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千古一相诸葛亮为何饱受争议

发布时间:2016-02-23 栏目:专题 投稿:花痴的篮球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前,是没那么多人黑诸葛的,他们对诸葛是尊敬和佩服的,让我翻开历史文章,在《三国演义》前,就有很多歌颂诸葛亮的文章和诗篇。

其中最为熟知的(唐)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唐)李白“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宋)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苏轼“客来空吊古,清泪落悲笳”。(唐)李商隐“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唐)岑参“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岁”等等

这些人可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而且在罗贯中之前,为什么他们也对诸葛亮一味称颂和无比的尊敬呢?如果说接近历史,他们更接近历史,更接近真相,所以他们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诸葛亮。这些大文学家诗人难道就只读了一本《三国志》?非也,他们读的三国,比我们今天的还多,也就是说,我们有的史册他们也有,我们没有的史册,他们依然有。试问,你的了解和智慧,胜于这些人吗?你也许会说,这些都是迂腐文人,不足为提。那好,让我们来简略说说诸葛亮本人的事迹和自己的一些个人观点,或者带着很强的主观性,这里先检讨。

说起诸葛亮,我们先从三顾茅庐《隆中对》说起。《隆中对》是刘备第三次光顾茅庐的时候和诸葛亮的一次密谈,其内容大致是现今曹操过于强大,以你现在的实力与他正面交锋,无疑是鸡蛋碰石头,所以必须找到自己的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就是取荆州益州,进而取得巴郡,蜀郡,对内实行革新政治,对外安抚少数民族,联合东吴孙权静待天下有变,这里有变,应该是说如果魏军内部发生重大变故或者说魏军和吴军相争等方面的变故,我们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进军宛,洛。而刘备你,则亲自带领军队从四川出发,进攻秦川,也就是西安甘肃一带。那么,统一天下就不是梦想了。当中特别提到孙权可以利用(外援)但不可谋取他。这另我想起一直以来很大的争议

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攻打东吴,很大部分观点是为了夺回荆州,因为荆州是隆中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了隆中对也提到另一个观点,不能谋取东吴,也就是说,东吴是不能打的,这也是隆中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只是提一提,不作探讨,毕竟和我们这里说的内容不符。其实,就隆中对来看,是可行的,联合孙权,夺取四川,进而北上,东进。夺取四川做到了,联合孙权也是可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不但关系到刘备自身利益,也关系到东吴的利益,可以说东吴也是受益者,虽然权力者都各怀鬼胎,但在当是形势,无疑是最好的方案,大家心里都明白,等我干掉魏国后再深深的**几刀,快哉!!孙权除非白痴,否则这个方案是可以达成,统一天下也就变得事半功倍。可惜关羽啊,叫我怎么说你呢?你让诸葛含泪,让历史含泪,也让我含泪啊。当中过程这里就不提了,只简略说一下,其实荆州对你刘备重要,可对别人东吴也一样的重要啊,你所想的也是孙权心中所想的,如此一块心头肉,如何取舍?加上关羽刚而自矜,别人孙权来提亲,你不答应就算了,还辱骂别人,一副骄傲得不得了得样子,别人怎么说也是一代霸主,岂能受如此侮辱?霸主都是人啊,都有火,而且霸主的火比谁都大,况且佛都是有火的。于是就造成了一个历史悲剧,令人惋惜至今,唉,叹!其实以我们今天既知的历史事实,最好的方案是不如将荆州放了给东吴,集中兵力走后来诸葛亮北伐的路线,起码比诸葛亮后来伐魏的胜率大上十倍甚至一百倍不止。这个方案,当时也有人提出的,就是法正和赵云。只是没采纳,这怪不了诸葛亮和刘备,为什么不答应呢?很简单,因为刘备诸葛亮心里装得是天下,他们的基点就在天下,所以东吴的主意是必须打的,留着荆州以后很好用,北上魏,东伐吴。还有另一种心理因素,他们心里存着一个翘幸,就是以大局拖住孙权,想你孙权也衡量轻重,不至于那么小气吧!?本来孙权也不是那么气小的人,荆州取不取一直在犹豫中,可你关羽一气,完了,老子就干掉你怎么样,一石二鸟。所以说,刘备和诸葛亮对关羽这招是料想不到的,没有关羽这招,历史如何我不得知。但纵看孙权一生,其实对夺取荆州是有后悔的心意的,越到晚年越是后悔,最后倒是终于专心打起魏国来。

可是有什么用呢?错失了最佳的时机,也错失了问鼎中原,二分天下机会,那时候的光芒,可是比今天大得多啊。所以说刘备到孔明茅庐家蹲的时候,隆中对是可行的,按照平常人心理是可行的。错就错细节没安排好,没安排好荆州这一个隐患,没妥善安抚好盟友的心理。隆中对,不但是一种政治手段,而且更是一个伟大的宏观战略手段。

