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闲品三国》:文韬武略杨季休

发布时间:2016-01-25 栏目:专题 投稿:粗暴的心情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洋洋洒洒,近百万言,用演义的形式记述了后汉三国时期近百年的历史,刻划了几百位后汉三国时期的英雄好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在他那挥洒自如的笔下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而被后人所铭记。但是也还有一些人物,限于小说的篇幅而被忽略了。象本文的主角------杨洪,就是其中的一例。在小说中,杨洪根本就没有机会登场亮相,仅仅是分别在第六十五回、第八十回和第九十一回各提到一次。因此,读者对杨洪留下的印象十分模糊,甚至可以说是完全被忽略了。而在历史上,杨洪却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中难得的干才。

杨洪(?------公元228年),字季休,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在刘璋统治益州时期,杨洪曾经在益州的几个郡做过官,但是估计官职都很低,因此在陈寿《三国志》中都没有这方面的记载。等到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杨洪才在当时的犍为太守李严手下做一个功曹,开始出现在蜀汉的政治舞台上。从此一直到杨洪离世的公元228年,他分别担任过犍为功曹、蜀郡太守益州治中从事、赐爵关内侯,复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越骑校尉等职务。通过历史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杨洪是一个文武双全、胸怀奇策的人物。

三国时人杨戏对杨洪有个评价:“越骑(指杨洪)惟忠,厉志自祗,职于内外,念公忘私”(见《三国志•;杨戏传》)。陈寿也说杨洪“乃心忠公”。《华阳国志》中亦称杨洪“季休忠亮,经事能治”。从这些记载看,杨洪的办事能力、工作态度都是一流的。那么,有什么史实来说明杨洪能力呢?

首先看看杨洪为官之初的一些情况。他在担任犍为功曹之时,就因为极力劝阻太守李严搬迁郡府官署治所的计划而提出辞职。李严这么做是什么原因,史料中没有记载,不过联想到这之前在成都刘备为了庆祝夺取益州的胜利而进行“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见《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置酒大会,飨食三军。取蜀城中民金银颁赐将士,还其谷帛”(见《华阳国志•;刘先主志》)的忘乎所以,以及“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见《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的疯狂想法,估计李严是想效仿成都刘备,来个庆祝活动,提高一下郡府官署治所的档次。而这时的杨洪头脑却比李严要清醒的多了。由此看来,杨洪不愧“乃心忠公”,而且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虽然“严欲徙郡治舍,洪固谏不听”(见《三国志•;李严传》),但是李严并没有对杨洪进行打击报复,而是“欲荐洪于州,为蜀部从事”(见《三国志•;杨洪传》,以下未注出处者,皆出处于此)。这里附带说一句,这也证明李严杨洪还是比较欣赏和信任的。

杨洪诸葛亮的任命担任蜀郡代理太守后,“众事皆办”,把各项事物都办理的井井有条,于是就被任命为正式的蜀郡太守,不久又转任益州治中从事。这也说明杨洪的施政能力和水平非常不错。在此期间,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原益州太守张裔被俘东吴后,其子张郁因故受罚,杨洪按照蜀汉的法律进行处理,并没有因为张郁是张裔的儿子、“裔少与洪亲善”而给予照顾。从事后的情况看,杨洪完全是秉公办理,找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徇私情。这样的例子后来还出现了一次。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北驻汉中,想起用张裔担任留府长史。当诸葛亮征求杨洪意见的时候,杨洪的回答是:

裔天姿明察,长于治剧,才诚堪之,然性不公平,恐不可专任,不如留向朗。朗情伪差少,裔随从目下,效其器能,于事两善。杨洪公正地评价了张裔头脑敏锐,善于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指出了张裔品性不佳的致命弱点,向诸葛亮提出了以向朗为主、张裔辅之的主张,并得到了诸葛亮的首肯。而当时人们大都认为这是因为杨洪自己想担任留府长史一职而有意刁难张裔,不过从后来的事态发展看,杨洪的分析客观而又公正(详见拙作“一个让诸葛亮牵肠挂肚的人”),于是“论者由是明洪无私”。

