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命论_原文_翻译-李康
原文
夫治1乱2,运3也;穷达4,命也;贵5贱6,时7也。故运之将隆,必生圣明之君。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8;其所以相亲9也,不介10而自亲。唱之而必和,谋之而必从,道德玄同11,曲折合符12,得失不能疑其志,谗构不能离其交,然后得成功也。其所以得然者,岂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13之者神也,成之者运也。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14,群龙见而圣人用。故伊尹15,有莘氏之媵16臣也,而阿衡17于商。太公18,渭滨之贱老也,而尚父19于周。百里奚20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于虞而才于秦也。张良21受黄石之符22,诵三略23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非张良之拙说于陈项24,而巧言于沛公25也。然则张良之言一也,不识其所以合离?合离之由,神明之道也。故彼四贤26者,名载于箓图27,事应乎天人28,其可格29之贤愚哉?孔子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30。”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31;惟申及甫32,惟周之翰33。”运命之谓也。岂惟兴主34,乱亡35者亦如之焉。幽王36之惑褒37女也,祅始于夏庭。曹伯阳38之获公孙强也,征发于社宫39。叔孙豹40之昵41竖牛42也,祸成于庚宗43。吉凶成败,各以数44至。咸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亲矣。昔者,圣人受命河洛45曰:以文46命47者,七九48而衰;以武49兴者,六八50而谋。及成王51定鼎52于郏鄏53,卜世54三十,卜年55七百,天所命也。故自幽厉56之间,周道大坏,二霸57之后,礼乐陵迟58。文薄59之弊,渐60于灵景61;辩诈62之伪,成于七国63。酷烈64之极,积于亡秦;文章之贵,弃于汉祖。虽仲尼65至圣,颜冉66大贤,揖让67于规矩68之内,訚訚69于洙、泗之上,不能遏70其端;孟轲71、孙卿体二希圣,从容正道72,不能维73其末,天下卒74至于溺75而不可援76。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77不周78于鲁卫79;以仲尼之辩80也,而言不行于定哀81;以仲尼之谦82也,而见忌于子西83;以仲尼之仁也,而取仇于桓魋84;以仲尼之智也,而屈厄于陈蔡;以仲尼之行也,而招毁于叔孙。夫道85足以济86天下,而不得贵87于人;言足以经万世,而不见信于时88;行足以应89神明,而不能弥纶90于俗;应聘七十国,而不一获其主;驱骤91于蛮92夏93之域,屈辱于公卿之门,其不遇也如此。及其孙子思94,希圣95备体96,而未之至,封己97养高98,势动人主99。其所游历诸侯,莫不结驷100而造门101;虽造门犹有不得宾102者焉。其徒子夏103,升堂而未入于室104者也。退老于家,魏文候105师之,西河106之人肃然归德107,比之于夫子108而莫敢间其言。故曰: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而后之君子109,区区110于一主,叹息于一朝。屈原以之沈湘111,贾谊以之发愤,不亦过112乎!然则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乐天知命113矣。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也。其身可抑114,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115,而名116不可夺。譬如水也,通之斯为川117焉,塞之斯为渊118焉,升之于云则雨施119,沈之于地则土润。体清120以洗物,不乱于浊121;受浊以济物122,不伤于清。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夫忠直之迕123于主124,独立125之负126于俗,理势然也。故木秀127于林,风必摧之;堆128出于岸,流必湍129之;行130高于人,众必非131之。前监132不远,覆车继轨133。然而志士仁人,犹蹈之而弗悔,操之134而弗失,何哉?将以遂志135而成名也。求遂其志,而冒风波于险涂;求成其名,而历136谤议137于当时。彼所以处138之,盖有算139矣。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140”故道之将行141也,命之将贵也,则伊尹吕尚142之兴于商周,百里143子房144之用于秦汉,不求而自得,不徼145而自遇矣。道之将废146也,命之将贱147也,岂独君子耻之而弗为乎?盖亦知为之148而弗得矣。凡希世149苟合之士,蘧蒢150戚施151之人,俛仰152尊贵之颜,逶迤153势利之间,意154无是非,赞之如流155;言无可否,应之如响。以窥看156为精神,以向背157为变通158。势之所集,从之如归市159;势之所去,弃之如脱遗。其言曰:名与身孰亲也?得与失孰贤也?荣与辱孰珍160也?故遂絜161其衣服,矜162其车徒163,冒164其货贿165,淫166其声色,脉脉167然自以为得矣。