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梁元帝萧绎堪称天才与魔鬼的结合体 爱好文学的梁元帝制造了一场巨大的文化浩劫 致使中国文化百年不得恢复

发布时间:2013-06-21 栏目:专题 投稿:害怕的小海豚

南梁元帝萧绎是南朝梁第六位皇帝,登基时间前后不超过三年,比起将好好一个强盛的国家活活折腾到灭亡的隋炀帝,似乎不必对亡国负有全责。但由于其所犯下的错误,不是亡国之君也变成了亡国之君。

相传萧绎的老爹——梁武帝萧衍有次梦见一独目僧手执香炉,对他说要托生在王宫,笃信佛教的萧衍牢记在心。恰巧第二天早上有位侍女,也即萧绎之母,帮梁武帝撩开床上的帐幔,突然吹来一阵风,吹得侍女衣裙飘飘,美的宛若仙子,武帝动了心,一番缠绵后就有了萧绎。编史书的人还说萧绎出生时香气满屋,连胎衣都是紫色的。这样的记载是帝王传记常用套路,姑妄看之。

只可惜萧绎出生后即患眼疾,医治无效,一只眼瞎了,成了独眼王爷。不过这也刚好和他老爹的梦境吻合。正因为独眼,所以萧绎从小就很自卑,皇家的生活环境又让这位独眼王爷养成优柔寡断、薄情寡义的性格。梁元帝这个人是相当复杂的,是典型的双重人格。

说起“徐娘半老、风韵犹存”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大概意思,但不知其中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正是梁元帝萧绎他的王妃徐昭佩。徐昭佩在萧绎还是湘东王时,嫁给了他。萧绎早年有一句诗:“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似乎暗示徐妃年轻时很美丽。

可能这位徐妃是女权主义先驱,容不得丈夫宠幸旁人,喜欢吃醋而且手段毒辣。她和宫内失宠的嫔妃一起喝酒,见到有怀孕的宫女,就杀掉。尽管徐妃之前已为萧绎生有一子一女,但因为她太强势,萧绎当皇帝后,宁肯皇后之位空着,也不立她做皇后。

徐妃性情刚烈,就索性以嘲弄的做法来发泄不满:她每次与萧绎见面前竟然只画半边脸的妆,名曰“半面妆”,理由是萧绎是个“独眼龙”,一只眼睛只能看一半。萧绎内心很敏感,最恨有人提及他的独眼,见此情形大怒离去。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写到:

“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徐昭佩还常酗酒,喝醉后呕吐在萧绎衣服上。这徐昭佩又是杀宫女、又是半面妆、又是吐酒,实在是作死的节奏,终于萧绎对这个疏狂的女人失去兴趣,到了“三二年一入房”的地步。独守空房的徐昭佩先后找了三个情夫,先是荆州瑶光寺的和尚智远,后来是美男子暨季江,还有一个叫贺徽的诗人。这时她已人近中年,所以暨季江说:“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这就是“徐娘半老”典故的出处。从这番话也可看出他们之间只是相互玩弄的关系。

徐昭佩明知,这种极端方式的报复,肯定会激怒萧绎——给皇上戴绿帽子的下场她早已预料到。忍耐已久的萧绎也终于痛下决心,借口另一个宠妃的死是徐妃因妒忌而暗下毒手,逼她投井自尽。萧绎余恨未消,又把她的尸体捞起来送还她娘家,声言是“出妻”。历史上“半老徐娘”的风流传奇,就这样以悲剧告终。

尽管瞎了一只眼,但萧绎自小就异常勤奋好学,据说五岁就能背诵儒家经典《曲礼》上半部。他博览群书,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在当时的文坛很有名气。萧绎著作颇丰,作品有《金楼子》、《注汉书》、《周易讲疏》、《老子讲疏》,绘画代表作《职贡图》等。不仅如此,博学多才的萧绎还精通中医和乐理,还是围棋高手,研究周易玄学的专家,甚至还写了一部研究马的专著《相马经》。以今天的眼光看,萧绎的才学绝对可以称得上学术泰斗和大师级别,造诣很深。

元帝萧绎还非常喜欢藏书。他曾经先后在今天的浙江、南京、九江和荆州一带做官,其间千方百计收罗图书,他本人的著作也有几百卷,所以萧绎的藏书后来竟然多达十四万卷。但是,萧绎的文学和艺术成就却与他的双重人格形成鲜明对比——他属于典型的腹黑男。一方面他勤学钻研、作品富于创新;

