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发动神龙政变的功臣最后结局如何?

发布时间:2015-08-16 栏目:专题 投稿:现代的小土豆

神龙元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紫微城发动兵变,诬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集仙殿,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领左右羽林兵五百余人来到玄武门,派李多祚、李湛及内直郎、驸马都尉安阳人王同皎到东宫去迎接李显

李显有所怀疑,没有出来,王同皎说:“先帝把皇位传给殿下,殿下无故遭到幽禁废黜,皇天后土、士民百姓无不义愤填膺,已经有二十三年了。现在上天诱导人心。北门的羽林诸将与南牙朝臣得以同心协力,立志诛灭凶恶的小人,恢复李氏的江山社稷,希望殿下暂时到玄武门去以满足大家的期望。”李显回答说:“凶恶的小人的确应该翦除,但是天子圣体欠安,你们这样做能不使天子受惊吗!请诸位日后再图此事。”李谌说:“诸位将帅宰相为了国家不顾身家性命,殿下为什么非要让他们面临鼎镬的酷刑呢!请殿下亲自去制止他们好了。”李显这才出来。

王同皎将李显抱到马上,并陪同太子来到玄武门,斩断门栓进入宫中。此时武则天在迎仙宫,张柬之等人在迎仙宫的走廊里将张易之和张昌宗斩首,然后进至武则天居住的长生殿,在她周围环绕侍卫。武则天吃惊地坐起来,问道:“是谁作乱?”张柬之回答说:“张易之、张昌宗阴谋造反,臣等已奉太子的命令将他们杀掉了,因为担心可能会走漏消息,所以没有向您禀告。在皇宫禁地举兵诛杀逆贼,惊动天子,臣等罪该万死!”

武则天看见李显也在人群之中,便对他说:“这件事是你让干的吗?这两个小子已经被诛杀了,你可以回到东宫里去了。”桓彦范上前说:“太子哪能还回到东宫里去呢?当初天皇把心爱的太子托付给陛下,现在他年纪已大,却一直在东宫当太子,天意民心,早已思念李家。群臣不敢忘怀太宗、天皇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诛灭犯上作乱的逆臣。

希望陛下将帝位传给太子,以顺从上天与下民的心愿!”李湛是李义府的儿子,武则天发现了他,对他说:“你也是杀死张易之的将军吗?我平时对你们父子不薄,想不到竟然有今天的变故!”李湛满面羞惭,无法回答。武则天又对崔玄暐说:“别的人都是经他人推荐之后提拔的,只有你是朕亲手提拔的,你怎么也在这里呢?”崔玄暐说:“我这样做正是为了报答陛下对我的大恩大德。”

接下来逮捕了张昌期、张同休、张昌仪等人,将他们全部处斩,并在神都天津桥的南边将上述人犯与张易之、张昌宗二人一道枭首示众。在这一天里,为防范突然事变的发生,袁恕己随从相王李旦统率南牙兵马,他们将韦承庆、房融及司礼卿崔神庆等逮捕下狱,这些人都是张易之的同党。先前,张昌仪新建起一幢非常豪华的宅第,规模比诸王及诸位公主的宅第还要宏大,有人晚上在他的门上写道:“一日的丝能织几日的薄纱?”张昌仪让人把字迹除掉,结果又被人写上,这种情况总共出现了六七次。张昌仪用笔在门上写道:“即使是只织一天,我也感到满足。”此后便没有再出现这种情况。

正月二十三日,武则天颁下制书,决定由太子李显代行处理国政,大赦天下。任命袁恕己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派遣十位使者分别携带天子的玺书前往各州进行安抚工作。正月二十四日,武则天将帝位传给太子李显

把叱咤风云的一代女皇武则天扳倒的人他们的结局是怎样的?

排在第一的叫张柬之。此人能够发达,得感谢他生命中的两个贵人,即狄仁杰和姚崇。先是因狄仁杰的两次力荐,张柬之才受到了武则天重用武则天曾让狄仁杰推荐一位有杰出才干的奇才,狄仁杰就推荐了张柬之。当时的张柬之还是荆州长史,武则天就把张柬之调任洛阳司马。只是不久,武则天又向狄仁杰要人才,狄仁杰就再次推荐了张柬之,老张这一次被调任司刑少卿、秋官侍郎。但张柬之能够官拜宰相,还得感谢姚崇。武则天让姚崇推荐相才,姚崇就说张柬之年迈,但是才干出众,要抓紧重用,于是武则天就提拔张柬之做了宰相。

按说武则天张柬之如此重用张柬之应该忠诚于武则天才对,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张柬之虽然被武则天重用,但他内心忠诚的却依然是李唐。公元705年,年迈的武则天患了重病,不能理政。恰张氏兄弟又擅权乱政,遭到质疑声很多,最严重的声音是说张氏兄弟有可能成为武则天的接班人。这种说法,说实话一点根据也没有,应是反对武则天之势力的造谣。

可是谣言向来都不是让人相信它是真的,谣言的作用就是让人们对真实的事物产生怀疑。如此就够了,因此以张柬之为首的“五王”,或“五贼”就借助谣言的作用顺势联手发动政变。名义上当然是诛杀张氏兄弟保卫江山的,但是保卫的却不是武则天的江山,而是李唐的江山。结果,武则天就被逼让位给李显

作为神龙政变的首席功臣,张柬之被升官封王,受到李显的格外重用但是张柬之的好日子并未过多久。原因是神龙政变,看似针对的是武则天但是实际上也是针对着拥护武则天的那帮势力,比如武三思等。遭受打击报复,那是早晚的事。张柬之因诬陷韦皇后之罪,先后被罢免官职和流放泷州。有关诬陷韦皇后这种事,张柬之大概是不会做的,不过是莫须有的罪名而已。但张柬之既然敢挑战武则天,那么他就要做好不能善终的准备。最终,张柬之忧愤而死在流放地。不过这老头活了82岁,虽晚期仕途不顺,但也该知足了。

