.叙事抒情; C.典故抒情; D.人物举止抒情

5. 诗人借此抒发了( )

A.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B.对秋的赞美

C.对春的呼唤 ; D.对秋的悲叹

6.概括这首词所写景物的特点是( )

A.萧瑟飘零 残败不堪; B.凄凉阴冷 萧瑟飘零

C.热烈庄重 情绪饱满; D.绚丽多姿 生机勃勃

7.前三句所写景物的视角顺序是( )

A.远望--近观--仰视--俯瞰

B.俯瞰--仰视--远望--近观

C.山、林-江、舸-鹰---鱼

D.鹰---鱼--山、林-江、舸

(十五)、阅读徐志摩《再别康桥》诗中的三节,回答后的问题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回答

1.对徐志摩《再别康桥》这几节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表达了诗人重游故地时的既喜悦又惆怅的心情

B.“满载一船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腾

C.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

D.“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

2.联系全诗看,与“满载一船星辉”句相对应的、表现时间推移变化的诗句是( )

A.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B.轻轻的我走了

C.作别西天的云彩 ; D.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徐志摩的诗歌深受闻一多的“三美”创作理论的影响,这“三美”是指( )

A.音乐美 语言美 形式美; B.建筑美 绘画美 音乐美

C.音乐美 形式美 内在美; D.绘画美 语言美 诗意美

4.对徐志摩《再别康桥》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十六)、阅读余光中《乡愁》诗,回答后的问题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回答

1.这首诗的主题比传统的乡愁诗的诗意更高一层的地方是( )

A.独特的诗歌意象,收到特殊的艺术效果

B.不独抒一己乡愁,她包括民族的、国家的、亿万人民的乡愁

C.诗作者是长期漂泊在海外的,对乡愁有深刻的体验

D.本诗创作于1972年,那时“乡愁文学风靡台湾

2.这首诗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美和音乐感,其重要的原因就是( )

A.善用叠词,且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形式; B.善用色彩鲜明的词汇

C.善用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语; D.善于将情感与景物结合

3.与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等意象相对应情感是( )

A.别妻、别母、丧母、离别大陆; B.别母、别妻、丧母、离别大陆

C.离别大陆、别母、别妻、丧母; D.离别大陆、别妻、别母、丧母

(十七)、阅读莫泊桑《项链》中的片段,回答后的问题

①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于人们对她的赞美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于在妇女们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②她丈夫从半夜起就跟三个男宾在一间冷落的小客厅里睡着了。那时候,这三个男宾的妻子也正舞得快活。

③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好像自惭形秽,不出来。

回答

1.对第①段的理解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外貌角度切入表现路瓦栽夫人自认姿色出众,具有跳出贫民生活、跻身上流社会的资本和信心

B.从内心深处展开,表现路瓦栽夫人因为征服晚会的男宾而不能自已的满足

C.由路瓦栽夫人的个人感受,推及当时妇女的共同看法,讽刺路瓦栽夫人和妇女们的虚荣

D.运用排比、反复、衬托等修辞手法进行心理描写,突出地渲染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

2.对第②、③两段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由路瓦栽夫人推及其他人,表现爱慕虚荣在当时影响广泛

B.第③段借物以写人,通过拉晚客的破怪车,深刻揭露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

C.第②段运用对比,讽刺效果强烈,

D.第③段运用对比、拟人,主题开掘深刻

三、文言诗文阅读(5大题12小题,每小题2—4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的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回答

1.烛之武的话中表现外交词令中婉曲表达方式的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 鄙远:鄙视边远地区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陪伴

C.共其乏困 共:供应

D.若不阙秦 阙:缺少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往来”一句中加下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宴客的主人行装 B、宴请的客人行装

C、宴请的客人使者 D、宴客的主人使者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的问题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回答

1.此段文字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

A.无言以对; B.门庭若市; C.皆朝于齐; D.群臣进谏

2.此段文字依次叙述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日多说明了( )

A.齐王英明; B.邹忌聪明; C.齐国政治日益清明; D.说齐王坏话的人太多

3.齐王采取进谏措施的结果是( )

A.收到了效果 B.没有进展 C.纳谏人太少 D.齐国政治没有发展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的问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回答

1.此段文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

A.阴冷的画面; B.晴朗的画面; C.美丽的画面; D.秋天的画面

2.此段文字表达了何种情感( )

A.因己而悲; B.因物而喜; C.怀念家乡; D.热爱祖国

3.“宠辱偕忘,把酒临风”中“把”的正确解释是( )

A.拿; B.举; C.执、持; D.端

(四)、阅读古诗《山居秋暝》,回答后的问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回答

1.此诗的作者是( )

A.王维; B.孟浩然; C.陶渊明; D.杜牧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山水诗; B.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积极入世的意愿

C.写景采用白描手法; D.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五)、阅读古诗《兵车行》节选,回答后的问题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回答

此诗的作者是( )

A.王维; B.孟浩然; C.杜甫; D.杜牧

参考答案: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入学联考

(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

高中语文复习备考题库参考答案

2011年

一、基础知识(20题,每题3分)

1.B: 2.A; 3.D; 4.D: 5.B; 6.B; 7.D: 8.D; 9.B; 10.D;

11.A; 12.C; 13.D; 14.A; 15.A;16.D; 17.A; 18.B; 19.A; 20.D;

二、现代诗文阅读(17大题67小题,每小题5分)

(一): 1.B; 2.A; 3.A; 4.A

(二): 1.A; 2.B; 3.C

(三): 1.C; 2.C; 3.B

(四): 1.B; 2.B; 3.B; 4.C

(五): 1.B; 2.A; 3.A; 4.C

(六): 1.C; 2.C; 3.A

(七): 1.A; 2.C; 3.C; 4.D; 5.D; 6.A; 7.D; 8.C

(八): 1.C; 2.B; 3.A; 4.C; 5.D

(九): 1.D; 2.D; 3.D; 4.C

(十): 1.B; 2.C; 3.D; 4.D

(十一):1.A; 2.A; 3.B

(十二):1.A; 2.D;

(十三):1.D; 2.A; 3.A; 4.A

(十四):1.B; 2.A; 3.D; 4.A; 5.A; 6.D; 7.A

(十五): 1.A; 2.C; 3.B; 4.D

(十六):1.B; 2.A; 3.B

(十七):1.A; 2.B

三、文言诗文阅读(5大题12小题,每小题2—4分)

(一): 1.B; 2.C; 3.D

(二): 1.B; 2.C; 3.A

(三): 1.B; 2.B; 3.D

(四): 1.A; 2.B

(五): C

相关推荐:

2017年上海理工大学成人高考招生简章

成人高考2017高起点物理讲义

2017年陕西成人高考报名截止时间至9月14日

华南师范大学2018年成人高考招生简章

云南2018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