它奠定天下三分,这是什么,这就是军事,就这一点,说诸葛亮是个伟大的军事家一点也不为过。易中天说诸葛不是一个军事家,而是一个政治家,这点我不认同,难道军事家就得带上军队小打小闹才是军事家吗?相对这种宏观的战略观点,才是可以将千百次战争化作一次无烟的战争,非有宏观奇才不能做到也。以及他后来提出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都是一种宏观的军事手段,当然也可以说是政治手段。不死人,不疲命,不耗粮食钱财做到的事情而动用战争才能做到,实在下下之策。易中天说,贾诩是军事家,诸葛不是。对于贾诩,我本人是深深佩服的,但是我的观点和历史所有人得评论一样,不足以抵诸葛亮,为什么呢?因为贾诩的军事才能只在局部发生,缺乏宏观战略,说白了就是小打小闹可以,制定宏观大局是欠缺的,否则跟张绣那时候机会更多,而且张绣这个人对贾诩诗深为佩服的,可以说是听话的,他有本事的话,同样可以为张绣谋取一方霸主,但他没有,缺乏的就是这种宏观战略,这只是个人非常主观的一种观点,不作讨论。

太长了,写得有点腻腻的感觉,其他不说,还是我们来关注诸葛亮的六次北伐吧,因为北伐的失利,不是说成败,北伐没失败,只是没成功而已。于是这种不成功就成了古今谈论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质疑,包括陈寿说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也成了今天很多人黑他得名言和根据。其实陈寿不知道,或者世上很多人不知道,诸葛亮在这次北伐中制造了一次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军事手腕,之所以说伟大,深不可测,是因为到今天大家都没有看穿,有人看穿了不说。到底是什么军事策略如此伟大,神秘呢?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先说诸葛亮六次北伐的一些简略的细节,当中有马谡失街亭,其实按照我现在的逻辑,诸葛亮在这里有点坑马谡,为什么呢?大家看完全文就知道了,但现在要说的是马谡是个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对实战可以说毫无经验可言,唯一可以拿出来提提的就是在征战南蛮中采用攻心为上的策略。而他对手张合呢?在马谡叫他叔叔的时候就已经身经百战,名满天下的超级名将。而且兵力上马谡3万,而张合5万。当然马谡也有利之处,就是守,可能否守得住,可是未知数,对于事无巨细的诸葛亮来说,我都想得出不

可能他想不到。所以他也许是想到了。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我这里猜测他得本意有三点,一是诸葛亮的确认为马谡这个还是不错的,叫他进攻不行,借险地死守的才能还是有的,二是当时能担此重任的的确少,其他的人又其他同样重要的任务需要安排,当然他还没考虑到街亭真失了,他是人不是神。三呢?三就是街亭守住了固然好,随机应变,一步一个印打下去。万一失了呢?怎办?没关系,他还有另一个目标需要部署,而失也是他计划内部署的一步。看到这里,有人会说,有没搞错?是的,没搞错。让我们继续往下看,看完再说。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让魏军爽了一把后重来,这会又碰到弱智的事情了。诸葛亮的大军竟在陈仓中攻郝昭的小部分军队攻不下,这里的小部分军队到底多少人,这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但可以肯定的就是很少,很少。少到一千人以上,五千人以下。竟然攻不下?怪了,对,就是攻不下,为什么攻不下呢?我这里猜测也有三点,第一是陈仓地形委实变态,郝昭这人得能力的确不能小窥。第二是陈仓非必要地方,诸葛本人也只是做作形式而已,第三就是诸葛亮令有所想,让魏军再爽上一把,看来你诸葛亮也不过如此而已,没什么大不了嘛,逐而进入诸葛亮计划部署之内。诸葛亮这会是笑的。话说回来攻不下怎么办呢?撤!!这一撤魏军自然不放过就派王双去追,这个追就不同了,追表示这进攻和侵犯性,而且还有折兵将的可能,不能再让你赢了,你一赢我就要折兵甚至进犯到我领土内,这个时候,诸葛亮露出了本事,轻松弄死了王双。

第三次北伐,没太多可圈可点,总之前三次北伐都是徒劳无功,没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当中很值得一提的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就是魏延让诸葛亮的主力和魏军对抗,而自己则带领一万军队走子午谷,偷袭长安,一但成功,诸葛亮不但可以轻松打下雍凉地区,进而进驻长安,问鼎中原。但是诸葛亮没有采用,这个方法可行吗?今天也有人问。回答是可行的,但不实用,为什么不实用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姑且不说偷袭的成功率,我算你百份之一百。但打下长安后干什么用呢?雍凉地区的人口本很低,打下也弥补不了多少军力,差距还是明摆着的,你要还是不要呢?要的话你必须派主力精英进驻和魏国的反扑军打正面战,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醒大家,长安的地理形势和蜀的地理形势是完全不同的,在蜀山多地形复杂,蜀军可以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而长安呢,不同,广阔的原野,巧妇难煮无米之炊,任你军事才能胜天,没依没傍你