排在第二的叫崔玄暐(wei),此人能够官运亨通,全赖武则天重用。不过他有个特点,就是比较耿直,属于直肠子,有话就说。武则天恰好喜欢这类,故此对其格外器重。虽然在公元701年前后曾因说话不留情面而出现仕途波折,但后来很快就被武则天官复原职重新启用。两年后,即公元703年的时候,崔玄暐已经官拜宰相。

崔玄暐张柬之等人不同,其他人都是由狄仁杰等人的力荐,才得到武则天的进一步或逐步重用,唯独崔玄暐武则天一手提拔重用,可以说是武则天的嫡系之人。武则天厚待他,但是崔玄暐这人却是不地道的,虽然在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质问他的时候,他大言不惭地说是为了武则天。可是这话怎么听怎么别扭。就笔者个人而言,极其讨厌此类货色。在笔者看来,崔玄暐就属于那种做了婊子还想给自己立牌坊的人。

行事不轨,还狡辩,其结局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在神龙政变初期,李显虽然表彰和重赏了崔玄暐,但不久这老小子的宰相之位就被免去,先是贬为博陵郡王,再贬为益州的代理都督等,最后将其流放古州,但这69岁的老小子还没走到,就在途中死掉了。

排在第三的是敬晖敬晖属于从基层干起来的官吏,凭着过硬的行政能力和清廉的官声,最终引起了女皇武则天的注意。在公元703年,敬晖武则天封为中台右丞,此外还加了一个银青光禄大夫,一跃成为朝中高级要员。但是当时武则天大概是不可能想到自己一手提拔的敬晖会在一年多后成为逼她退位的贼人之一。

不过自古以来,皇帝对于忠诚的看法都是一致的。不能忠诚于旧主,就算能力再大,也总是令人有心理阴影的。李显复位后,初期虽然对敬晖等人嘉奖重用,可是不久以后,在武三思等人的言语挑拨之下,李显也果然对敬晖的信任丧失殆尽,宁信其恃功专权,恐以后尾大不掉,乃罢免其宰相官职。敬晖被罢官之后,非常后悔。不知道他后悔什么,是后悔建议李显整治武三思等人呢?还是后悔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

不管怎样,后悔也来不及了。敬晖被连续贬官,最后流放琼州,但被武三思派周利贞追上,将其凌迟处死于途中。

排在第四是桓彦范。桓彦范因狄仁杰的举荐,成为帝国的高级监察官员。在任期间,最突出的功劳之一就是在周兴等酷吏死后,给武则天上了十道奏折为被周兴冤杀的人申诉昭雪,最终得到武则天的批准。

但是这位帝国监察高官,后来因为政变需要,被张柬之任命为掌管禁军的左羽林将军。同时,桓彦范还利用职务之便处于太子李显之宫,暗中汇报政变的谋划。此后,桓彦范等人带着禁军簇拥太子李显闯入武则天居所迎仙宫,杀掉张氏兄弟。当时武则天李显说人已经杀了,你回去吧。在此关键时刻,又是桓彦范站出来对武则天太子是回不去了,请陛下传位给太子。翌日,武则天传位李显

可以说在李显复位的过程中,这位桓彦范可是立了大功了。所以李显复位后,对其封赏很高,封为侍中。但是桓彦范等五人不懂自己拥立新帝复位,已经是功劳巨大,有震主之嫌了,竟然进一步为自己树敌。原先是逼武则天退位,已经是得罪武氏,如今桓彦范竟然又在皇帝面前说皇后的是非,这岂不是作死的节奏吗?

结果韦皇后和武氏联合,很快就扳倒了所谓的“五王”,武则天眼中的“五贼”。桓彦范先是被贬地方为官,继而被流放瀼州。但是54岁的他的命运跟上面那位一样,没走到流放地,就被武三思派周利贞带人追上,用乱棍打死。

排在第五的是袁恕己。这位属于帝国的刑部大员。同以上四位一样,因参与政变之功,被李显封为中书令。而其五位既然是一根绳上的蚂蚱,结局也该一样,才符合规律。真是应了那句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袁恕己的结局也分三步,先是免高级官位,接着是外贬到地方,第三步就是流放环州,但同样的袁恕己也没走到目的地,就被武三思派来的杀手灌下野葛汁,在剧痛无比中,被周立贞杀掉。

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都是受到武则天器重和重用之人,但是此五人却在武则天重病期间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不管其理由多么美好,说是张氏兄弟擅权,恐怕发生不测。这就有点说不过去,既然武则天在时,各位都敢发动政变,一对小小的张氏兄弟又岂是各位的对手?他们又能制造多大的风浪?他们若敢有动作,各位一个政变不是照样可以解决吗?往深里去想,看来这五人其目的不过是见武则天病重,时日不多,不如干脆拥立太子李显继位,这样还能给自己挂一个大功,得到封赏和进一步的重用

可是这五人却聪明反被聪明误,原以为拥立李显可以给自己留条光明的后路,却不料,反被拥立之皇帝贬官和间接处死。不知道此“五贼”或“五王”在临死前是否后悔了发动神龙政变呢?倘若不发动政变,或许他们的脑袋还能在脖子上多待一些时日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朱元璋路边遇瓜农 吃的时候还夸瓜甜 吃完转身就吩咐手下杀瓜农

宋代苏轼不忍吃狗肉 曾上演一出“狗肉之争”

历史上被打耳光的皇帝,竟然还给了打他的人赏赐

明朝锦衣卫使用的军刀为什么被称作绣春刀?

揭乾隆帝没有把生母与父皇雍正合葬在一起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