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驳斥许攸之死背后的阴谋论

发布时间:2015-02-14 栏目:专题 投稿:无语的未来

《三国演义》中天纵奇才的谋士不知凡几,然而有些谋士可能未必多么有才华,却依然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许攸许子远便是其中之一。而提到许攸,不少人都会想到许攸之死许攸之死,不少不喜欢曹操的人会将之归罪于曹公,然而事实到底如何,且由雪心为你一一道来。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许攸到曹营时的情况:

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

这段文字说明了一点,足以让曹操光着脚出去迎接,远远看到就抚掌欢笑,又是携手共入,又是先拜于地的,曹操许攸的故交之深可以见得。

当然我知道会有人说这正是曹操虚伪之处,然而我要说,这里并不是为了体现虚伪,只是表达见到时的亲切,因为,在这里曹操没有必要虚伪。为什么我这样说呢?下面来分析一下这件事:

许攸夤夜私奔而来,原因无非有二:一是借叙旧情之机探查军情,一如三江口蒋子翼;一是从袁绍处叛逃来投靠曹操

如果是前一种的话,曹公要是表现的那么热情,会十分不合适,甚至是给敌人徒增笑料,实为不智。对比的可以看看三江口时的周公瑾:

干葛巾布袍,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命传报:“故人蒋干相访。”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闻将干至,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众皆应命而去。瑜整衣冠,引从者数百,皆锦衣花帽,前后簇拥而出。蒋干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瑜拜迎之。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显然如果是敌人叙旧,不会故意表现多么亲近。

那么如果是来投靠呢?既然是投靠,那边是来做曹操下属,而且在讨论攻打袁绍时,荀彧评价许攸贪而不智,而且后文也可以看出许攸还是个狂妄自大之人,如果不是有着深厚友谊,曹操自然也没有必要故意表现的那么亲近。

综上所述,曹操许攸确实有着十分&;非常深厚的友谊。

下面再来看看跟许攸之死有关的一个片段:

却说曹操统领众将入冀州城,将入城门,许攸纵马近前,以鞭指城门而呼操曰:“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操【大笑】。众将闻言,俱怀不平。

这一段显然是为后文许攸之死埋下伏笔的写法,既然我们要论证的问题是许攸之死曹操的关系,那就重点看看曹操的表现:

“操大笑”只有这简简单单三个字。有人会认为这是曹操虚伪之处,或是表达许攸之言的不屑之类的,然而这些说法说到底都是自己的主观认定,那么让我们看看原文通篇中有过多少次“操大笑”好了。

1、彧笑曰:“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孔融默然。操【大笑】曰:“皆不出荀文若之料。”

在这里可以很容易看出是为了表达对荀彧的赞同。

2、谭依言,遂刻将军印二颗,暗送与二吕。二吕受讫,径将印来禀曹操。操【大笑】曰:“谭暗送印者,欲汝等为内助,待我破袁尚之后,就中取事耳。汝等且权受之,我自有主张。”自此曹操便有杀谭之心。

这里也很明显,是表达曹操对袁谭这种看似聪明实则二得要死的做法的嘲笑。

3、便是许攸这处。

4、忽报辽东公孙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级至,众皆大惊。使者呈上书信。操【大笑】曰:“不出奉孝之料!”

这里与第一处相似,表达对郭嘉的赞许,应该还有些许佩服的感觉在里面。

5、操大喜,命左右行酒。饮至半夜,操酒酣,遥指南岸曰:“周瑜、鲁肃,不识天时!今幸有投降之人,为彼心腹之患,此天助吾也。”荀攸曰:“丞相勿言,恐有泄漏。”操【大笑】曰:“座上诸公,与近侍左右,皆吾心腹之人也,言之何碍!”又指夏口曰:“刘备、诸葛亮,汝不料蝼蚁之力,欲撼泰山,何其愚耶!”顾谓诸将曰:“吾今年五十四岁矣,如得江南,窃有所喜。昔日乔公与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国色。后不料为孙策、周瑜所娶。吾今新构铜雀台于漳水之上,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吾愿足矣!”言罢【大笑】。

两处大笑,这里很显然就是为了表达曹操认为赤壁一战胜券在握,天下一统指日可待,透露出豪情的欢笑。

6、操升帐谓众谋士曰:“若非天命助吾,安得凤雏妙计?铁索连舟,果然渡江如履平地。”程昱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操【大笑】曰:“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荀攸曰:“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

这里表达曹操感觉自己思虑很周到,程昱想得很多,却还不及孤的那样一种小小的窃喜之感。

7、许褚身被重铠,箭皆嵌在甲上。众将保操至野寨中,皆拜于地而问安。操【大笑】曰:“我今日几为小贼所困!”褚曰;“若非有人纵马放牛以诱贼,贼必努力渡河矣。”

自嘲之笑。

8、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乃问贾诩曰:“孤欲立后嗣,当立谁?”贾诩不答,操问其故,诩曰:“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所思?”诩对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表达曹操明白了贾诩之意,同时也表示认可的笑。

