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文言文 > 文言文

答李端叔书_原文_翻译-苏轼

发布时间:2011-02-11 栏目:专题 投稿:敏感的鞋子

原文

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独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 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 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搀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己,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不次。

解释/注释/译文

苏轼顿首再拜。我听说您的大名很久了,又常常在朋友那里读到您作的诗文,虽然见得还不算多,也足以大概了解您的为人了。平常没有书信往来问候,懒散轻慢之罪还可以宽恕;可是等到您哀痛愁闷地居丧时,也没有只言片语来安慰您,(这就不可饶恕了)。我弟弟子由来我这里,承蒙您先写信给我,我又犯懒没有立即回复,愚顽迟钝没有礼貌,竟到了这个地步。然而您始终都不鄙弃我,驿车再次捎来您的亲笔信,(您)对待我更加厚重,我看了您的信禁不住脸热汗流啊。 先生才华横溢见识高明,不应该轻易赞许一个人,莫非您是听了黄庭坚、秦观这些人的话,您就真的认为我值得赞扬了吗?我被别人憎恨,然而他们二人偏偏喜欢赞扬我,就像一个人喜欢吃昌歜羊枣,不容易问清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如果认为他们两人是胡乱赞许当然不行,但想让大家跟着他们这样说,那就更不应该了。 我年少时读书写文章,不过专门为了应对科举罢了。进士及第之后,又贪得无厌,又参加制策考试,我实际上哪有什么才能?而制策的科目号称“直言极谏”,所以我就常喋喋不休地谈论古今,评论是非,不过是来应和这个科名罢了。做人苦于没有自知之明,既然凭“直言极谏”得了这个官,于是就认为自己确实能直言极谏,所以我才唠唠叨叨的争辩到现在,并由此获罪几乎被处死,这就是刘邦所说的“齐人娄敬凭借能言善辩得到官职”,实在可笑啊!然而人们于是就认为我苏轼直言进谏是想要标新立异,那就错了。狂妄自大地谈论利害,争先恐后的评判得失,这正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的不良习气。就像那些候鸟时叫时停,怎么会产生影响呢?我常常惊讶于人们对我苏轼过于看重,而现在足下又像这样称赞我,这就更加不是我的真实情况了。获罪以来,我努力地封闭自己。常常驾着一叶扁舟,穿着草鞋,在山水之间游荡,混杂在樵夫渔民之中,常常被路上碰见的醉汉推搡诟骂,我很高兴自己渐渐不被人认识了。平生亲友没有只言片语寄给我,即便我写信给他们,他们也不回复,我自己庆幸可以避免再获罪了。先生您又开始再次赞扬我,这特别不是我期望的。 树上有木瘤,石头上有晕斑,犀角有洞腔,以此来取悦于人,这都是事物的病态表征。被贬以来,无事可做,我默默地深自反省,回首我这三十年来的所作所为,大多都是这种病态啊。先生知道的都是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恐怕是只听到我的虚名没有考察我的实情,取其表面而弃其实际吧?还是想要从我的这些“病态”中有所收获?这件事不当面讲不能尽言其详。 自从获罪后,我就不敢再轻易提笔作文了。这封回信虽算不得什么文章,但信笔写来也已不知不觉累积成篇,先生也不要给别人看,一定要明白我的这个意思。将近年终,十分寒冷。希望您千万要节制悲伤的情绪努力饮食。好了,不再一一地说了。 答李端叔书苏轼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首纪游诗,叙述了诗人与友人端午节遍游诸寺所观所感,诗中描写了湖州五月的景物,卞山的山色之佳,又传神地描绘出浮天无岸,烟波浩渺的太湖景象。之后对眼前所见的自然美景,发表了评论,说他既欣赏太湖的那种吐吸江湖、无所不容的深沉大度,又喜爱登高眺远,景象开阔的旷荡。 这是一首纪游诗,写于元丰二年(1079)的端午节,此时作者刚到湖州不久。同游者还有“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观写有《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可证。

相关推荐:

螳螂杀蛇_原文_翻译-无名氏

新唐书·姚崇传_原文_翻译-欧阳修

吏道_原文_翻译-邓牧

陈龟传_原文_翻译-范晔

《元史·石普传》原文及翻译

我爱学习网微信
我爱学习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