什么去施展策略?除了守城和正军作战你还能想得出多少法门?那么,我想问大家,你准备好了和魏军正军作战了吗?你作好了以一敌十的准备了吗?你知道魏军的强大及恐怖吗?是的,很恐怖的,恐怖到你无法想象。恐怖到不是你以一敌十,而是他们以一敌十。

很多事情或者东西都是多方面原因的,有时候委实难以深究,魏军的恐怖也是一样。首先从身体素质来看,魏军熟北方人,大家都知道,北方人总概比南方人身体上占优势,而且古代历史上战争也是在北方,长期的承袭关系,北方人对战争的适应程度和好战程度都会比南方人强一些,从兵种比较上就无法占优势。再者,我们从另一角度对蜀魏士兵的差距,先说蜀,自刘备举国之兵伐吴失败后,虽然没完全毁灭,但打击也不轻。所谓举国之兵,其实不是全国所有兵力,我想这个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不需要解释的而可以心神领会的,但为了防止某些思想夹隘,爱钻牛角尖的人借题发挥,我还说一下,举国之兵,是除去镇守关塞要地以及必然驻守市镇防止骚乱的必要军外,尽可能调的调来,可以理解为精英力量,至于这个比例多少,那我就不知道了,也不是本文计算范围。但是既然是刘备气愤之下亲自出征,抱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态度来看,不灭你吴国,我蜀国留着何用,灭了你吴国,哪怕我没了蜀国也在所不惜。所以兵力是尽能调就调的。夷陵之战失败后,诸葛亮收拾残部,培养新生力量。综合来说,这么一股新生军团,对作战经验和场面还是不多见的,看蜀国人口,老养着你们多士兵也是非必要的,所以士兵除了担任保家卫国的同时,也会从事农业,到打仗的时候又重新统一起来,甚至还利用到平民充当运粮等一些杂活,在士兵的经验,训练以及霸气上都远远不及魏军。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外患。那时候的蜀国东结孙权,这一方面不需要过重警惕,而北有地理险要以挡魏,也不需要高度警惕。再有就是南部的南蛮,这个已经给诸葛亮收服了,七擒孟获,估计大家都熟悉的,当然是不是就真收服了南蛮呢?不是的,后来的南蛮还是不断反叛,不断骚扰的,蜀军名将还是为南蛮忙于疲命,至于谁的名字,我记不起来了。总之,外患压力不算大。相对之魏国,就不同了,大家看地理就知道,魏国在中北方,可以说是四面受敌,几乎找不到安全的的居所,东南防孙权,西南防蜀兵,这两头猛虎随时蠢蠢欲动,而西北,北面,东北有匈奴,突厥,乌桓,鲜卑和其他什么什么族一大堆,我说不全。这些族在盛汉时期给征服过,虽然安分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汉的衰落,这些不法份子就不安份了,尤其在三国群雄割据这一段时期最为猖狂,屡次进犯,所以那时候的魏国,还得派遣兵力抵御和攻击这些杂七杂八的族类。基于这些原因,魏国的兵就是兵,靠魏国强大的物质实力养着的兵,这些兵无时无刻都作好死的意识,无时无刻准备战斗,无时无刻保持高度的防范意识,无论从小兵还是到上层统治者,都随时警惕着这种意识,你说像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强吗?强,无与伦比的强,强道什么程度,强到魏国对外族的每一场战斗,都几乎是以少胜多,当然也和将领的策略有关系,但还是一个字,强。除了士兵强,装备也很强,为什么呢?人家有钱啊,有资源,有造兵器具的资源啊,你东吴和蜀国明显比人家缺少这个。光说别人的骑兵,那是从大草原弄来良马,在广阔的平原战斗的话,怕你连挡别人一冲的本事都没有。你拿什么跟别人斗?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后来人家东吴每次伐吴每次灰溜溜的逃回家的原因,哪怕兵力比别人多好几倍,照样给别人打得灰溜溜的跑。那你会说,那你魏军打吴也打不下呀,是的,打不下,一来是北方人水性很缺乏,东吴就深深利用这一点,赤壁之战就是一个典列,再者长江以南也全是山地,给与弱者一个运用智谋的地方,凡山地作战,除了跟人斗,还要跟地理斗。蜀也一样的地貌,这对魏军是一大障碍。总归回来,魏国的陆地作战能力是非常恐怖的,是从鬼门关里走出来的,经过磨练,经过浴火,你诸葛亮敢以一个弱者身份去挑战一个强者而不败,问谁能做到?东吴做不到,也许没人敢说做到,韩信也不敢,韩信为什么成功,那是因为时期不同,形势不同,韩信四川伐中原,出了自身的确有过人才智外,还有就是诸侯各怀异心,但现在诸葛亮面对的是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魏国。时势不同也。韩信最后举得胜利最终还是在于项羽这个人自身的缺憾,刚愎自用,目光短浅,自以为是,能不败么?说到这里我们看一下历史,历史以来,有弱小者战胜强者的都是因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不听忠言,朝纲败坏,民心所背导致。而那时候的魏,民心并不背,那时候的统治者曹睿是一个什么人,虽然不比唐宗宋武,也比不上曹操,但绝对不比曹丕差,可以说是一个开明睿智的皇帝,这里不多解释,大家看看他在位时期的政治质量和军事质量就知道了,为什么这个时期人家东吴屡战屡败?这和曹睿的能力是分不开的。试想,诸葛亮北伐要面对这样一个君主,后外加一个变态的司马懿统领,北伐之难,难得连神都不敢想的啊。况且司马懿本身在我看来就接近神一样人物的人。为什么说他接近神一样的人物,后面回提到,但不会详细,有兴趣者可以查司马懿得事迹经过。绝对可以让你拜倒。不过这里还没说到司马懿,只是说到如果守长安的话,诸葛亮要面对如何的境况,要面对如何的魏军,面对这种战斗力极强的魏军,你拿什么守?你真把诸葛当是神了,什么事都可以靠脑瓜去解决。你会说大不了一败,说来轻松,一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只是诸葛亮本身的一条命,还意味着先帝的梦想,自己的梦想,蜀国人民的梦想,蜀国人民的安危。多少年来建立的血雨和汗水。去找个地方跳楼试试,有没有那么轻松的。说来容易做来难啊。

