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人化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给道德这样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由此可以看出,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集体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需要道德发挥作用。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
人们根据道德来评论一个人的行动,而且也根据它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当一个人按他所处的社会集体的行动准则去行动时,我们就说他的行动是合乎道德的;当一个人不按这个集体的行动准则或是直接违反这个集体的行动准则去行动时,我们就说他的行动是不道德的。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是伦理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
道德是生命的发扬,道德是心灵的归宿。中国以儒教立国几千年,理应是道德高尚的民族,可惜今天,社会上的一些行为不能不让我们发出感慨。
要做道德知者,更要做道德的行者。日诵千言,不如日行一善!中国的老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们这一批大智慧者都是以道德的行者来约束自己行为的。例如,苏格拉底,这个被德尔斐神坛称为“最有智慧的人”,他自己本身是道德的象征,但他的结果却不理想。他被关在雅典城邦的监狱中,衣衫褴褛、散发赤足,面容却镇定自若地接过狱卒端进来的一杯毒药,一饮而尽。他躺下来安详地闭上了双眼。可在他死之前,还不忘要还邻居家一只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品德是多么的高尚。
今天,现代人没有向苏格拉底、老子、孔子那样有太高的道德追求。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危机和信仰危机,突出的表现就是自我的迷失,有的人沉溺于物欲而沦为物欲的奴隶,为满足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甚至违法乱纪,危害社会;有的人只关心自己的小家庭,对社会和他人漠不关心;有的人精神空虚,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甚至善恶不辨,是非不分。这些现象的产生固然有许多的客观原因,但是最终根源还在我们自身,是我们的道德出了问题,是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产生了偏差,把自我扩张到了不适当到地步。
其实,道德是一种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是与我们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如果能躬行实践,是世界上最为可贵的东西,反之,如果把道德当做一门知识来分析研究,或者仅当做教育、约束别人的工具,而与自己无关,那也最让人感到恶心。
道德,人类文明这真谛。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掠夺已经达到疯狂的地步,环境污染,资源耗费,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搅乱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打破了原有的道德规范,产生了一系列的价值危机和精神危机。道德无疑蕴藏着缓解这些矛盾的丰富资源,它能够为人类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