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道教名山之龙虎山

发布时间:2016-08-28 栏目:专题 投稿:哭泣的煎饼

虎山地处今江西省鹰潭市境内。据《龙虎山志》载:“其地三代为扬州之域。春秋战国,迭为吴楚地。秦并天下,属番县。汉属豫章郡之余干,隋唐间属雄石镇。唐上元元年(674)置信州;永泰初年(765)割余干、弋阳地,置贵溪县。山在其境内。东距广信府城(今上饶市)二百里,西距饶州府城(今波阳县)三百里。”1983年升鹰潭镇为市,辖贵溪、余江两县,1993年龙虎山作为风景名胜区直接划归鹰潭市管辖。

虎山之得名有两说,《广信府志·山川篇》谓其为象山山脉之一支,历台山西行十数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盘虎距,故名。而《龙虎山志》曰:“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张陵)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名山。”

虎山方圆200平方公里,境内峰峦叠嶂,树木葱笼,碧水常流,如缎如带,并以24岩、99峰、108景著称,自然风貌十分优美,具有形似武夷,胜似桂林的特点。其中最著名的风景区要数仙岩一带,这里有崖景99处,突出者为观水、仙仓、酒瓮等24岩。由于24岩座落在千尺云崖之上,人迹不能至,猱猿不可攀,故长期以来被视为神仙居所,夙号“仙人城”。唐朝诗人顾况游览龙虎山,仰望24岩,曾题诗曰:“楼台采翠远分明,闻说仙家在此城,欲上仙城无路上,水边花里有人声”。24岩之中藏有春秋战国时期古越族人的岩墓群,岩墓位于距水面数十尺的悬岩洞中,号为悬棺葬,给人以十分神秘的感觉。龙虎山中的上清镇,九山环绕,山岗叠阜,逶迤起伏,气势雄壮,被看成是九龙集结的“神仙之境”。道家列龙虎山鬼谷山洞为第15小洞天,称“贵玄司真之天”,列龙虎山为第32福地。

虎山东汉以来,就逐渐成为道教圣地,素有“道都”之誉。道书称中国道教创始人张陵,曾于东汉永元二年(90)上龙虎山,至永建初年(126)携弟子经嵩山入巴蜀,降伏瘟疫,前后在龙虎山地区炼丹传道从事创教活动达30多年,从学者甚众。至今龙虎山多处留下了张陵修道炼丹的遗迹和传说故事。其中炼丹岩前的丹灶、濯鼎池、试剑石、西仙源、碧鲁洞、天师草堂等遗迹依然存在。后张陵于汉安元年(142)在四川鹤鸣山打着老子的旗号创立正一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陵传子衡,衡传子鲁,传至第四代张盛迁还江西龙虎山定居。

张盛南下到龙虎山后,遂在张陵炼丹处建起祠庙,即后来的“正一观”,又在附近建了传篆坛,尊张陵为掌教“正一天师”,并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遇三元日登坛传篆,以授四方学道之士。从而遂步开创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的正一天师龙虎宗。龙虎由于适应时代需要而变革教义,受到唐宋元明等统治者的大力扶植和利用而逐渐兴盛起来。其地位,经几朝皇帝诰封,由一教之主到主领“三山符篆”,再到主领江南道教,甚至到掌管天下道教事,可谓显赫至极,从而确立天师正一道的祖庭地位。

明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卷42《玉壶遐览》说:“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为玄教宗,继张鲁三国时据汉中。其子盛,魏封都亭侯,复还龙虎山,升坛授篆。传及五季,代称先生,若真静、虚白、葆真、虚静之属,而玄教日崇,至宋有正应先生、守真、观妙等。历宋而元,赐以冲和真人之号,传至正常,为四十二代,即国初天师也。……自汉迄今,凡一千四百余年,相传五十代,盖释门所未有也。”其“天师”之号父子相传,世代承袭。自东汉时第一代天师张陵上龙虎山,至民国时第63代天师张恩溥离开龙虎山去台湾省,张天师在龙虎山炼丹传道达1800多年,“天师”这一尊号共承袭了63代,号称之为“天师世家”。龙虎山也因张天师及其道教组织的宏扬,成为名扬海内外的道教名山