杨洪在任职期间的表现来看,完全配得上杨戏所说的“越骑惟忠,厉志自祗,职于内外,念公忘私”。杨洪为官清廉,整日操心国事就好象家事一样,尽心尽力。不仅如此,杨洪还是一个孝子,“事继母至孝”。

杨洪不仅在内政事物的处理上具备非凡能力,在军事谋略方面也是很有建树。汉中争夺战时,刘备曾经急发文书调集益州军队。诸葛亮杨洪应如何处理,杨洪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存亡的关键,倘若失去了汉中,也就没有了蜀地。这是家门前的祸患,对发兵有什么疑问!”同时杨洪还向诸葛亮建议:男子应该参战,女子应该帮助运粮,以确保战争的胜利。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杨洪的建议得到了诸葛亮的采纳。也正是因为杨洪的远见卓识和之前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工作能力诸葛亮才向刘备举荐杨洪蜀郡太守。这也是诸葛亮杨洪的一种肯定。

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退守永安。汉嘉太守黄元利用这个机会率领汉嘉全郡反叛,火烧临邛城,当时诸葛亮成都东下看望刘备成都的守备十分薄弱。杨洪建议太子刘禅,派将军陈曶、郑绰讨伐黄元。大臣们认为,黄元有可能包围成都,或经越巂占据南中。杨洪却力排众议,认为黄元一向性情凶狠残暴,没有能力那样做。并指出黄元最大的可能是顺青衣江逃往东吴。只要命陈曶、郑绰在南安峡口拦截,就可将他生擒。结果不出杨洪所料,黄元果然顺青衣江东下,被陈曶、郑绰生擒后斩首。

综观杨洪在历史上的作为,我们给他下一个这样的结论: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实乃一代良吏。而诸葛亮破格提拔杨洪担任蜀郡太守这一重职,也说明诸葛亮品人、用人之能。

近观朱子彦先生《诸葛亮择主与拜相再认识》一文的部分内容,有些疑惑。朱文认为:“诸葛亮之所以询问杨洪,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机推荐杨洪兴办蜀郡发兵之事,从而以杨洪取代法正蜀郡太守的职位”。对于这个分析,笔者认为有些牵强之处。抛开诸葛亮法正的矛盾这个复杂的历史问题不谈,诸葛亮推荐杨洪,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杨洪具备这样的能力诸葛亮一开始对杨洪只是试用,这也说明诸葛亮在选择蜀郡太守的人选时,非常的慎重,这里面有着明显考察的意思在内。同样,也正是因为杨洪诸葛亮一样意识到汉中的重要性,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同时在代理蜀郡太守之时,办事井井有条,所以才能获得晋升,足以说明诸葛亮的眼光的确独到。如果诸葛亮刻意找人取代法正,从而削弱法正的权利,诸葛亮大可从荆州带来的文武中提拔一位担任蜀郡太守,又何必大费周章去考验杨洪、舍近求远呢?再者,汉中争斗战历时数年,战况激烈,法正无暇管理远在后方的蜀郡诸葛亮为了让法正专心于战事,重新挑选别人担任蜀郡太守也是无可厚非的。其三,当时刘备集团上下虽然获得了益州之土,但是马上又面临曹操强大的军事压力,随时有被曹操消灭的可能,在这种紧要关头,诸葛亮用这种手段来对付素以“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见称、在当时最得刘备宠信的“谋主”法正,难道就不怕法正反戈一击,造成新生的蜀汉政权的内部分裂吗?这实在有些令人感到疑惑。

相关推荐:

中国做了什么大事让美专家如此感叹:幸亏有日本隔在中美之间

清朝第一个短命皇帝:他的出现,意味着大清帝国气数已尽

试论演义中关羽的悲剧意蕴

所谓清朝时期的'康乾盛世' 最大的功臣却是雍正

谈允贤喜欢的是谁 朱祁镇和谈允贤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