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揭秘“易中天口中的帅哥”走下神坛的诸葛亮

发布时间:2016-01-26 栏目:专题 投稿:玩命的金毛

近来,“三国”大热。这之中,有国学热潮的渲染,更有电影《赤壁》、《三国志》的开拍以及“诸葛亮出山1800年纪念”等事件的推波助澜。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称得上“英雄”的人物不计其数,但至今仍能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却少之又少,譬如诸葛亮。在鲁迅的笔下,他足智多谋而“近妖”;在易中天的口中,他成了身高184厘米的帅哥。亦庄亦谐间,诸葛亮近乎完人——他计无不中,谋无不成,除“失街亭”、“兵屯渭南”外,鲜有失误。然而,在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穷半生精力尽忠的蜀汉政权却是最先灭亡的。有人评说,蜀汉“成也诸葛,败也诸葛”。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它至少让诸葛亮这个被定义为“高大全”的历史人物有了更为真实的一面。

刘备时期的失意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高卧隆中的诸葛亮自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曾对好友石韬、徐庶、孟建云:“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当三人反问其可仕至何官时,“亮但笑而不言”(见《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事实上,诸葛亮并非胸无大志。相反地,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刺史、郡守一类官职自然难入其目。

学有所成后,诸葛亮没有北走曹操、南归孙权,而是选择辅佐“名微众寡”的刘备。不过,与演义小说不同的是,初出山的诸葛亮并未得到刘备的重用,所谓“君臣犹如鱼水”也只是后者笼络人心的宣传语。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刘备诸葛亮安排的差事是“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看得出,刘备并未委诸葛亮以军政重任。历史学家田余庆直言:“刘备死前,诸葛亮长时间内不在刘备身边,戎机大政,并无他参赞其间的事实,决计入蜀和叛攻刘璋是法正、庞统之谋。诸葛亮在荆不得预入蜀之谋,在蜀不得参出峡之议,这些关键之事不论正确与否,都与他无干系。”

其时,刘备手下有三大集团:一是原从(原来就跟从)集团,代表人物是关羽、张飞、赵云、魏延;二是四川集团,代表人物是法正、黄权、刘巴、李严;三是荆州集团,代表人物是庞统、诸葛亮、马良。在这之中,原从集团最受刘备信任。只是,随着关羽于219年兵败被孙权擒斩,张飞在221年被部将张达、范强所杀,麋竺因兄弟麋芳投降东吴而“惭恚发病”死去,孙干在刘备入蜀后即去世,原从集团只剩下小字辈的赵云和魏延。此后,出自四川集团法正成为第一大红人,“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其地位之高,有两例可证:其一,曾有人劝诸葛亮刘备进谏,管束一下爱报私怨的法正,但诸葛亮却不敢,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可见,诸葛亮深知法正刘备心中的地位。其二,222年,刘备东征,被陆逊大败于夷陵。其实,早在刘备决定东进之际,就有无数大臣上表劝阻,唯一向主张孙刘联合的诸葛亮一言不发。有人据此判断诸葛亮是支持这一冒险举动的,也有人认为,诸葛亮明知进谏无用,索性闷声不语。及至刘备败归,诸葛亮仰天长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在刘备的眼中,法正诸葛亮孰重孰轻可见一斑。

223年,刘备临终托孤,但此举却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意味。当时,曾受信任与重用的关羽、张飞、庞统、法正、黄权等臣子或死或降,无奈之下,刘备才“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刘备病亡,“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按照刘备的安排,诸葛亮担民政,而李严握军权。

不过,在刘禅登基后,官爵上升的李严却逐渐丧失第一军事首脑的实权——先是诸葛亮亲自统兵南征,架空了他这个军事统帅;及至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更干脆夺其兵柄,只使其承担押运粮草之责。蜀道难行,粮草往往不能提前到位,连诸葛亮自己也“每患粮草不继,使己志不申”,而正是这个烫手的山芋直接导致了李严被贬。据《三国志》载:“(建兴)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即李严,下同)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乃废平为民,徙梓潼郡。”

倘若史料属实,李严确是罪有应得——不但未能将粮草押到前线,还献谗言召诸葛亮回兵。但仔细想想,李严以一降将而为刘备重用,使为托孤重臣,诸葛亮也说他“部分如流,趋舍罔滞”,不管其人心术如何,起码才能出众,非庸懦颟顸之辈,这样一个人又怎会耍出如此拙劣的把戏?时至今日,内中缘由早已无法探清,只是自此事后,李严退出政治舞台,诸葛亮成为蜀汉第一重臣。