盖见龙逢168、比干169之亡其身,而不惟飞廉、恶来170之灭其族也。盖知伍子胥171之属镂172于吴,而不戒费无忌之诛夷于楚也。盖讥汲黯173之白首于主爵174,而不惩175张汤176牛车之祸也。盖笑萧望之177跋踬178于前,而不惧石显之绞缢179于后也。故夫达者180之筭也,亦各有尽181矣。曰:凡人之所以奔竞182于富贵,何为者哉?若夫立德183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184也。必须势乎?则王莽185、董贤186之为三公,不如杨雄187、仲舒188之阒189其门也。必须富乎?则齐景190之千驷191,不如颜回、原宪192之约其身也。其为实193乎?则执杓而饮河者,不过满腹;弃室194而洒雨者,不过濡195身;过此196以往,弗能受也。其为名乎?则善恶书于史册,毁誉流于千载;赏罚悬197于天道198,吉凶灼199乎鬼神,固可畏也。将以娱耳目、乐心意200乎?譬命驾201而游五都之市,则天下之货毕陈202矣。褰裳203而涉汶阳204之丘205,则天下之稼206如云矣。椎紒207而守敖庾、海陵208之仓,则山坻209之积在前矣。扱衽210而登钟山211、蓝田212之上,则夜光213玙璠214之珍可观矣。夫如是也,为物甚众,为己215甚寡,不爱其身216,而啬217其神。风惊尘起,散而不止。六疾218待其前,五刑219随其后。利害生其左,攻夺220出其右,而自以为见身名之亲疏221,分荣辱之客主哉。天地之大德曰生222,圣人之大宝223曰位224,何以守位曰仁,何以正人225曰义。故古之王者,盖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226一人227也。古之仕者228,盖以官行其义,不以利冒229其官也。古之君子,盖耻得230之而弗能治也,不耻能治而弗得也。原231乎天人之性,核232乎邪正之分233,权234乎祸福之门235,终乎荣辱之算,其昭然236矣。故君子舍彼237取此238。若夫出239处240不违其时241,默242语不失其人,天动星回而辰极243犹居其所,玑旋244轮转245,而衡轴246犹执其中,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贻247厥248孙249谋,以燕翼250子者,昔吾先友251,尝从事于斯252矣。
解释/注释/译文
《运命论》开篇即云:“夫治乱,运也;……成之者运也。”李康认为,国家的安定与动乱,在于命运;个人的困厄与显达,在于天命;地位的尊贵与卑贱,取决时运。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纲。李康认为,明君遇贤臣,国运兴;贤臣逢明君,身名显,而君臣相遇,皆在其时。为了说透彻这一论点,他征引了大量的正面、反面的史实,反复论述命运对人的影响,甚至说“屈原以之沉湘,贾谊以之发愤”,都是因为没有参透命运,不懂“乐天知命”的道理。
“圣人”与“小人”对待命运态度不同,李康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在于他能够乐天知命,所以遭受穷厄之运而无怨恨,居重任之地而不疑心,其“身可抑,运不可屈”;“位可排,名不可夺”。凡迎合世俗甘于苟同之人,则善于察言观色,看风使舵,“势之所集,从之如归市;势之所去,弃之如脱遗”;“以窥看为精神,以向背为变通”,他们碌碌于声色犬马,为名利奔走竞争,到头来也免不了如飞廉、恶来、费无忌、张汤、石显之流的可耻又可悲的下场。从这一点上说,命运对于每一个人又都是公平的。
最后,李康谈到了圣人之立德。立德是一个人心性的功夫,所以不见得“必须贵”、“必须势”、“必须富”。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长万物,圣人最大的宝贝是帝王之位,如何守住王位叫仁,如何禁人为非叫义。所以古代称王的人,用一人治理天下,而不是拿天下去奉养一人。古代做官的人,以官来推行君臣之道,不因名利而贪图官爵。古代的君子,以得天下不能治理为耻,不以能治理而没有得到为耻。
《运命论》在理论意义上与王充的《逢遇》、《累害》等篇宣传命定论的命意相同,然统观全文,实为慷慨发愤之作。文章处处言命,然主旨却不在谈命,而是借题发挥,抨击官场、世情的种种丑恶。其后刘孝标作《辨命论》,引申李康之说,语意则更为愤激。
《运命论》是一篇洋洋洒洒的大文章,内容繁富,思想复杂。文中的一些具体譬喻、分析,似不无可取之处;但总体的立论,却不无偏颇。由于作者目睹曹魏政权后期大权旁落在司马氏家族手中,感慨国家兴衰、君臣遇合之无常,又不得其解,于是便把一切都委之于运命,公然提出:“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认为这种“运”是无法改变的,个人的出处穷达贵贱都是受个人命运的“命”与时代命运的“时”摆布的。为了证明这点,他列举了许多历史上正反面的人事,如“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于虞而才子秦也”;张良在圮上受书后,以《太公兵法》游说群雄,没人明白,等到遭遇汉高祖,则每言必听,常用其策,“非张良之拙说于陈项而巧言于沛公也”,这都是运命使然。再如孔子是一代圣人,其“道足以济天下,而不得贵于人;言足以经万世,而不见信于时;行足以应神明,而不能弥纶于俗;应聘七十国,而不一获其主;驱骤于蛮夏之域,屈辱于公卿之门,其不遇也如此。”反而德行不如孔子的子思与子夏,却势动人主,风光一时,这就是命运所注定的。
《运命论》是用骈文笔法写成的政论文,其辞采之精美,语言之整齐,音声之讲究,典故之宏富,庶几可谓是一篇十分成熟的骈体文,它对后期骈文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