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邓艾偷渡阴平所经之“汉德阳亭”略考

发布时间:2015-01-31 栏目:专题 投稿:潇洒的耳机

  一、蜀汉梓潼郡属县

《晋书 志第四 地理上》梁州下曰:

刘备据蜀,又分广汉之葭萌,涪城、梓潼、白水四县,改葭萌曰汉寿,又立汉德县,以为梓潼郡。

梓潼郡蜀置。统县八,户一万二百。梓潼 涪城 武连 黄安 汉德 晋寿 剑阁 白水。

后孝武分梓潼北界立晋寿郡,统晋寿、白水、邵欢、兴安四县;梓潼郡徙居梓潼,罢剑阁县;又别置南汉中郡,分巴西、梓潼为金山郡。

《宋书 志第二十七 州郡三》梁州晋寿太守下曰:

邵欢令,《永初郡国》、何、徐并有,不注置立,疑是蜀立曰昭欢,晋改也。

同书《志第二十八 州郡四》益州梓潼太守下曰:

梓潼太守,《晋太康地志》刘氏分广汉立。本属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度益州。《永初郡国》又有汉德、新兴,徐同。徐云,新兴,义熙九年立;汉德,旧县。案二汉并无汉德县,《晋太康地志》、王隐并有,疑是刘氏所立。何益、梁二州无此郡。(按《宋志》汉德令属梁州白水郡。)

晋常璩《华阳国志 卷二 汉中志》梓潼郡属县六,旧本作梓潼县、涪县、晋寿县、白水县、广汉县、德阳县。其中对于广汉德阳二县,顾广圻校本说:“必汉德一县误分。”廖寅本两县直接作“汉德”一县,并注曰:“旧作‘广汉县、德阳县’。今删正,汉德县,沈约以为‘疑刘氏所立’。广汉郡之广汉县、德阳县,自在《蜀志》中,不得属梓潼也。”并改属县六为属县五。刘琳《华阳国志校注》赞成其说。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 卷六》考证说:“按《洪志》(按即洪亮吉《三国疆域表》)有昭欢县。《晋志》作‘邵欢’。今考《沈志》邵陵郡之昭阳县,建安郡之昭武县,晋武帝皆改曰‘邵’。盖因避‘昭’字而改。沈曰‘蜀立’,得之。又按旧刻《常志》蜀分广汉梓潼郡,属县六,曰梓潼、曰涪、曰晋寿、曰白水、曰广汉、曰德阳。邻水廖氏校本谓:广汉郡之广汉县、德阳县,自在常氏《蜀志》中,不得属梓潼。其说极确。然并广汉德阳二县为汉德一县,因改属县六为属县五,似稍不合。以《沈志》、《晋志》考之,其一即昭欢县也。”

杨守敬《三国郡县表补正》、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都同意吴增仅的看法。五、六二字字形殊异,误五为六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改“属县六”为“属县五”甚不妥。加之《晋志》、《沈志》所载,广汉县、德阳县作昭欢县、汉德县比较妥当。

二、“汉德阳亭”所指

《三国志 邓艾传》载:“艾上言: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钟会传》载:“邓艾追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亭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

对于这个“汉德阳亭”,后代的认识出现分歧:其一,认为当作汉德县之阳亭;其二,认为是汉代德阳县曾移治,原治所省为亭。

首先,德阳未曾移治。

《续汉书 郡国志》广汉郡有德阳县。《华阳国志 卷三 蜀志》“刘氏延熙中,分广汉四县为东广汉郡,咸熙初省。”《晋书 志第四 地理上》“刘禅建兴二年,……分广汉立东广汉郡。魏景元中,蜀平,省东广汉郡。”《太平寰宇记》于郪县、伍城二县言属东广汉。吴增仅据补德阳广汉二县。《续汉书 郡国志》、《晋书 地理志》、《华阳国志》、《宋书 州郡志》以及《水经注》均没有德阳县移治的记载。尤其是《宋书 州郡志》,其成书在《晋书》之前,可信度高。志中所言:“自汉至宋,郡县无移改者,则注云“汉旧”,其有回徙,随源甄别。”对于德阳县,《宋志》说“德阳令,前汉无,后汉、《晋太康地志》属广汉。”没有任何“回徙”的记载。

