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都峰记_原文_翻译-袁枚
原文
或告余曰:“子从雁宕归,则永嘉之仙岩、缙云之仙都峰,均可游焉。”余谨识之。误记仙岩为归途之便,舟行十里,方询土人。曰:“南北殊路矣。”心为缺然。及至缙云,以仙都谋之邑宰,有难色,以溪涨辞。余遂绝意于游。行三十里,止黄碧塘,日已昳,望前村瓦屋鳞列。从隶曰:“此虞氏园也,盍往小憩?”如其言,园主迎入茗饮,未暇深语,仍还旅店。将弛衣眠,闻门外人声嘈嘈,则虞氏昆季,曰:“别后见名纸,先生即袁太史乎?”曰:“然。”乃手烛上下照,唶且骇曰:“我辈幼读先生文,以为国初人,年当百数十岁。今神采若斯,是古人复生矣。愿须臾留,明日陪游仙都。”余未及答,而少者卷帐,长者捧席,家僮肩行李,已至其家,折暨张饮。次日,厨具馔,里具车,导入响岩。石洞隆然,叩之应声。有小赤壁,有鼎湖,草树卉歙,高不可上。仙榜岩雉堞横排,可书数百姓名。旸谷为溪水所啮,非梯莫登,仅遥瞩,于大方石上有宋嘉定磨崖,及王十朋诗,约略可识。未一日,而仙都之游毕,仍宿虞氏家。嘻!是游也,非虞氏主之,则仙都不可游;非从隶有请,则不诣虞氏;非日尚晏温,或有雨。则从隶虽请亦不往;非具生纸以名通,则虞氏亦不知我为何人。我之当游仙都,仙都之当为我游,天也,非人也。然仙岩咫尺可游,而于意外失之。仙都心已决舍,万不能游,而于意外得之。一游也,无大关系,而世事之舛如是,其它何可类推哉!亟记之,以志遭逢之奇,以表虞氏好贤之德。主人名沅,字启蜀,为唐水兴公之后人。
解释/注释/译文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春,[url]袁枚[/url]以67岁高龄,南游天台、雁荡等名胜,回程时游缙云仙都峰,作了该篇记文。
文章以悬念展开:有意游仙岩,仙岩没游成;专程访仙都,被县令泼了冷水,于是游兴索然。佒佒而归。没想到忽然遇上个不相识的人,柳岸花明,又游了山,又交了忘年友。于是袁枚只用了百把字写仙都峰的景致,而着意于感叹人生“遭逢之奇”,文章从游记变成了一篇抒情的散文。袁枚的文章就是如此出人意表。
袁枚成名很早,年青时所作八股文又被人当作范文刻发,所以很多人都把他与康熙间硕儒看作同辈,这篇记文中的虞沅就是如此。一位老人,遇到这样带有喜剧色彩的误会,心中自然高兴;与之对比,山水的乐趣退后了,文章便浸透在感叹人生遭遇不可预测的喜悦中。袁枚同时还作有《赠缙云虞启蜀秀才四首》诗,记这段雪泥鸿爪,在序中也详细叙述了邂垢虞沅的经过。诗第三首说:“闻名当作古人讹,道我年将百岁过。自笑阳休虽健在,相逢却也鬓霜多。”可与该文所写同参。
仙都峰,在浙江省缙云县。地处括苍山北麓、好溪中段,山水逸秀,云雾缭绕,为著名风景区,有鼎湖峰、倪翁洞、芙蓉峡。
您写信来,责怪我违背宋儒的认识解释《论语》,我实在不这么认为。
孔子所讲说的道理博大精深,当时像愚笨之人一样对它不加违背的,就只有颜回了。有若、宰我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圣人,最终有得有失。子思直接受到孔子的教导,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后来的马融、郑玄(汉代为《论语》做过注的学者)称得上博雅,都有得有失。哪有数千年后只尊奉宋儒一派,而断然说孔子的道理在他们那儿就都对了呢?《易经》说:“仁者见到它称之为仁,智者见到它称之为智。”孟子说:“道理像大路一样,哪里会难以理解!”如果有所得,即使是沧浪的童子,也能吟唱而心与之相通;如果无所得,即使是颜回这样的亚圣,也会觉得高深难解。宋儒虽然贤明,终究不能超过颜回、曾参;我虽然不才,或许比沧浪的童子要聪明一些。怎么知道宋儒都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呢?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追问求教)”《尚书》说:“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指勤于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就办不成大事)”假如宋儒果真贤明,会是不审问之人吗?会是只管自己的狭小之人吗?如果一听到不同的意见就立刻发怒,哪里称得上贤明呢?如果一定要抹杀一切(解释《论语》的学说),只是以宋儒为依归,这也就和市侩等卑贱之人想要把持市场一样了。古代人常常有开始并没有料到(惟宋儒是归这种情形),后人反应太过了的情形。关羽效忠于汉室,这是他的志向,哪里料到后人尊崇他为帝呢?宋儒阐发宣扬周公、孔子的道理,这是他们的志向,哪里料到后人尊崇其学说为法令呢?况且怎么知道他们著书时不希望后世的贤人君子为他们补过拾遗,去除不对的,保存正确的,借此来合乎圣人的道理呢?
自从(科举的)时文兴盛,以宋儒之说应对科举的制度确立、《性理大全》颁布以来,遵循宋儒学说的就能获得贵势,违背它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这样之后就束缚住了天下之人的聪耳明目,要使他们像僧人照着经文诵经、伶人照着乐谱歌唱一样才罢手。这不是宋儒的过错,是尊奉宋儒之人的过错。现在天下有两个弊病,平庸之人多习惯附属与平常的旧习,就是这样都忙不过来,哪里能够另外有新的发现?那些才能优秀之人,又多浮泛粗浅地读书,不愿意冒着错误被指责的风险去深入研究。这两种情形,都不是在尊奉宋儒,而是在尊奉朝廷的法律命令。法律命令与宋儒,也是有区分的。
我自幼墨守宋学,听到讲义中有不同的观点,总是掩耳而走。长大后,读书渐多,对道理的理解逐渐加深,才后悔被古人所束缚。您也应早早醒悟,不要固执宋儒的学说,成为(孤陋寡闻的)迂腐之人,并且不要像我这样因为闻道太晚,以致于找不到了解这个道理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