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渭南有什么方言?渭南方言的词汇代表哪些风俗?

发布时间:2016-10-01 栏目:专题 投稿:害羞的绿茶

转场。祝贺新生儿满月的一项喜庆活动,流行于华阴、潼关等地。于婴儿满月后次日,由祖父母抱往麦场转一圈,而后去学校转一圈再回家,意为带其见世面,长见识,以祈长大后事业有成。

扎牙馍。新生儿转场后被母亲抱回娘家小住,返回时由外婆缚一串扎牙馍挂在婴儿脖上,祝愿他早长牙齿。此种扎牙馍由动植物造型的小馍串成,下坠长命锁。

大刀面。渭南地区食品以面食为主,故重视面条制作,不惜费时费力。大刀面系指将揉好的硬面擀成薄片后,用重达10公斤的大刀切成面条,故名。流行于华阴、潼关一带

椽头馍。蒲城一带的传统食品,一说因揉制成形前须用椽(杠子)挤压八次故称椽头馍;一说因形状似椽头得名。

喝汤与喝的馍。渭南地区不少地方将喝汤作为每日饮食的重要内容,故将喝汤作为吃早饭(韩城)、吃晚饭(全地区)的代称。而华县则将早点时吃的馍泡在粥中,称为喝的馍;潼关则称早点为泡馍。

吃汤水。蒲城农村“吃席”的代称。旧时当地举办宴会时,菜肴以汤为主,且用碗盛,故称席面为汤水,现已逐步改为以炒菜为主,但称呼仍沿用旧习。

老碗会。旧时因农民生活水平低,饮食少菜,每日三餐均将饭碗端至门外,冬晒太阳夏乘凉,众户聚食闲聊,故名老碗会。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后,渐废此习,改为围桌吃饭。

烘庄子。庄子即住宅。新居落成后,主人必设宴庆贺,并燃放鞭炮,谓之烘庄子。流行于渭南一带

会和集。古代渭南地区有集市专门从事贸易。明清时,庙会渐次演变为商业性集会,并由寺庙移至村镇。此后会与集并存:前者每年举行一次,规模大,交易物品多,是当代物资交流会的前身。后者规模小,专门从事经营,如粮食集、牲口集等,各镇每月固定数日为集。各地现通常将集、会混同,多数地方称赶集为上会,澄城称跟会,富平则称赶庙。

色囚子。这是旧时对妇女极度鄙视的劣俗,流行于韩城澄城一带。囚子,指媳妇旧时媳妇为囚犯,入门之后不得随意外出,即是娘家送亲离别时,新娘送别亦不得越过水眼(即滴檐处)。因此称订婚为订囚子,娶妇为色囚子。“色”本字为“寻”,受尖团声变和、ei韵变影响,由过渡为sei(色),华阴、白水一带取其本义用“索”字,至今仍称索媳妇

媳妇旧时行于富平、潼关、蒲城一带。新婚前夜,先由新郎同辈男青年在新房中嘻闹一夜,名曰烘房。次日新娘花轿到娘家时,又用火把在轿内外烘烤一遍。新娘坐轿到婆家时,先用石灰撒轿一周,继以火把、烧红的铁铧、鞭炮绕轿一周,而后在大门内置一火堆,由新娘从火上跳过方可入洞房。此习为歧视妇女陋俗,但也包含有驱除病邪的愿望。

拉花童。旧时婚事仪式中的一种职事,由新郎之弟或亲戚中的男童担任。其职责是手持系有12条红布绺的荆棘,于花轿进村前出村迎候并将其导引入新郎家门。流行于韩城、合阳一带

戴头条。头条为镶嵌有九只银鸡或铜鸡的条形头饰,成亲时佩戴于新娘头上,以求吉利。旧时行于澄城一带

拍扫帚。以红头绳将两只石榴系于一把新笤帚上,于新婚之夜由男傧相面对坐在洞房炕上的新郎新娘,边拍扫帚边念诵儿歌,大意为:“拍拍拍,掸掸掸,乡亲听我把歌念。红头绳,绿手帕,明年生个胖娃娃。扎扎角,红头绳,满院跑得噔噔噔。拍一拍,生一百;掸一掸,生一万。不拍咧,不掸咧,生了两个就算咧。”此俗至今仍流行于澄城一带

送角子。“角子”是一种带馅的馍,为“脚止”的谐音。妇女临产前20日,由其母自娘家送去角子数十个,为劝止女儿走动,以保产前安全之意。此习流行于韩城、合阳一带

相关推荐:

“佛门之都”青莲寺

中国人为何把“春风”叫“东风”?

仡佬族节日有什么?仡佬族节日习俗简介

宴会上不小心打翻酒怎么办?宴会上打翻酒的处理方式

奇怪了,开国将军最多的省和县是江西与湖北,竟然不是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