那么,我们就奇怪了,给你长安,你诸葛亮不要,给你地,你不取,你要啥?你进进出出干啥子来的?不是笨蛋么?看你实力也不强啊,妈的这种实力如果是老子的话,早开我魏国军队去灭了你,唐唐一个大魏国,岂是你诸葛村夫想出就出,想入就入的。如果你这样想,那诸葛亮就大笑了,你不这样想,诸葛亮也大笑了。因为你不这样想,可曹睿这样想了,所以准备命令曹真张颌司马懿郭淮费曜等等带上精锐部队由曹真带领浩浩荡荡向蜀中进军。

来了,你终于来了,诸葛亮昂望苍天,泪都流了下来,有谁知道,我等的就是这一天啊,我出出入入,恶搞乱搞,有成有败,有谁知道我内心想的是什么啊?后人有人知道吗?

也许永远都没人知道。不错,诸葛亮等的就是这个时刻,之所以不同魏延意见,之所以他不图长安等地,也是这个原因。其实,一开始他就没想过要占多少地,要赢多仗,这些对他来说都是没意义的,这样做只是一幌子,让魏君觉得诸葛亮不过如此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从而激怒魏君,派主力前来剿灭。他知道凭他那时候的身体状况和年纪,要一个一个郡,一个一个城占下去,怕他还没走到一半就已经倒下了,他拖不了那么久,他决定在他有限的时间里,铤而走险博一次,而这个赌博,只有他明白,相当高,是相当的高。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错,诸葛亮要的不是城,不是攻城,而是伐兵,蚕食主要是诸葛亮年纪上不允许,再是蚕食会加强魏军的警戒和警惕,那北伐就不可能成功了,要就要一次主力交锋,彻底地打一次,一战定乾坤。曹操当年打袁绍用的就是这个法子,一气打掉袁绍主力,于是袁绍门再无力抵抗,取城就如囊中取物了。

打下的城也好守,换脚角度说,现在的情况也一样,魏国国力强大,不至于一战亡国,但是再联合东吴给魏国加以冲击,成功几率将会增大无数倍。这样的梦想,诸葛亮一直在脑中规划着,期待着,甚至在梦中作过无数次安排无部署,等的就是这一天。而这一天,终于来了,诸葛亮,你有信心打赢吗?答案是:有。

什么诸葛亮本人有那么大的信心呢?对方可是主力强将,那是因为诸葛亮很了解自己,用我的话说,用天才来形容他不为过。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确是一个伟大出色的军事家,不但宏观战略还是局部野战,都是无与伦比的。大家抛开他攻城主动进攻的一面不看,因为这里诸葛有所保留。我们看他野战力量和反击力量。可以说毫无败绩,他天生就是一个野战家,反击家(当时蜀魏的军事差距也不得他不作反击),三次进攻,大方面看似败了,但败了什么呢?主力犹在,地没丢。相反,去追击的人还不知道为什么就见阎王了。野战,特别是山地野战,才能将诸葛亮本人的军事才能发挥的淋漓至尽。这是为什么别人诸葛亮敢七纵孟获的原因了,因为贵州云南一带全是山,只要有山,就有想的法子,所以他信心满满的放了又抓,抓了又放,根本就不把别人方在眼内。如果他没这种自信,敢放吗?兵家长变。哪怕别人几千兵克你几万兵的大有先列。