另一方面,他又极端虚伪残忍、贪生怕死。他在学术上取得的忠孝认知,却从来不想去践行。他虽然写过《孝德传》和《忠臣传》,但自己的行为既不忠又不孝。他父亲梁武帝晚年遭遇“侯景之乱”,生命危在旦夕,在江陵拥有重兵的他非但不去营救,反而为了保存实力,坐视不管,甚至还杀了阻止他退兵的大臣。

都城建康陷落之后萧绎又忙于骨肉子侄之争。先是趁机逼死自己的亲生儿子萧方,又杀掉或赶走他的侄子们,还联合劲敌西魏出兵夹攻在成都的弟弟萧纪,导致萧纪兵败身死。梁元帝的以上种种劣迹,和其才学反差如此之大,让人难以相信竟然是熟读圣贤书的人所为。

还有一事,也足以说明萧绎内心的阴暗与反复无常。叛将侯景有个重要帮凶王伟,写诗赋很有才华。王伟被俘后写了一首文采很好的诗给梁元帝元帝看了之后很欣赏,不管王伟的罪有多重,打算赦免他。这时有人就打小报告,说王伟之前写过一篇声讨元帝的檄文,里面有句话:“项羽重瞳,尚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宁为赤县所归!”

意思是,项羽眼睛里有两个瞳孔,最后仍落得乌江之败;湘东王萧绎只有一只眼睛,难道天下会归他吗?这当然是对萧绎的侮辱,他勃然大怒,下令把王伟舌头钉在柱子上,开膛破肚,受尽千刀万剐而死。可见萧绎这个人没有什么是非善恶的标准,心理被扭曲后什么事都做的出来。

其实梁元帝萧绎最应该被历史铭记的不是他神奇的出身、不是和他老婆“半老徐娘”的八卦,也不是他出色的文才,而是他在江陵城破之际的惊世骇俗之举——将其十四万卷藏书付之一炬。大家可能对古代的书籍如何保存、流传下来不太了解。在印刷术还没发明之前,书籍的流传都是靠手工抄写的,有些抄在竹、木简上,有些抄在丝帛上,一本书往往只有一卷,或者为数不多的几个版本。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很多重要的古代典籍都遗失了。还有一部分书籍靠口头背诵的形式重新记录下来,但中间和原著多少有些出入,加上战乱、天灾人祸等各种原因,原版的书籍保存下来实属不易。现在的《尚书》有两个版本,《诗经》、《论语》、《春秋》也有不同版本,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萧绎费尽心机收藏、集中在江陵的十四万卷图书,可以说是中国从古代到公元6世纪文化的结晶和瑰宝,但却被他这位千古文化罪人一把火给烧掉了。有人认为这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中国文化史上的最大劫难,其损失简直无法估量。如果当时江陵的十四万卷书,哪怕有一部分能够保留下来,很多历史上的谜团或许就有了答案,很多湮没的学术思想和著作,或许今天就能流传于世。

身为乱世君主,他不关心国计民生,御臣无术,做事畏首畏尾,可谓昏庸无能。就在西魏大军兵临城下时,梁元帝竟然还组织大臣们听他讲解《老子》,谈玄学。可惜这样的好学和他的身份极不匹配,只能害了他。书本无罪,梁元帝要战要降,和那批藏书没有关系。萧绎被俘之后西魏的主帅于谨问他为何焚书,他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可见他到死都执迷不悟,国破身死之时,还不反省自己为政的过错,反将亡国归咎于读书,真是可悲可叹。

那一刻,历史选择了梁元帝萧绎,他却交出了一份让人痛心的答卷。如果萧绎生在寻常百姓家,那么我们在欣赏他的文学作品时只会对其赞赏有加。但历史无法假设,无论我们多么惋惜,萧绎只能按帝王的标准,作为文化灾难的制造者和一位亡国之君,载入史册。

元帝焚书的间接原因是西魏的入侵和防御战的失败。

公元554年11月,西魏遣大将于谨、宇文护、杨忠率五万大军从长安出发,直指江陵。其实,二年前梁元帝定都江陵,就已经注定了他覆灭的命运。江陵背靠长江,北方无险可守,而且远离南朝长期的政治、军事中心建康。为了应付兄弟和宗族间的冲突、控制潜在的敌对力量,他又将军队分驻在各地,对北方的强敌西魏非但不加防范,还妄想利用它来消灭异己,甚至在接到梁朝旧臣马伯符从西魏发来的密件时,还不相信对方已在作入侵的准备。

11月20日,武宁太守宗均报告了魏军即将南下的消息。梁元帝召集大臣商议,大将胡僧和谋臣黄罗汉说:“两国关系友好,并没有什么利害冲突,必定不会如此。”上年曾出使西魏的侍中王琛说得更绝:“我当时揣摩宇文泰的神色,肯定没有入侵的道理。”梁元帝决定派王琛再次出使西魏。可是三天后,魏军已到达襄阳一带,元帝这才下令内外戒严。

