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小溪侃三国之诸葛亮篇

发布时间:2015-01-28 栏目:专题 投稿:平淡的台灯

前言:这几天被论文搞得晕头转向,寝食难安,阴雨连绵的天气又打消了偶外出的念头,窝在宿舍里上网,无意中打开了以前去过的那些三国的论坛,不禁又回忆起那段狂迷三国的久远岁月。于是,又动起了重看演义的念头,但这次感觉自己想从一种更为理性和客观的角度来评判这段被人们说烂了的历史。在看了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系列后,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演义中的三国人物竟和历史上的差别如此之大,简直到了令人嗔目结舌的地步。所以偶迫不及待地就想把想法写出来,就当作自娱自乐吧!当然,以我十分有限的水平,根本不可能做到像易老那样的一针见血,字字珠矶。况且,以一个女生的视角品评三国,本身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吧。哈哈~~

等着挨砖。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在这些人物中偶最有话说的恐怕就是诸葛先生了。其实,我相信,女生喜欢上三国,最关键的是喜欢上里面洒脱不羁,叱咤风云的英雄们。而我也敢断言,大部分女生更是冲着诸葛这个几乎是心目中“十全十美”的形象去的。对于偶来说,也并不例外。实际上我是先看了三国电视剧,由此产生了对三国深深的兴趣,才会在后来捧起演义认真地通读一遍的。而电视上唐国强扮演的那个诸葛亮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说白了,太让我动心了,以致于我后来看演义是先从三顾茅庐开始看的,看到最后“陨大星汉丞相归天”那一节,我就再不想继续看下去了(尽管后来出于对己半途而废的不满,还是硬着头皮把全书看完,毕竟姜维也是一个人物的,呵呵)。就这样,电视剧演员的麻痹作用加上演义原著的无限渲染,有段时间我还真飘飘然于诸葛亮的神话当中不能自拔了。相信好多人和我有同样的经历吧。直到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篇文章,出处已不记得了,反正就是泼冷水的,说历史上诸葛其实没那么神啦,大家都被罗贯中忽悠啦,演义中的好多事情都是虚构的,历史上并没真实记载啦,云云。刚开始我还很不服气,只是随着对三国历史接触的增多,还有听到了关于演义的“七实三虚”的说法,我便开始了对演义的一番重审,到现在为止,我以前的那种头脑发热的状态终于过去了,终于可以达到一种“冷眼看三国”的境界了,呵呵,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了。

回到诸葛亮身上来。只有看过《三国诸葛亮传》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到演义的“神话”色彩有多么浓厚。特别是对于诸葛亮,老罗的确是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结果把个历史上好端端的古人变成了鲁迅先生所说的“近妖”之人。举几个明显的例子吧,赤壁之战中的那些个什么“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还有北伐时期的“空城计”,“死诸葛吓走活仲达”都是纯属子虚乌有的,而这些都是表征诸葛亮“妖性”的显著特点,还有“三气周瑜”的故事其实也是瞎编的,更没有“卧龙吊孝”这种事情发生,正如易中天所说,历史上的周瑜根本不是如此气量狭小之人,怎么会这么轻易就被活活气死呢?依我看,周都督若地下有知自己被老罗这样冤枉,那才会真正地被气活吧!另外一点虽然与上面比起来算小事,但也足以让人忍俊不禁。演义上当鲁肃来向刘备讨还荆州的时候,刘备别无他法,诸葛亮竟教他哭!不管后人怎么评价“借” 荆州这件事情,至少在我看来这纯粹是一种无赖加孩子气的耍赖的行为,一个堂堂的天下枭雄居然还真哭得出来,也亏他对诸葛亮的“馊主意”言听计从啊。总之,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么夸张和做作。至于民间流传的那些“诸葛神算”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像诸葛亮早料到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后会走华容道,从而便派关羽镇守其间,但他更料到重情的关将军也定会顾及往日恩义而把曹操放了,于是边端着酒杯若无其事地参加庆功宴,边留神候着垂头丧气等待受罚的关羽回来。果不其然,关羽回来如实报告说,曹操被放走了,诸葛亮心里一定先叫一个“果然不出吾所料”,然后假装勃然大怒地把酒杯一摔,摆出一付“定要置你于死地”的气势,唬地刘备都胆战心惊地向这位军师求情。而且厉害的是诸葛亮早就诱导关羽写下了军令状,丑话说在前,似乎容不得有半点回旋的余地了。但诸葛亮总会让自己有台阶下,最后说是看在主公的面子上就不治关羽的罪了,而来个戴罪立功什么的,于是,既突出了自己的料事如神,又把事情处理地圆圆满满。突出诸葛的神机妙算的还有他的“锦囊妙计”,不由让人想到机器猫口袋里的那些个玩意。搞得似乎此人应变急救,未卜先知的能力已经到了如此出神入化的地步了。打仗不是开玩笑的事,战场上瞬息万变,形势难测,再怎么高明的指挥家也没办法那么细致地顾及到方方面面,何况诸葛亮大部分时候没有亲临现场,当时又没有今天这样的监控器和摄像头,怎么可能仅凭一些锦囊就可以百战百胜呢?兴许一两次也就罢了,但老罗三番五次这样描写的确有其过火之处。