就如我们下棋,满局优势也不见得显露出这种自信,不小心还是让人将一把的。而诸葛就由这种自信,所以他不怕放孟获。

而这一次,诸葛亮要的就是魏军精英引出来,引到巴蜀山地上,利用非凡的野战能力及地形的熟悉能力以及巴蜀奇特的地理形势,将魏军一举歼灭。这才识他真正的目的。

获得多少地,获得多少城,对他来说都是浮云,他要的就是一次打击魏国主力,从而联合东吴拖垮魏国。会在哪里开战,个人领会也许不会到汉中,那么应该就在汉中和长安之间的路上。可以想象,这一战将会是什么样子,他将会赤壁之战后最为盛大而惨烈的一仗,这一战,将会影响两个国家的命运,特别市诸葛亮本人的命运,或者魏国还不是举国兵力,但是在于蜀,那绝对是举国兵力,赢将继续他得梦想,恢复汉室。输将使他和蜀国的最后旅程。沉重啊!!惊天动地的一战为之风云色变,那景象绝对是鬼哭神嚎-。古代权力之争,就是这样的啊,人根本就不是人,而是一种工具。这种景象让天看到,天也为之落泪啊。是的,天落泪了,而且一落就是一个多月,导致什么呢?导致栈道断绝,那没办法啊,去的路都断绝了,根本不能过,曹真等了一个多月无计可想,于是给召回去了。于是,诸葛亮人生中最大最辉煌也策划最久的一次计划,就因为这一场大雨泡了汤,如果没这场雨,诸葛亮现在的光芒远比现在光彩十倍,如果没有这场雨,诸葛亮或者还真如演义中所说的:神。而这一场雨,将诸葛亮的所有梦和心血,通通毁灭了。这一场雨打掉了诸葛亮的梦,也打掉了历史的真相,留下的是前三次笨拙军事才能的幌子,留下的还有陈寿的“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大丈夫在世,不要找借口,没成功就是没成功,诸葛亮苦呀,真苦。他不可能见人就说,“呀。。。我差一点点,就差一点点就成功了,可惜那一场雨。”在生之年他不能这样说的,因为这样说别人不可能在给你机会,不会再派大军和你对阵,冥冥中,他还是盼望着这样的机会,虽然后来不再给他这样的机会,但是,那时候的他,还不能确定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他不能说出这个计划,就算说了,有什么用呢?他只有无奈,沉默无语。这个秘密,只有随着他长埋地下了。

那么,你会说,为什么后来没这样的机会了?魏军可以等雨停了再来啊。晚了,曹真回去就香掉了,挂了。取而代之的是谁?是司马懿,怪物司马懿。一看这个人得名字我头都大,心为之震悚。这个被我称为接近神的人物是什么一个人物呢?说起这个司马懿,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性格上,都是无暇可击的一个人,军事上顶峰造极,就连性格都是好无弱点,感觉已经出了人得范畴,人还有七情六欲,到了他感觉就没了。说他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我想没人反对吧,让我们来看看他简单的事迹,详细的只能你自己去看了。

话说当日,刘备进驻四川,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吴国欲进攻合肥,曹操听到后移大军防备淮南,关羽乘机率主力北攻荆襄。围魏将曹仁,水淹于禁七军,斩庞德。一时关羽声势“威震华夏”,因汉献帝在许县,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河北。这时候司马懿就跑出来说了,说你现在迁都是向敌人示弱,使淮河汉水

一带人心不稳,不如在孙权面前黑他一把,说他想做大,不把你孙权当回事什么什么的,激化孙权和关羽的矛盾,从而让他们自相残杀去,自解。曹操从之,果然孙权中计,关羽被杀。可以说,隆中对是给这个人破坏的,破坏了刘备孙权的联盟,轻轻的一句话,改变了历史。还有很多很多关于政治军事方面的,我懒得写,反正他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典,连话也无懈可击。我们来看看他专事军事方面的。

斩孟达:孟达本是蜀中将领,后降魏,皇帝非常高兴,任命他为新城太守,司马懿认为他言行倾巧,不可信任。曹丕死后,孟达失宠,这个时候诸葛亮就给孟达写信,图谋叛魏。

而另一边,诸葛亮有点信不过这个孟达,想促使他反叛。得知魏兴太守申仪和他有矛盾,于是就派个小喽将去申仪家诈降,然后在申仪面前说孟达那小子这么着这么着,申仪将话禀报司马懿司马懿听后而不是立即进军,而是书信一封给孟达,说有这么一回事,让孟达千万别信诸葛老头的话,我们魏国对你很好的,我是绝对信任你的,舍你我是谁都不信任的。孟达一看,大喜,犹豫不决不知道这么办。可是这个司马懿这边说好话,那边就聚集军队,日夜兼程前去讨伐他了。到达新城只用了八天时间。其实之前诸葛亮就提醒孟达这是

司马懿骗你的,他军不日将到,你赶快作好军事防御系统,孟达笑了,写信给诸葛亮,说宛城和洛阳相距八百里,离我处一千二百里,上表给天子,来回路程,少需一个月。等他来到我已经安排防御攻城,依山傍水而建,哪怕你飞毛腿还是战斧导弹什么蛋都打不入的,再说他不相信司马懿真会骑飞毛腿亲来,你就给我放心吧等等之类的话。谁知道,司马懿仅八日