9、操尝问诸子之志。彰曰:“好为将。”操问:“为将何如?”彰曰:“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操大笑

表达了对黄须儿的赞许和认可。

从上面其他八处“操大笑可以看出作者写操大笑基本都是很单纯的真正的笑,没有虚伪的成分在里面,同时最前面已经阐述过,曹操许攸确实有着过人的交情,于是可以推断在许攸那一处的“操大笑”也是没什么虚伪成分,只是看到故交好友开玩笑做出的一个正常的回应而已,并没有多少隐藏的其它含义。

最后来看看真正的许攸之死的片段:

一日,许褚走马入东门,【正】迎许攸,攸唤褚曰:“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褚怒曰:“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骂曰:“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说“许攸如此无礼,某杀之矣。”操曰:“子远与吾旧交,故相戏耳,何故杀之!”【深责】许褚,令厚葬许攸

先看其中一个小细节,【正】迎许攸。“正”字在这里是指恰好,也就是说明许褚许攸的碰面是一次偶然而不是有预谋的。当然这样小小一个字的解释显然不足以让那些持阴谋论的看法的人们信服,那么我们继续往下分析。

首先大家都知道,许褚是个勇武为先,易于激动的武将,也就是说作为许褚,一怒杀许攸是合理的,当然这也就是为什么罗贯中安排许褚来杀许攸的原因。自然与此同时,阴谋论者也抓住这一点认定曹操也就是这么想的才故意安排许褚来杀,无妨,确实有理论可能,我这段只是说明许褚许攸的合理性,下面来论证这件事是曹操指使的不合理性。

阴谋论者的论点无非就是在于“深责”,认为如果不是曹操指使的话,不会对许褚仅仅是深责,所以一定是曹操指使的,或至少有了杀许攸之心。

那么我们对比一下许褚许攸,典韦死后,许褚算得上是曹营第一猛将,而且也是护卫军的头头,而许攸从情义上确实是曹操故交,但实际上在曹营的地位倒高不到哪儿去,前面说过此人贪而不智,再加上狂妄自大与其他武将谋士关系也不会太好,所以应该说是不怎么得人心的一个比较酱油的人物。而且曹操也知道并不是完全是许褚的错,许攸自己狂妄的原因不可忽视,于是当许褚杀了许攸曹操又能怎么办?难道会杀了许褚许攸报仇?这不是正军纪,这只会令其他属下寒心,为了一个小人杀了手下大将,这样的上司会让人不生“伴君如伴虎”之感么?同理曹操也不能过重处罚许褚。因此深责之,已经是曹操看在与许攸故交的面子上的做法了,完全不能从这一点说明是曹操指使,或是有了杀许褚之心。

如果还是不能明白,那么换个境地想象,假设赵云因为某种原因杀了简雍,或是甘宁因为某个原因杀了陆绩或是骆统之类的,刘备,或是孙权,会怎么处置?难道会杀了赵云或是甘宁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段没有对谁不敬的意思,只是同等类比一下)

综上所述,曹操许攸的交情确实非同寻常,曹操指使许褚的说法没有任何直接证据。

最后的最后,肯定还有很多阴谋论者不服,因为有这样一种观点,曹操指使许褚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是却可以从演义一书曹操的一贯表现里可以看出。这个观点我第一次看见是大名鼎鼎的观三国说的,当然只论观点,不论这个人,不能说这个人如何如何所以他的观点不可信。而且之后也有不少人说过类似的观点。

那么我想说的是,正是演义的一贯写法,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许攸之死不是个阴谋

众所周知,演义尊刘贬曹,因此如果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是曹操暗使许褚许攸,完全可以不用避讳的写出来,比如“操见攸日益妄言,不喜,自此有杀攸之心。一日,暗使许褚杀之”,然后再接后面的许攸之死,凸显出曹操这个奸雄的虚伪。这是符合演义的主题思想的写法。如果想写这是曹操的意思,完全不会像现在这样一句不提甚至连点儿隐晦的证明都不写。

嗯,基本就是这样了,通过这文我想表达的是曹操在演义确实是作者反对的一个角色,但不能因为这样就把所有的屎盆子都往曹公脑子上扣,不能太过于主观臆断。就像许攸这个人物的塑造,更大程度我认为是为了说明曹操这么个奸雄,也有流露真情的一面,而不是为了再在曹操的身上加上一宗罪证。(前半句纯属自己理解,没证据证明事实可能没这么有含义,后半句则是本文证明的东西。)

相关推荐:

先为薛国国君 后为商汤左相的仲虺

他不满毛主席,又被人当成毛主席,被毛撸下台,又为护毛与人打架

为何近代都极力的打击儒学?宋朝朱熹的儒学却是在胡说八道?

慈禧晚年沉默慈祥却害怕鬼

自古明君多暴君:唐太宗李世民杀兄逼父夺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