虎山地区在天师正一道兴盛时期,曾一度宫、观、院、庵、堂、庙林立,先后建有10大道宫、81座道观、50座道院。最为著名的建筑群有3处:(1)大上清官,初为东汉时张道陵的草堂,后称“天师草堂”,约建于东汉和帝永元至延光年间(89~122)。大上清宫原位于“正一观”处,宋崇宁四年(1105)迁建上清镇东陲约1华里,距龙虎山12华里处,此地传为九龙聚会的宝地。其为全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道宫之一,先后建有24殿、36院,是张天师传道布教举大型法会之所,号称“仙灵都会,百神受职之所”。(2)嗣汉天师府,亦称“大真人府”,始建于宋代、是历代张天师起居生活和祀神之所,位于上清镇中央,占地54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府门、二门、大堂、私第、家庙、万法宗坛等,规模宏大,素有“龙虎山中宰相家”之称。(3)正一观,位于虎山主峰脚下,系祖天师张陵始炼“九天神丹”之处。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弃官不做,自汉中迁居龙虎山传道布教。为祭礼祖天师,特在祖天师草堂遗址建“祠”,南唐改建称“天师庙”,宋敕改“演法观”,经明朝扩建始具规模,并敕额“正一观”。主要建筑有正殿、玉皇殿、玄坛殿、仪门、钟鼓楼等,占地1万余平方米。此外,先后修建的还有仙隐观、祥符观、云锦观、玉清观、冲元观、崇禧观、先天观、蓬荜观、灵宝观、元禧观、静应观、凝真观、金仙观、真应观、天谷观等等。明·张宇初《龙虎山志序》说:“龙虎山……历魏、晋、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胜,宫宇之丽,人物之繁,仙迹之异,道行之神,爵望之显,代之慕拟。歆艳者或美之诗文,垂之金石,传逮二千余载而嗣之者愈久愈昌”。

虎山不仅道教历史悠久,而且带有道教文化色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甚多。如试剑石、炼丹岩、濯鼎池、镇妖井、鬼谷洞、壁鲁洞、象山、浴仙池、望仙峰、飞升台、云锦洞、圣井山、藐姑山、自鸣山等。

此外,在仙水岩临流峭立的观水岩上,有字大如斗的“仙岩环翠”、“玉壁凌空”、“鹤归留影”、“仙踪缥缈”、“神仙可接”、“半天仙迹”等摩岩石刻。这里的“十不得”奇景:即莲花(石)戴不得;仙桃(石)吃不得;云锦(石)穿不得;玉梳(石)梳不得;石鼓(山)敲不得;道堂(崖)做不得;纱绽(岩)纺不得;楠机(岩)织不得;丹勺(洞)盛不得;仙女(岩)配不得,多与天师传道有关连。由于道教文化的影响,历代文人骚客、雅士高贤,如唐代的皮日休、吴筠、吴武陵,宋之王安石、陆九渊、江万里、白玉蟾、文天祥,元赵孟俯,明时宋濂等,纷纷前来探幽寻胜,访道参玄,留下许多诗文和题刻。唐元和进士吴武陵曾作诗云:“龙虎山中紫翠烟,青精颜色四时妍。桃枝惯见花成实,瀛岛宜闻海变田。五斗米仙真有道,一神楼药岂无缘。秋风吹绿茂陵草,的的黄金飞上天。”在题刻中,现存元著名书法家赵孟俯的《敕赐大宗师张公碑》共2641字,可称为书法艺苑中的珍品。

但自明中叶以来,特别是人清以来,由于正一天师道的逐渐衰微,加上屡遭天灾兵火,无力修复,上述绝大部分宫观建筑先后被毁废,今仅存天师府一座,改革开放以来,经多次修复,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之一。

相关推荐:

《罗怀臻戏剧文集》出版

多元融合的云南宗教文化·道教

纳西族:现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象形文的民族

礼服装饰品图片大全 下次你不会在穿错了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人嘴上的“子”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