就兵临城下,吓得孟达连忙有写信给诸葛亮求救,说我刚刚起兵,还没作好防御系统,司马懿那老家伙就骑飞毛腿撞进来了,这么办?于是诸葛亮连忙派人去解救,但司马懿早料先机,派兵拦阻蜀,吴兵于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自己却没停下继续攻打,仅十六天,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拜服!!!这也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一次较量,可见诸葛亮也是有这先见和过人计谋的。这样的人这么会在北伐中打出让人不满意的战绩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诸葛亮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我们再来看看诸葛亮北伐之后关于他的事,平定辽东。说起这个平定辽东,可以说是人间为军师者的追高境界,一切的一切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完美。说起这个故事得从群雄割据开始,那时候公孙度占据辽东,成为辽东太守,曹魏时期一直时叛时降,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为什么时叛时降呢?因为公孙度这个人非常自大的,他曾是辽东一个

小小的太守,但是,仅仅几年,他就将周围的国家比如高句丽,乌桓。合并玄菟郡,辽东郡,朝鲜半岛西北部的乐浪郡打了,领土大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怎么形象去形容,我赖得计算,不过是很大,包括辽东地区,朝鲜半岛及朝鲜西北部好大一块。附属国有现在的韩国日本等,厉害吧(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你说这样一个人,从没败过,春风得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一个人,他会甘心臣服吗?不会的,并且他还有想问鼎中原的气势,只是衡量一下曹操的强大没实现而已。但他没实现不等于他儿子不敢去实现,他死后儿子公孙康继位,这个公孙康可不得了,上任后野心变的不收拾,他觉得以他得能力怎么能屈居人下?他想扬名千古,所以他挑动了魏,同时也挑动了吴。吴自然拿他没办法,因为远啊,但是你吴没办法不等于魏没办法,于是派威震边境的名将田豫去打他,本以为轻松拿下,但结果让魏大跌眼镜,田豫败了。曹睿很生气,之后又派派荆州刺史毋丘检出任幽州刺史攻打公孙康,但是。。。又败了。曹睿这会可不敢马虎了,到底那边是何方神圣?于是他把司马懿叫来,命他率兵讨伐。这里有曹睿和司马懿的对话,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

曹睿问他,公孙康会有什么计策那么神?司马懿回答:我觉得他最上上计策是弃城而逃,中中计他考虑我们是远军而来,和我打防守战,寻找适合时机。不过我不认为他会逃跑,所以必是和我打防守战。曹睿觉得有点意思,既然是防守战,那么一定很久了,于是他又问,那什么适合能打下回来呢?司马懿说:去要一百日,回要一百日,攻要一百日,休息

要60日。合起来一年就够了。于是他去了,让我们看看他是怎么样100天打公孙康的,这100天不奇怪,奇怪的是他就想先看到一样。你说神还是不神?

正月,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从京师出发,经孤竹,越碣石,六月,进至辽水。公孙渊果然急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

面对这样的情况,公孙渊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和他打守卫长久战,如果按照正常打法,必蹈入长久战,卑衍、杨祚等人利用堑垒抵挡大军是充足有余的,就人数上来看,魏军只有4万,而卑衍、杨祚也不比魏军少,我只看史书写数万,综合其人口估计,大约军队在6万到10万左右。当中主力全放在狙击魏军上,城中估计也就是5000到2W人之间。那么,保守估计卑衍、杨祚的人数应该是在5万到8万左右,反正人数占优势就是了。退一步说,就算司马懿能攻克,也变成一条死狗,别说攻城了。况且公孙康算死司马懿攻不破。再说那100天时明摆在哪的。这个时候,司马懿显现出他接近神一样的军事才能,出了一条计:采用声东击西,先在南线多张旗帜,佯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逼进敌军的襄平本营,等到主力发觉的时候大呼不好,赶紧往回救,等跑回到半路时,司马懿突然出半路跑出来笑着向他们打招呼了:杨祚兄,想不到我们那么快就见面了。直到此时,卑衍、杨祚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一条计,计划根本就不打算攻大本营,而攻的还是他们主力,主要是为了引他们出来。到这个时候,已经没办法了,干就干吧,娘的我兵比你多,难道怕你不行?

于是一场大战开始了,这是一场正面的对决,而且是在平原上,所以一切都是赤裸裸的,根本就没有任何谋略可言,有的只有勇士和领导能力。说白了就是谁勇谁就活。魏军就像一群虎,而操控这群虎的就是司马懿高超的领导能力和指挥作战能力,这时的司马懿,应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解决了比自己多成两倍的敌军后,魏军几乎无损,那可是在平原上赤裸裸的肉搏啊,这样的成绩是人能创造出来的吗?谁敢谁能?魏军,可怕的魏军,恐怖的魏军,各位看官,现在,你知道魏军的恐怖了吗?你还想着守长安吗?你会死得不知道怎么死法。唯一能战胜他们的就是用大自然的力量,智取。诸葛亮看到这一点,所以死活是不肯取长安的,他只有将魏军主力引入蜀山中,野战才有得一博的机会。诸葛亮这招是对的,他不愧是和司马懿有得一比军事家,连这点都分析得极为透彻。闲话少说,继续转正题。解决了敌军主力后,剩下来的就是一个空襄平城了。

