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王绩:大唐诗人的起源者 生性嗜酒 一生仕途不畅,三次出仕 三次归隐

发布时间:2014-09-07 栏目:专题 投稿:坦率的热狗

王绩是初唐诗人,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在隋末唐初,山西的令狐家,哦,不对,是山西王家,是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存在。因为山西王家在当时出了三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其中第一个名叫王通,他是一位大儒,据说曾立志要续写儒家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第二个叫王绩,他是王通的亲弟弟,管王通叫三哥,他是一位诗人,在唐诗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

这两个人你都没听说过?那我再说一个人,你一定知道,他叫王勃。对,就是那个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王通王绩、王勃,被《旧唐书》称为“王氏三株树”。今天我们不说王通,也不说王勃,单说王绩

一般关于王绩的介绍,都说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这自然是不错的。前面说过,王绩在唐诗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宫廷诗大行其道的年代。宫廷诗的内容主要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的,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也就是说,宫廷诗的写作,从思想内容上来看主要是写吃吃喝喝哥哥妹妹什么的,无病呻吟多,真情实感少,从形式上来看则追求好词好句。所以宫廷诗看上去五光十色,非常好看,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然后王绩一上来呢,所写的诗歌则主要以酒琴、山林田园为题材,来反映自己的生活思想及对现实的态度,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风格与唐初的宫廷诗完全不同,形成了与宫廷诗对立的诗派。是不是非常厉害?所以连一向骄傲的刘禹锡,都忍不住夸他“以有道显于国初”“文章高逸,传乎人间”。

诗人身份而外,王绩的另外一个身份——酒鬼,就不大为人所知了。你没看错,就是酒鬼。王绩的诗中,提到喝酒的诗句可谓比比皆是。“恨不逢刘伶,与闭户轰饮”。我恨自己怎么就没有见到刘伶啊,否则就可以跟他关起门来喝大酒,一较高下了。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这些日子我长饮不止,常常酒醉不醒,但这与内在的什么狗屁“性灵”追求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真相是别人都喝醉了,我怎么好意思一个人处于清醒状态呢?“但令千日醉,何惜两三春”。只要能让自已醉上一千日,我又怎会为失去两三个春天而惋惜?

关于王绩嗜酒,曾有这样一件轶事。说是贞观年间,王绩听说太乐署的府史焦革善于酿造美酒,于是他便要求去作焦革的副手——太乐署丞。在焦革那里任太乐署丞的几年里,王绩得以痛饮美酒。后来焦革因病去世,这令王绩伤感不已,他长叹道:“天乃不令我饱美酒!”并且因为没有了美酒可喝,王绩于是挂冠而去,弃官不做了。非但如此,王绩还写了两本关于酒的学术著作:《酒经》和《酒谱》。这样看来,王绩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超级酒鬼了。

王绩所以喜欢喝酒,我们也许可以从他崇拜的几个偶像身上找到一些答案。王绩一生崇拜三个人:嵇康、阮籍、陶渊明。我们都知道,这三个人的一个共同点便是都喜欢喝酒,所以王绩喜欢喝酒也就不奇怪了。三个人中王绩最崇拜的是陶渊明。崇拜到什么地步呢?他甚至因为陶渊明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便也模仿着写了一篇《五斗先生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所以如果说王绩陶渊明的超级脑残粉,一点也不过分。

其实呢,王绩的模仿陶渊明喝酒只是表象,他真正内心倾慕的是陶渊明隐士做派。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第一著名隐士陶渊明差不多成了隐士的代言人。陶渊明隐士王绩便也当隐士。而且他还曾三仕三隐!但是,我要说的是,王绩的隐和陶渊明的隐,其实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曾痛惜自己“误落尘网中,一去二十年”,并且欣喜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哪怕“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也就是说即使住破房子,穿破衣服,经常穷得没饭吃也毫不在意。这种隐,是一种毅然决然的隐,完全出自内心,隐得丝毫不拖泥带水。