但王琛跑到石梵后又给黄罗汉送去急信:“边境秩序井然,以前的消息都是儿戏。”这使元帝又将信将疑。直到11月28日,他才派人到建康去征召握有重兵的大将王僧辩来江陵任大都督、荆州刺史,率军入援。但他对抵抗魏军毫无信心,12月1日晚上在凤凰阁上已发出“今必败矣”的哀叹。即使在这样的形势下,他对部属的防范控制却丝毫没有放松,郢州刺史陆法和出兵援江陵,他派人阻止:“我这里能够破敌,你只要镇守郢州,不必调动军队。”就这样失去了一支最近的援兵。

12月10日,魏军渡过汉水,于谨派宇文护和杨忠率精骑袭占江津,截断了江陵以东的长江水路。当天梁元帝江陵外城的津阳门外举行了一次阅兵,但北风大作,暴雨骤降,只得草草收场。第二天,魏军攻下武宁,俘获太守宗均。一向坐轿的元帝骑马出城,部署在城周竖起一道六十余里长的木栅,命胡僧、王褒分别负责城东城西的防务,太子巡守城楼,百姓搬运木石。当天夜里,魏军到达离江陵仅四十里的黄华,14日进抵木栅下。

15日,梁军开门出战,新兴太守裴机杀了魏将胡文伐。可是到了24日栅内失火,烧掉了几千家民房和二十五座城楼,魏军乘机大举渡过长江,于谨下令筑起包围圈,江陵与外界的联系完全断绝。尽管梁元帝已多次向四方征召援兵,但没有一支到达。实力最强大的王僧辩远在建康,虽已作了部署并派出前军,却准备采取等待时机、袭击魏军后路的策略,可惜还来不及实行,江陵就已陷落。

另一支援兵由广州刺史王琳率领,虽日夜兼程,但刚赶到长沙。27日,深感绝望的梁元帝撕下一块帛亲笔写上:“吾忍死待公,可以至矣!”催王僧辩进军,但早已无济于事。555年1月4日,梁军分路开门出战,全部败还。10日,魏军全面攻城,梁军主将胡僧中流矢而死,军心动摇,有人开西门放入魏军元帝退入金城,立即派两位侄儿作人质,向于谨求和。城南将领纷纷投降,城北的将士苦战到黄昏,听到城陷的消息才四散而逃。

元帝焚书时想赴火自杀,被左右阻止,于是准备投降。谢答仁等劝他乘夜突围,只要渡过长江,就能得到驻在江南马头的一支梁军的救援,但元帝不惯骑马,认为“事必无成,徒增辱耳”。在王褒的挑拨下,元帝还怀疑谢答仁的忠诚,因此在他建议收集内城残部五千余人固守后又拒绝与他见面,气得谢答仁吐血而去。

元帝换上白马素衣出东门投降,备受羞辱后,于1月27日被杀。魏军从梁朝王公大臣和江陵百姓中选了数万人为奴婢,作为战利品押回长安,其余老弱幼小全部杀尽,得到赦免的只有三百余家。当时天寒地冻,冰雪交加,又有二三成人沿途冻死或被人马踩死。这场战争实际只进行了一个月,而且梁军根本没有什么有效的抵抗,最大的损失还是这十四万卷书和江陵城中的无辜百姓。

江陵焚书又是梁元帝主动犯下的罪行,因为魏军兵临城下时并没有焚书的必需,他要战要降也与是否焚书无关。在他被俘后曾被问到焚书的原因,回答是:“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这固然说明他至死也不了解亡国的真正原因,或者知道了而不愿承认,但也证明了他一生爱书,爱读书,由极度的爱突变为极端的恨,要让这些书成为他的替罪羊或殉葬品。

但是历史的悲剧也正发生在皇帝身上。一旦图书为皇帝所收藏,就成了他个人的私产,不仅从此与民间绝缘,而且随时有被篡改或销毁的可能,也会成为一位皇帝或一个朝代的殉葬品。梁元帝焚书后,又把所佩宝剑在柱上砍折,自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在他眼中,十四万册书与一把宝剑一样,不过是他的私产,有用时用之,无用时毁之,何罪之有?

相关推荐:

明朝军事:由早期施行的卫所制到后期招募民兵

故宫到底有多少间房:9999间半还是另有说法

美国感恩节是什么时候

刘邦的正妻是谁? 历史上刘邦在吕雉之前有老婆?

四大名著里的数字玄机 竟然暗藏着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