如果是别人,那么肯定冲呀,胜利在眼前,时间是能力的最好见证。可司马懿不是,如果攻城,那么肯定有死伤,哪怕一点死伤,都不是他所取得,于是他命令将襄平城围起来,任何人都不能出。有将不解问他,为什么攻孟达时用16天猛攻,而现在却步攻而围呢?司马懿说:那时候是因为外有援兵,自己粮食少,对方粮食多,所以速攻。现在情况反过来,我粮食多,而公孙康粮食少,攻肯定死伤甚至不能抓到公孙康,围就不同了,围他们不敢出,等到他们不得不出时候,已经饿得没了战斗力,怕什么?好一个变态的人,变态的思维

当时时,正逢下大雨,月余不止,水深数尺,士兵将领的脚一天到晚都泡在水里,这个怎么理解呢?你似着把脚放在湿鞋里穿上三天就体会了,不知道你试没试过,我是试过的,结果脚都烂了。你就可知道是如何的难受。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移营,移到高点的地方去。如果你是司马懿,并且这样做了,那么恭喜你,你也许输了。因为上次毋丘检就是这样输的,在移营过程中,公孙康看准时机突袭,魏军给泡得伤重战斗力大减加上突袭,一败涂地。而这次换了司马懿,自己也给泡的不行,却坚决不移营,并将来请求移营的将领,不管你事谁,杀,如此谁还敢提移营?很快公孙康没粮食了,死活也要派点人出来砍柴,弄点粮食。探子看到后立即禀报司马懿,问要不要杀,司马懿说让他们吧。左右不得解,又问为什么司马懿说现在是雨天,公孙康要冲出来我们的脚都泡得不行了,说不准抓不住他,不去杀这些砍柴的,公孙康就以为我们不过如此,快不行了,再挺挺,就会像个小兔般乖乖在城里呆着,等待到天晴,饿得皮包骨头的时候,想逃也逃不了了。果真,等到天晴的时候,公孙康突围了,可惜人疲马乏,战没能力,跑又跑不过人家。死于梁水边上。公孙康死了,但是城里的百姓就苦了,进城一看,哇。。惊呆了,里面全是僵尸啊,吃人,目光呆滞,满口鲜血。不,那不是僵尸,是人,靠着吃人肉活下来的人。这个时候,司马懿又下达了一个命令:杀,屠!!!整过过程司马懿没带半点动容,好像那一切根本与他无关。诸葛亮啊诸葛亮,这就是你的对手。是命运还是天意?成败论英雄?这个结论能成立吗?这个答案永远都没人给他,他带着那花了数年的计划,差点扭转局面的计划留下无数悲仓走了,也许这个世界,根本就不知道有人知道这个计划曾经来过。留下的只是那种笨拙的军事幌子,所以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陈寿是这样说的,就今天的易中天先生也是这样说的。难道真无人知道这个秘密吗?答案是:有的。

有的,起码有一个人看穿了这个计划,这个就是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是他看穿了,曹真死后,接替防御诸葛亮的正是他,面对这样一个怪物,诸葛亮彻底绝望了,心凉了。

但是,他还是带着一丝丝希望,希望司马懿没有看穿,带着精英和他一决雄雌。但现在情况已经不象曹真那时候了,曹真在的时候,他有百分百信心野战灭掉曹真,但对手是司马懿,他心里只有60%。为什么只有百分之六十呢?论智谋,诸葛亮分析是旗鼓相当,那还有百分之十是什么呢?是野战天分,不错,是野战。诸葛亮野战天下无敌,他凭的就是这个王牌。所以最后一次他北伐中原,没向东进攻,而是像司马懿所想的那样,上了五丈原,走上了他最后归宿之地,没办法,只能走五丈原,一来是诸葛亮自己也没想到司马老鬼早料到他走五丈原。二来诸葛亮自己也明白,只有越是复杂的地形越对自己形势有利,他本身就是一个野战王,靠得就是这个10%的几率,他已经没把握了。但在于司马懿,他可没想他得几率只剩下40%。他起码也在想,我也起码有60%,为什么呢?他想我们计谋旗鼓相当,但我实力和百战百炼的魏军总比你新力军强,这就是优势,但他没给诸葛机会,一点也不给,很简单,就是坚壁拒守,以逸待劳。不出有什么办法呢?韩信在也没办法,姜子牙在估计也是没办法的,于是诸葛亮急了,他耗不起,不是粮食耗不起,粮食没了可以开种,事实他那样做了。问题是,他知道他生命快到结束了,知天命了,上天随时可以收他回去,如果他死了,诸葛真成孬种了,所有的人都不会理解的,所以他耗不起,他急,的确急,于是诸葛亮用各种方法逼司马懿出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大家用反角度想想,司马懿的进攻能力到达什么程度,神一样的程度,都不敢,不是不敢,而是没把握。如果像孟达,公孙康之辈如此气法,能不出吗?出去杀了正好是一个立功立名的机会,战胜了诸葛亮,岂不威震四海?问题是,他真没把握出,出去了,同样的,也许英明扫地。无论什么情况,他就是没出。最后,天际一颗星星陨落,那是诸葛亮的宿星,他走了,带着无数的遗憾走了,他很想告诉世人,真相其实不是这样的,就连司马懿这样的对手,他也迫不及待了,他很想告诉世人,诸葛亮的本事不是如此而已,但是,司马懿笑了,我就是不给你这个机会,我要让死了,比活着更难受。这个秘密,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但百年后,将再无人知道。好一个诸葛亮,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出兵追击,终于出来了,除了诸葛亮,其他人他是不放在眼内的。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这是诸葛亮的计谋,想也没想转身就跑。