然而,与陶渊明相比,王绩归隐则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因为他的仕也好,隐也好,目的都是为了当更大的官。他曾在《自撰墓志》中这样写道:“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于是退归,以酒德,游于乡里。”也就是说,他主要是因为“才高”而官位卑下,名不显于时才隐居的。所以王绩的隐,隐得心不甘,情不愿。这种感觉在他的《野望》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这首诗是王绩隐居于家乡绛州龙门时写的。第一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的意思是说,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之上,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这里的“东皋”,是指王绩家乡附近的一处水边高地,王绩还把它拿来作自己的号。“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寂寞与惆怅在里边。读这句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落落寡欢的诗人孤独的背影。

下面两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诗人登高所见的景物:层层树林,树叶金黄,尽是一片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浸染着落日的余晖。在这静谧的背景下,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牛犊跟在母牛后面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马蹄哒哒,那是猎人骑着马带着丰厚的猎物回家了。好一幅温馨的田园牧歌图!

可是,王绩并没有从这田园牧歌中得到慰藉,他在最后一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中说的是,虽然久居乡里,自己和这些牧人和猎人并不相识,所以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幻想着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野望》这首诗算是把王绩心里的秘密完全暴露了出来——想让我彻底归隐,“臣妾做不到啊”!王绩终究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放下身段,所以他终生处于一种身在田园,心却在魏阙的状态,他始终无法处理好自己的欲望和性格与时代之间的关系。

王绩一生的仕途不畅,三仕三隐。他做官三次,又退隐三次,没有持续在官场发展。

第一次归隐众说纷纭

有学者指出,王绩第一次归隐,是因为好酒耽误正事儿;也有人认为,离职是受道家养生的影响,惜命,家族富有,不需靠俸禄,故其不愿在战乱中冒险。还有人指出,王绩离职不是为了归隐,他为的是匡扶隋朝——他看到时局混乱,便去寻找强大的势力,欲为国效力,可能去投靠了窦建德。

第二次归隐为“玄武门之变”

窦建德兵败被李世民俘获后,王绩王通的弟子薛收的推荐下出仕唐朝,担任了一个小官。他对新职位缺乏兴趣,声称留在职位上是为因为贪恋美酒——唐代的官员每天能领到好酒三升。他的上司听说后,特批给他每天一斗酒,所以王绩又被称为“斗酒学士”。但他后来还是辞职了,原因可能是看不惯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这种行为不符合儒家精神,王绩受的传统教育不能接受。

三次归隐受兄长所累

不久后,王绩三次出仕,又出来做官。但也很快辞职。这次可能是受到他哥哥的牵连。他哥哥王凝也在朝中为官,得罪了太宗的重臣而被贬,因此王绩也跟着受影响。第三次辞官后,王绩便完全归隐,住在山里、以农耕为生。王绩喜欢陶渊明,但他家境比较富裕,所以他没有像陶渊明那样躬耕田园,而是借山而居,有仆人耕田、酿酒,他则读书、抚琴,过着飘逸的隐士生活。

王绩有超高的酒量,“饮酒至数斗不醉”,将刘伶、阮籍引为知音,“恨不逢刘伶, 与闭户轰饮”,并以酒为题撰写了大量的诗文,如《醉乡记》、《五斗先生传》等。《全唐诗》收录的王绩作品中,写酒的诗达一半以上。在高歌猛进的太宗时代,王绩的魏晋风度不合时宜。他清幽野旷的诗风也与彼时流行的宫廷诗格格不入。

他的诗歌受到后世较高的评价,明代的杨慎评价他说,“王无功,隋人,入唐,隐节既高,诗律又盛,盖王杨卢骆之滥觞,陈杜沈宋之先鞭也,而人罕知之。”认为他的诗歌对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的诗歌创作都有影响。

相关推荐:

慈禧太后如厕需要4个人伺候马桶专人看护

宋江之死,童贯蔡京真有空在他的酒里下慢性毒药吗?

汉元帝生平最后悔的事是什么?没早点见到王昭君

晏几道简介 北宋著名词人晏殊第七子晏几道生平

揭秘:南明朝最后的皇帝永历沦陷缅甸悲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