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文言文 > 文言文

食凫雁以秕_原文_翻译-无名氏

发布时间:2011-02-22 栏目:专题 投稿:拼搏的黑米

原文

邹穆公有令:食凫雁必以秕,无得以粟。于是仓无秕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得一石秕。吏以为费,请以粟食之。穆公曰:"去,非汝所知也!夫百姓饱牛而耕,暴背而耘,勤而不惰者岂为鸟兽哉?粟米,人之上食,奈何其以养鸟?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周谚曰:'囊漏贮中。'而独不闻欤?夫君者,民之父母。取仓粟移之于民,此非吾之粟乎?鸟苟食邹之秕,不害邹之粟也。粟之在仓与在民于我何择?"邹民闻之,皆知其私积之与公家为一体也。

解释/注释/译文

邹穆公有命令:喂鸭喂鹅一定要用秕子,不能用谷了!因此,国家粮仓里面如果没有秕子时,就用谷子和老百姓相交换,用两石谷子才换得一石秕子。公务人员认为这是浪费,请求用谷子喂养。
穆公答道:“去吧,这不是你能了解的道理!老百姓不但顶着烈日蒸烤犁地耕作,还要自己弯腰让背脊受烈日的暴晒除草施肥,勤劳而不懒惰,这样辛苦,难道是为鸟兽吗?谷米是人上等的粮食,为什么拿来养鸟呢?而且你只知小数目的细算,不知大数目的总计。周人的谚语说:‘粮仓里装粮食的口袋漏了,粮食还是贮藏在粮仓里。’这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人君是老百姓的父母,把国家粮仓中的粮食转存到老百姓那里,这还不是我的粮食吗?鸟如果吃了邹国的秕子,就不损害邹国的粮食呀。粮食藏在公仓里和藏在民间,对于我有什么可选择的呢?”邹国的老百姓听到邹穆公这段话,都知道私藏跟公积是一个整体。这叫做懂得富国之道。
注释
1.伐:讨伐,攻打
2.假:借
3.韂(chàn):古代小诸侯国
4.许:答应,允许
5.还:回来
6.敛盂:古代地名
7.居:居住
8.襄牛:古代地名
9.卒:顺利完成
10.释:放弃
11.引:带领,率领
翻译
晋文公五年(公元前632),春天,晋文公将进攻曹国,向卫国借路。卫国人不答应。晋军只得迂回从河南渡水,侵袭曹国,攻打卫国。正月,攻下五鹿。二月,晋侯、齐侯在敛盂结盟。卫侯请求与晋结盟,晋人不答应。卫侯又打算与楚国联合,国中百姓却不想和楚国结盟,所以就将他们的国君流放出去以此来取悦晋国。卫侯住到襄牛,公子买驻守卫国。楚国想援救卫国,却没有成功。晋侯包围了曹国。三月四日,晋军进入曹都,列举曹君罪状,因他不听矨负羁的话,却御用乘坐华丽车子的三百名美女。晋文公命令军人不许进入矨负羁同宗族的家庭内,以报答当年的恩德。楚国包围了宋国,宋国再次向晋告急。文公要救宋国就得攻打楚国,但因为楚国曾对他有恩,不想攻打它;想放弃宋国,宋国又曾经对晋国有恩德:左右为难。先轸说:“抓住曹伯,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楚国急于救曹、卫两国,势必放弃宋国。”于是文公听从先轸的建议,楚成王便带兵回国了。

相关推荐:

班固传_原文_翻译-范晔

外太公_原文_翻译-无名氏

谢杜相公书_原文_翻译-曾巩

《资治通鉴·周纪五》原文及翻译

苏轼《士燮论》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