如果他仔细想想,他会发觉疑点,如果诸葛亮还在,绝对不会返旗鸣鼓,公然正战的,这是一个平凡人的风格,但绝对不是诸葛亮风格,诸葛亮还在,肯定有什么埋伏或计谋,而不是针锋直面叫板。司马懿的举动在于正常人是符合逻辑的,但在于司马懿却很不符合逻辑的,司马懿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不必回头说了吧。唯一解释就是司马懿心里是真恐惧诸葛亮的,等他回到家仔细一想,不对呀,不合情理,于是第二天他毫无顾忌地来到到诸葛亮营垒巡视,得出五个字“天下奇才也”。司马懿一个军事家,而且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看过他事迹的人不能不为之佩服,不能说他很怕诸葛亮,话我不敢讲得太过头,但起码没有对诸葛亮到达毫无顾忌的地步。能让这样正战天才佩服,甚至有点怕的人,却不是军事家。

政治方面我就不多说了,大家不要老念着他叫刘备杀了彭羕,贬了廖立。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司马懿身上或者发生在曹操身上,或者司马懿屠城,好像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崇拜还是崇拜,但如果诸葛亮搞死了彭羕,廖立,那就跑出来冷眼看待呢?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差和不公平呢?好人难做啊,各位看对他得观点不如一开始就定位在一个无恶不作的基础上,那么也许觉得他还点人性。诸葛亮是一个人,历史上真真实实的人,并不是四个手臂洒三个头,并不能呼风唤雨,什么事情都能扭转乾坤的,即使创造奇迹,也是建立在客观物质可能成立的基础上。他只是一个凡人,有着人的情和义、不要只记得他害了彭羕,贬了廖立,应该想到刘巴在得罪顶撞刘备后,他一次又一次的对刘备解说求情。应该想到心胸狭隘,瑕疵必报,被认为刘备第一谋士法正,不但不排斥,而且还颇为欣赏。他气量并不小,如果你以常人衡量,那么他气量很大,如果你以君子去衡量,那么他气量的确有点小,无论怎么样,我都认为他是尊重人才,爱才的。或者有人要说,那魏延呢?其实,诸葛亮对魏延很好的,好到感觉就是亲人一般,在他临死前,还为魏延着想,只是魏延本人拒绝了诸葛亮的安排,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是诸葛亮永远都不知道的,不会知道。这就是正史和演义不同之处吧。有人说他篡权,如果他真那样,干脆把刘禅做了,那你怎么说呢?或者今天你对他得评价会好一点点,就像司马懿那样,没了评价,也没了臭骂,当然也没了黑他。可他没那样做,或者你说他为的是名气,人都死了还要名气干嘛?

那样的一个人,如果连这都想不通,那他就真的不是诸葛亮了。不要说条件不允许,司马懿没篡位的话你也许也会说他条件不允许,但他那样做了就是条件允许了,所以诸葛亮如果那样做了,条件同样是允许的,定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于人的脑袋怎么使。我们分析一个人又没有那样的心,首先要想到一个很实在的问题,那就是切身的利益,你认为“日进三升”是他得利益么?他本可以安享晚年,但他没停下过,为政治,为收服南蛮之后北伐,一直马不停蹄,为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平民也不该有的待遇啊,他得到的利益是什么呢?

刘禅也许在他在生得时候真不敢说他篡权,死后还不敢说么?原因就是他真没篡权的心,出于真切的担心先帝的基业和社稷。否则后面的李白,杜甫等等就不会如此歌颂他了,这些人可不是傻子。

累,写得累人,有点想吐,无论是你看着还是我这刻写着。其实说那么多为什么呢?我也不知道,反正不想写了。还是演义中得一局话说得好,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吧,本来历史的委屈之处就有很多的,又岂是诸葛亮独饮恨终?

相关推荐:

李世民不敢杀魏征?真相另有隐情!

古代打一次仗大概需要耗费多少粮草?那时候人们的饭量又是怎么样的?

朱元璋登基后,推行的这一政策,兵不血刃的解决了元朝遗留的问题

三国中四位功高震主者的结局:两人病逝,一人气死,一人善终

诸葛亮南征中所遇到的“瘴气”到底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