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诸葛亮使用的空城计是否真实存在?司马懿真的中计了吗?

发布时间:2014-09-12 栏目:专题 投稿:感动的心情

说起空城计,大家肯定第一反应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因为三国演义的描写使我们大家对于空城计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也让我们下意识的认为空城计就是说诸葛亮骗过司马懿的一个计谋。

诸葛亮名气很大,因为很多事。他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在如今看来,都觉得是非常厉害的军事谋略。“空城计”,诸葛亮当时运用的非常成功,他的对手司马懿那样身经百战的人,都被诸葛亮轻易欺骗。最后,因为拿捏不准城中士兵,司马懿不得不撤兵。诸葛亮用他的勇气和谋略,保住了城内所有人。

但事实上,这个空城计早就有了,并不是诸葛亮开始使用的,例如张守圭守瓜州等,只不过在罗贯中的描写下使这个计策让大家更为熟知罢了。但也造成了一个错觉,那就是空城计诸葛亮的专属。

也是因为这一空城计司马懿不战而败,惹人笑话。

诸葛亮的计划是让士兵送粮食到外城,而大部分精锐士兵都离开城去送粮食了,城内只有百姓和一些伤兵残兵。结果没想到在这个时候,司马懿领着十几万精兵要攻城。怎么办?诸葛亮随机应变,留了两个士兵守着城门打扫卫生,而自己则带着两书童,悠闲的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来了以后,诸葛亮和他悠闲的对话。司马懿见状,不敢进城,怕城内埋伏。

因为这个担忧,让司马懿退了兵。就是因为这个举动,司马懿的人生中留下了败笔。怎么可能就这样轻易的退兵了呢?像司马懿这么多疑的人,他一定会找机会进城中探探虚实。如果,城中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多人,他一定会立马派兵进攻。可他却并没有做出这样的举动, 这是为什么呢?

司马懿在死前对自己的儿子说过这么一句话,他在魏处事多年,别人对他都有防备。司马懿为什么会说这样一句话?司马懿在魏,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他很有才能,曹丕重用他,而到了曹睿却因为诸葛亮,他和皇帝产生了间隙,开始不被重用

要不是诸葛亮伐魏,曹魏上下又没有人可以抵挡他。司马懿肯定是不会被重用的,所以他也明白他自己这次会被重用,都是因为诸葛亮的原因。如果没有了诸葛亮,司马懿就不会再被为皇帝重用,也就说只有诸葛亮留着,司马懿才有可能继续被重用

那么诸葛亮所使用的空城计是否是真的呢?

裴松之经过严密的考证和合理的推断,对空城计作出了全盘否定。

第一,司马懿二十万大军打汉中,此事决不可能

诸葛亮屯于阳平关,此关在汉中,当时司马懿尚在荆州作都督,并没有率军到关中与诸葛亮对阵。而主持反击蜀汉北伐的,是魏国大将曹真。

笔者同时也认为郭冲所说二十万大军全是胡扯。魏国总兵力不到三十万,既要防御蜀汉,又要防御东吴,历次反击诸葛亮北伐,投入兵力最高也才十余万,司马懿论地位当时尚不如曹真,何德何能统辖魏国的倾国之兵?

第二,司马懿打到城下反而贸然退兵,不合乎军事常理

裴松之说,就算司马懿真的率二十万人杀到阳平关下,他提前已经获知诸葛亮兵少,打到城下却见到蜀军空城以待。以正常的军事知识来说,如果怀疑情报有假,诸葛亮是在示弱诱敌,那么司马懿更不能临阵退走,这样反而会招致蜀军伏兵攻击。正确的应对措施,应该是扎营设防,以稳制奇,令蜀军的伏兵计无法发挥。

第三,诸葛亮不会把兵力都交给魏延

郭冲解释诸葛亮为何兵少,说道,“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裴松之对此进行了狠狠的批驳。诸葛亮向来不信任魏延魏延每次北伐,都要求自率一万余人独自出击,诸葛亮从来不许。连一万人都不舍得给,诸葛亮怎么会大方的把主力都交给魏延,而自己只留老弱残兵在后方吃现成?

事实上诸葛亮六出祁山,大部分时间都是亲率主力出击,从来没有轻易远离大军,这是保证主帅对部队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

《三国演义》注意到了这个不合理之处,故而没有说诸葛亮让魏延统大兵,而是让诸葛亮在西城指导部下们搬运粮草。这个更不现实,历来主帅关注的都是主要作战行动,粮草后勤虽说也十分重要,但在前线诸军已经败退的情况下,如何确保败军不乱、有序撤回大本营,这才是火烧眉毛的大事,粮草之事,只需要交给部下办理即可。

第四,郭冲说话的语境不真实

《蜀记》中描述,郭冲所谓诸葛亮五事,是在西晋扶风王杨骏座下讨论时所说。裴松之对之表示严重怀疑。

扶风王杨骏是晋宣帝司马懿的儿子,郭冲所说空城计,则是一边贬低司马懿无能,一边夸诸葛亮厉害。即使在一般人家,对着儿子数说其父的不足,也是非常犯忌讳的事。何况司马氏已贵为皇族,郭冲是陇西名士,难道做人基本的礼貌都不顾了么?

所以,《蜀记》记载的这段故事很有可能是虚构,目的不外乎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形象。

相关推荐:

诸葛亮的老婆是谁?诸葛亮为什么要娶个丑女当老婆

《水浒》宋江是奸细替朝廷收好汉换官位?

唐中宗韦皇后简介 唐宫燕中韦皇后怎么死的?

康生骨灰盒存放八宝山 上面满是唾沫和烟痕

揭秘:清王朝建立后明朝的十万皇族遭遇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