隆中对》的失策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时年27岁的诸葛亮在分析了天下大势后提出鼎足三分,联孙抗曹,进而统一天下之路,即著名的《隆中对》。依诸葛亮之见,自董卓专断朝政以来,豪强蜂起,争雄天下。曹操战胜袁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暂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历经三世,人心归附,贤能之人尽心效力,不可为敌。如此一来,可供图谋的地方就只剩下荆州益州两地。诸葛亮刘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具体步骤为首先占据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然后兵分两路,进取中原。

对于《隆中对》,褒奖者众,罗贯中就曾在《三国演义》中称赞:“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万古之人不及也!”事实上,《隆中对》确对刘备集团建立根据地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对三国时期的战略走势产生过重大影响,但由于其在战略策划上存有缺陷,也束缚了刘备集团的发展。毛泽东更曾将蜀汉政权的短命归结于《隆中对》所表现的战略思想,“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曾有专家撰文指出,按照中国兵法理论分析,《隆中对》的战略失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战略思想失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兵法的思想境界,换言之,百战百胜不算高明,不战而胜才算高明。《隆中对》的主导思想是“先战而后求胜”,将刘备集团引导到豪强争战的漩涡之中,不得不进行无休止的争战。

其二,战略选择不利。中国兵法认为自然地理条件是战略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占据有利的战略地域,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条件才能保全战争的胜利。《隆中对》指导刘备集团谋取的战略地域是荆州益州荆州战略上的必争之地,也是一个是非之地,刘备占据荆州之后导致刘备集团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最终得而又失,损兵折将。北宋年间,苏洵在《权书·项籍》一文中写到:“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在苏洵看来,诸葛亮战略重点放在益州,这是战略上的失策。益州地处边远,地势易进难出,不足以制天下诸葛亮益州兴兵,6次出征6次皆失,自然地理条件是其失败的客观因素之一。

其三,战略措施不力。“战者,以形相胜者也”。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历史上,刘备占据荆州之后又西取益州荆州由关羽驻守;占据成都之后,诸葛亮又进军汉中。这即是毛泽东评说的“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政权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

北伐战略的失当

晋代史官陈寿在其所著的《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又说他北伐“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在陈寿的笔下,小说中破敌有术的诸葛亮只是一位被过分神化的军事家——虽善于治戎理政,却短于用兵。与陈寿看法相同的大有人在,比如司马懿、何去非。前者在“礼节性”地称赞对手诸葛亮天下奇才后,又不客气地指出:“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后者则以北宋武学博士的身份在其作品《何博士备论》中直言:“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

历时8年的北伐是最能展现诸葛亮军事才能的。关于这场战争,褒者称诸葛亮为了先主重托,明知不可为而为,唐代宰相裴度就赞其“由僻陋而启雄图,出封疆以延大敌”。而贬者则议“谓为非计”,质疑北伐拖垮了蜀汉国力。不容否认,诸葛亮指挥的蜀军曾给曹魏带来很大的威胁,但可惜的是,5次伐魏(另有一次是曹军南下,蜀军属防御战)却均以失败告终。这之中既有双方力量的悬殊差距,也有战术谋略的运用失当。

以初次北伐时的街亭(今甘肃省庄浪县东南)之战为例。227年,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后挥师北上。转年春,诸葛亮声言由斜谷道(今陕西省眉县西南)进攻眉城(今陕西省眉县),命赵云、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省褒城北)以作疑兵,自己则亲率大军直赴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在蜀军声势的震撼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降亮。魏明帝曹睿闻讯命大将曹真增援箕谷抵御赵云、张合西进街亭抵御蜀军先锋马谡,自己则亲率大军坐镇长安,企图一举歼灭无险可据的诸葛亮。赵云败于曹真,马谡不敌张合,上山占据险阻以待诸葛亮大军北进。据《资治通鉴》载:“张合绝其(马谡)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

街亭之败是初次北伐失利的导火索,但在更深的层面上,诸葛亮为自己的用兵无法、调度失略付出了代价。诸葛亮北伐之际,蜀汉的总体实力弱于曹魏。时因刘备去世,魏边关多年无犯,关中及陇右地区兵力空虚,守备废弛。诸葛亮本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率大军直取长安,但他没有采纳大将魏延集中兵力攻取关中的建议,而是以赵云、邓芝为一部攻打箕谷,以马谡、王平为一部攻打街亭,自率大军驻足祁山。这样一来,相对强势的蜀汉兵力被分散,变强势为弱势。毛泽东曾点评:“初战亮宜自临阵。”在他看来,诸葛亮应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据《三国志》裴松之注记载,诸葛亮曾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一人者谁?亮自身也!

相关推荐:

华雄生平简介,历史上的华雄最后是怎么死的?

慈禧传唤一琴师入宫弹琴以后为什么琴师此后再也不愿意进宫了?

武则天是如何一步步俘虏李治的?

康乾盛世真的很发达?历史的真相远非想象那样

洪秀全后宫三千嫔妃无数为何不找太监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