说到这里,我对自己也感到惊诧,以前对诸葛都很赞的,现在居然会写出这么多critical的话来,我想至少有一点可以解释,就是以前那种强烈偏爱的情感已经淡然无存了,而既然演义这个虚构出来的“仙风道骨”“气宇轩昂”“英才盖世”“算无遗策”的孔明先生已经失去了他华丽的光环,那么历史上的那位是否值得我们继续崇拜呢?

我想,是的。如果说演义上的诸葛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带点狡猾的 “妖仙”形象,那么我想,历史上诸葛亮算是忠厚得多了吧。演义中的“七实三虚”就表现在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以《三国志》为蓝本的,所以诸葛亮一生主要的几件大事,如躬耕南阳,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赤壁献计,随刘备取荆州,下两川,坐镇成都,白帝托孤,直到最后的出师北伐,未捷身死都是历史上的真事,老罗再怎么胡编乱造也不敢把这些基本史实给抹煞了的,而且诸葛亮的那些名扬后世的《隆中对》,《前后出师表》也是真有其文。再说诸葛这个人,陈寿对他的一句最有名的评价是“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又有“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就是诸葛这个历史上的形象同演义上大不同的地方了。孔明为何有名?不就是他的足智多谋嘛,虽然不能说是他的惟一优点,也算是最重要的一个了,可是正史上却说他搞政治很有一套,以致到了能与春秋齐国的宰相管仲,西汉刘邦的相国萧何齐名的地步了,但却偏偏“奇谋为短”,也就是军事谋略方面不是很出色,如此大相径庭的比较怎能不让人大跌眼镜呢?原来在我们心目中一向竖立起的那个足智多谋的形象一下子坍塌了,狡猾的老罗原来是如此过瘾地耍了我们一把,一耍就是好几百年。再回到正史上来,陈寿在诸葛亮传中的确是不止一次地提到诸葛亮在成都的伟大政绩,百姓对他的深切爱戴,也不止一次地批评诸葛亮有限的军事才能,导致最后北伐的失败。我们现在一般也是泛泛地评价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这样说倒也中肯,但按照正史的说法,诸葛还不能算是一个十分杰出的军事家了,因为陈寿的意思明摆着就是他善守不善攻嘛,守住江山治理国家倒可以,但领兵打战出奇制胜恐怕欠缺。虽然诸葛亮写了著名的《兵法四十二篇》,但写兵书和领兵打仗毕竟两码事,更何况还有人怀疑他写兵书的真实性。

而“思想家”之名恐怕就是得之于他那篇《隆中对》,你想想,一个不出家门,天天种田的书生,居然看待分析天下大势比身经百战的刘备还透彻,没有了他,刘备还不终身都惶惶如丧家之犬了。姑且不论《隆中对》的可行性,至少它表明了诸葛这个人看形势的思路是清楚的,而且创造性思维也很好。其实诸葛亮在出山前,也是天天手不释卷,更是天天与他的同伴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他们讨论,思辨,要是不被刘备请走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哲学家(个人之见而已)。

