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梁换柱法辩论技巧
“偷梁换柱”是采用一个与原论题有直接必然联系而又不同于原论题的新命题来代换旧有的论题,从全新的角度出击,力图克敌制胜。新采用的命题应该满足下列条件:有A(旧命题)必然导出B(新命题),B是A的结果。证明了前提,则结果成立;证明了结果,前提存在成立。由此及彼,通过论证有利于我方的论断的成立来证明旧有命题(与我方采纳的新论断有必然联系)成立。实际上就是利用证明结果的正确性而“导出”原因也是正确的(逻辑未必正确,但在辩论中常常都是有效的)。
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中,复旦大学就曾经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击败实力雄厚的台湾大学勇夺桂冠。在大专赛决赛中,辩论的主题为已经辩了几千年而久辩不息的“人性”论,作为正方的台湾大学认为“人性本善”,反方复旦大学则认为“人性本恶”。我们知道,要想驳倒人性善论,使人性恶论得以成立,就无法避免地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人性是恶的,为什么社会上还会有那么多的善行存在?想从正面来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是十分困难的。针对这种情况,复旦大学并没有墨守成规,一味在“人性恶论”上下工夫,而是独辟蹊径,将立论的重点放在了“人性虽恶,但教化可以向善”的角度上,把原论题中的人性恶这一中心变成了新论题中一个条件,根本不作重点地证明,而是立足于教化向善的“人性向善”论去和台湾大学“人性本善”辩论驳。实际上遵循了这样一种设想:假使人性已经善了,何以又要教化,又要向善呢?这样就把原本十分棘手的问题化解,并制造了一个新的烫手的“热山芋”扔给了台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