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文言文 > 文言文

记旧本韩文后_原文_翻译-欧阳修

发布时间:2011-02-24 栏目:专题 投稿:欢喜的小虾米

原文

予少家汉东2,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其弊3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4乞5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6,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7,若可爱8。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9,号为“时文”10,能者11取科第,擅12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13,以礼部诗赋为事14。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15。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16叹曰:“学者17当至于是而止尔!”固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18,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19进士干禄20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21,以偿其素志22。后七年23,举进士及第24,官于洛阳25。而尹师鲁26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27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28。故孔、孟惶惶29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30。此又非特31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32,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33而取势利34,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35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36!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集本37出于蜀38,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39,而脱缪40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41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42不足,今不复补者43,重增其故44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45,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46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47其旧物而尤惜之。

解释/注释/译文

第一段作者记叙了自己少年时期偶得《昌黎先生文集》的情况。这部书当时是装在一个朋友家墙壁间的破竹筐中,已脱落颠倒、次序很乱。这一情况的记叙间接说明韩愈、柳宗元在中唐时期掀起的古文运动已经衰落,盛行于五代的形式主义骈体文重新抬头,韩文已不被人重视。然而作者读后却觉得韩文深厚而雄博,浩然无涯。虽然由于年轻还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但仍是爱不释手,并决定将它作为自己学习、追求的目标。
第二段作者介绍当时的形势、风气以及自己为发扬韩文而积极进仕的决心和经过。宋初,以杨亿、刘筠等为首的大官僚文人以写《西昆酬唱集》而闻名,被称为西昆派。他们以“雕章丽句,脍炙人口”相标榜,多写一些应酬唱和、脱离现实、专门追求形式技巧的诗文,号称为“时文”。这种“时文”是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只要能写“时文”,便可以得到功名,为世人所称赞。作者十七岁时曾应试,但由于文章不合时宜,为有司所黜。此时他再读韩文,对韩文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由叹曰:“求学的人应该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算达到目的。”于是他责怪当时之人不称道韩文,然而他自己没有空暇钻研,也没有能力发扬,于是他暗下决心先学“时文”以获取禄位。作者此时学“时文”的目的只是为了把它当作一块敲门砖,门敲开了,爵位得到了,这块砖也就丢弃了,他也就可以专心致力于韩文的钻研与发扬了。
第三段作者写他为推行古文运动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作者考中进士在京都为官后,便丢弃了敲门砖全力推行古文运动。他一方面整理校定所藏的《昌黎文集》;一方面和尹师鲁、梅尧臣、谢绛等人一道致力于写作古文,推行古文。前后经三十年的努力使“韩文遂行于世”,“学者非韩不学也”。这段记叙很简单,但是它灌注了作者半生的精力。这期间,他除自己创作大量文从字顺、简洁明畅、跌宕多姿的散文外,更重要的是团结、奖引和培植了许多有名气的作家,如三苏、王安石、曾巩,使古文彻底击溃了“时文”,取得完全的胜利。这场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第四段作者根据韩文没而复盛的事实,阐明“道”即使可能暂时泯没,但其生命力必将永存的道理。为说明这一点,作者举了孔子、孟子为了推行他们的学说游说列国却没有人接受,但后却把他们尊为师表、供人效法的事实,再结合“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的事实,深刻说明,道“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而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第五段作者说明自己发扬韩文的目的和从中受到的教益。作者学习发扬韩文,不是为了赶时髦,不是为了名誉,不是为了权势,而是认定韩文是作学问的正确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可以不顾世俗的好恶坚持不懈地向前迈进。“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而韩文的思想反过来又促使他勇往而不屈。
最后,作者又进一步说明了自己校补韩文的情况、原则和对韩文的钟爱之情。世传的韩文本子脱漏和错误较多,所以作者多方收集善本来加以订正,但原则是保持原样,不轻率增加,这表现出作者对先辈的尊重。作者写自己家中藏书万卷而唯《昌黎先生集》是旧本。然尤惜之,这又更突出了对韩文的钟爱之情。
这篇文章时而叙述,时而议论和抒情;但都以作者珍藏的一部旧本韩文为线索,将全文融为一个整体。全文语言朴实,没有丝毫掩饰做作的地方。尤为突出的是全文在叙述中自始至终都溶有浓厚的感情,如对“脱落颠倒无次序”的韩文的索要,对“浩然无涯”的韩文的敬叹和推广,校对韩文时的多方收集善本,增补韩文时的慎重,对旧本韩文的珍藏,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韩文的敬仰和珍爱之情。
注释
1.选自《晏子春秋》卷一。晏子,春秋时齐鲁人,齐景公时任宰相。
2.景公:齐景公,齐国国君。
3.雨:下。
4.霁(j ì):雨后或雪后初晴。
5.被(Pī):同“披”。
6.裘(qíu):皮衣。
7.陛:宫殿的台阶。
8.有间:一会儿。
9.闻命:闻教,受教。这是尊敬对方,得其教诲。表示接受对方意见的敬辞。
10.睹:看见的
11.见:朝见
12.涂:道路
翻译
景公在位的时候,雪连下了好几天仍不放晴。景公披着狐皮大衣,坐在正堂前侧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了,怎么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了却能想到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却能想到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适了却能想到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您不曾想到别人了啊。”景公说:“说得好!我接受你的教导告诫了。”便命令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施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相关推荐:

颜回好学_原文_翻译-孔子

苏东坡焚房契_原文_翻译-无名氏

王方翼传_原文_翻译-欧阳修

陈从信传_原文_翻译-脱脱

《传习录·黄修易录》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