其实,我还有一个看法,诸葛亮还可以被称作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和科学家。“外交家”之说来源于他在赤壁之战前劝孙权联合刘备打曹操的那番话,可以说他是“智激孙权”。你看三国志咋写的:“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当孙权不为所动,问刘备为什么不“北面而事之”,诸葛亮居然又抬出什么田横来了,目的是烘托其主公的巨大威望,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屈尊投降曹操这样的汉贼呢?说得好像欺负东吴无人似的,这样一激终于让孙权受不了了,除了发重誓之外更是请教诸葛亮的御敌之策。你看,诸葛亮就这样说服了孙权,或是基本上说服了孙权,开始了历史上短暂的孙刘联盟。诸葛亮要是没有这样的外交手腕,联盟恐怕是不能成功,我觉得就是他和东吴鲁肃的努力,才使联盟得以继续下去,到最后破裂却是他始料不及的。所以,外交家这个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难怪每次看到诸葛亮我都会联想到周总理。至于科学家嘛,就是因为他发明了木牛流马还有连驽,连陈寿也说他“性长于巧思”,说明他在机械的制造上又是何等的聪明。

这样看来,尽管真实的诸葛亮跟演义上比的确不咋地,但还是值得我们喜欢的,因为去掉了神话的外衣之后,作为一个真人,他身上能呈现出更多“人”的一面,尤其是他有很多宝贵的品质,这可都是实打实的。说了半天也许还没提到他的相貌,按正史上记载,他的确是个帅哥啊,“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但光有貌还是不够的,除了我上述提到的他的几个大“家”风范之外,我想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他对自己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吧。诸葛一家世受汉恩,诸葛亮又是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去投靠“汉贼”曹操,而也不大可能投靠孙权,因为江东人才济济,他去了恐怕会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而直到刘备这个汉室之胄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才能真正发挥出他的才干,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所以,“鱼到南阳方得水”不但是刘备的幸运,也是诸葛亮的幸运,这就是所谓的“双赢”。按理来说,这样的结果应该是稳操胜券的,但偏偏天不遂人愿,先是刘备大业未成身先死,接着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关于诸葛亮北伐为何失败这个话题也是被讲烂了的,我只是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虽然前面提过的诸葛在军事领导和谋略方面的缺陷是北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为什么不采纳魏延兵出子午谷的计策,虽然这计策也颇有争议),但其根源我想还要追溯到更早。易中天在品三国的时候说过,其实刘备在取得了益州之后,就把匡扶汉室的远大抱负给忘了,而只是满足于做一个土皇帝,但诸葛亮可没忘,这样就导致了君臣之间的不信任。我想,这个是最早的起因吧,因为要是刘备失却了实现理想的决心,那么他就不会很认真地着手准备巩固蜀国这个大后方,让它尽快兵精粮足起来,也更不会抓紧时间招贤纳士,储备人才,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北伐后经常由于“粮尽”而被迫撤兵,同时也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当然,刘备其实也没有时间巩固后方了,夺下益州后屁股还没坐热就因为关羽的事去打孙权了,而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治蜀的时候其实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事必躬亲”,这样虽然办事情比较稳固,但也失去了让其他人锻炼的机会。于是北伐胜利的机率在这种状况下微乎其微,更何况面对的是如此强大的敌人,而且诸葛亮对此早就心知肚明了,他的后出师表就证明了这一点,但为什么他还是要坚持呢?“知其不可而为之”便是武侯的可贵之处了。他这是在坚持自己一生不懈追求的理想啊,即便到后来失去了整个国家,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毕竟自己曾为理想努力过,奋斗过,这样的坚持到最后便是死了,也是死得其所,死得壮丽。虽说天道无常,运数难料,但武侯的足迹已为五丈原的残阳添上了更为浓烈的一笔!

一直很想去成都武侯祠看一看,听说成都还有“诸葛亮广场”之类的景点,足见诸葛亮在今天成都人民心中的分量。我觉得看了《三国志》之后,诸葛亮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我想象中一落千丈,而是更真实了,更好了,这实在是我没有料到的的。这样看来我对诸葛先生的崇拜只好继续下去了,嘿嘿~~

相关推荐:

朱元璋为何能一统天下:元朝统治者忙于窝里斗

千古奇闻: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位美梦成真的君王

张既:不用一兵一卒吓得两万羌人投降的三国强人

历史上的王猛:一介文人是如何能够驾驭蛮横将领

揭秘贾赦贾珍:红楼梦中两个荒诞无耻贪婪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