将汉唐德阳县治所混同,始于《元和郡县志》。其书卷三十二汉州德阳县:“本汉绵竹县地,后汉分绵竹立德阳,属广汉郡。周闵帝元年郡县并废。武德三年复置,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属汉州。”同书卷三十四遂州:“《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汉分置广汉郡,今州又为广汉郡之广汉县地,后分广汉德阳县,东晋分置遂宁郡。周保定二年立为遂州,后因之。”同卷普州条:“《禹贡》梁州之域。秦汉为巴蜀二郡之地。今州即汉之资中、牛鞞、垫江、后汉之德阳四县之地。周武帝于县李普州。隋大业二年罢普州,以所领县属资州。武德二年重置。”《太平寰宇记》、《明一统志》均因袭其说。东汉未分绵竹置德阳:西汉至东汉置德阳前,绵竹县之西北为汶江道、东北为涪县。若分绵竹立德阳,当在涪县以南。而邓艾是自北而南从阴平至汉德阳亭再向涪县,则汉德阳亭在涪县之北。据《旧唐书》,后周废德阳县,武德三年分雒县复置,治今德阳。在绵竹南、雒县北。因与二县相近,《元和志》遂误唐分雒县置德阳为汉分绵竹置德阳。且《元和志》既有两德阳县,而未言移治,则前后龃龉。

《读史方舆纪要》发现其矛盾,而作以调和。其书卷七十三龙安府:“德阳城,府东二百里。(当为二十里,二百里已入昭化县境。)本汉梓潼县地。后汉改置德阳县,属广汉郡。《华阳国志》:德阳剑阁道三十里至险。盖与剑门相近也。建安十九年,先主军涪,张飞自江州而上,定巴西、德阳邓艾阴平邪径经汉德阳亭,至江油,出剑阁西百里,皆谓此。晋徙德阳而南,因谓此为汉德阳。”《清一统志 卷三百十三》因袭其说,云“德阳故城,在梓潼县北,后汉初分梓潼县置,属广汉郡。后移于今,后移于今遂宁县故广汉界,废旧为亭。魏景元四年,邓艾阴平斜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四百里即此。” 明清龙安府治今平武,两汉为阴平郡刚氐道。其东汉代为白水、葭萌、梓潼三县范围。前已言及,《华阳国志》旧本梓潼郡之德阳县当作汉德县。《读史方舆纪要》承《华阳国志》旧本之误,而邓艾所经之汉德阳亭位置又大致相符,故误以为东汉分梓潼县置德阳县。

其次,纵观《三国志》对汉魏地名的称呼,没有加“汉”或“魏”的例子。

前引《读史方舆纪要》所谓“晋徙德阳而南,因谓此为汉德阳”的说法就更离奇,且不言遂宁南的德阳县按《元和志》后汉已有,并非晋代移治。若为晋代移治,则德阳亭是晋代得名,汉代此地只有德阳县而无德阳亭,何言“汉”之德阳亭?蜀汉改葭萌为汉寿,晋又改为晋寿,为什么《三国志》不叫汉葭萌或者汉汉寿呢?

若在东汉德阳有移治,且原德阳县省为亭。《三国志》应称原德阳县所在为“故德阳县” 或者如街泉县之省为街泉亭(即街亭)一样直接称“德阳亭”。

再次,东汉德阳县非因“德阳亭”而置。

《资治通鉴 卷七十八》胡三省注曰:按前汉无德阳县,《后汉志》广汉郡始有德阳县。盖因故亭而置县也。自蜀分广汉梓潼郡之后,剑阁县属梓潼德阳县属广汉。《续汉志》以为德阳县有剑阁,今姜维守剑阁拒钟会而邓艾欲从德阳亭趣涪。则此时分两县明矣。然德阳亭亦非此时德阳县治,盖前汉德阳亭故处也。

据《晋书 志第四 地理上》:“及桓温平蜀之后,……又于晋寿置剑阁县”,《舆地广记》也说:“桓温平蜀,分晋寿置剑阁县”,则蜀汉尚无剑阁县。其所谓“德阳县有剑阁”并非《续汉志》原文,而是李贤等注引《华阳国志 汉中志》所得。

胡三省以为先有广汉郡先有德阳亭,后因其名而置德阳县,但县治并不在故亭处。德阳县本属广汉,蜀汉分梓潼郡后,德阳仍然南属之,没有移治。这个剑阁所在的“德阳”自然应在在梓潼、涪二县以北,如何隔两县而南属广汉?则广汉本无所谓“德阳亭”,而德阳县亦非因亭名而置。

综上,东汉分广汉德阳,在今遂宁东南,未有移治。《华阳国志 卷二 汉中志》旧本梓潼德阳县“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有阁尉,领桑下兵民也”。上已言及,德阳县当为汉德县之误。则剑阁剑阁道都在汉德县境内。则汉德县所辖当在葭萌县以南,涪、梓潼二县以北。而由邓艾由“汉德阳亭”所出蜀汉江由(今四川平武县南坝)、涪县(今四川绵阳)可以退断,“汉德阳亭”在蜀汉梓潼郡江由以北,与汉德县辖境正合。故“汉德阳亭”当理解为汉德县之阳亭。

相关推荐:

唐代宗李豫简介 唐代宗与独孤皇后的爱情故事

小溪侃三国之诸葛亮篇

关羽何时开始走红?

女人好色更可怕:盘点中国史上十大最强女色狼

抗战英烈张甲洲 东北抗日战场上抗联的多面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