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走进蒙古族 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简介

发布时间:2016-11-08 栏目:专题 投稿:坦率的小虾米

蒙古族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对亚欧历史进程产生过巨大影响。全球蒙古民族共约有820万,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国(约240万)、俄罗斯(约70万)三个国家。中国境内的蒙古民族总人口目前正在接近或超越500万。主要居住于内蒙古自治区全区现有蒙古族人口约达到380万;其余多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布赛尔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也有一部分聚居或散居于云南、河北、北京等省市。

蒙古族自称“蒙古”(mon-gol),其意可解为“永恒之火”;“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于唐代;蒙古族一般还被称为“马背民族”。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剌、蔑儿乞、斡亦剌、克烈、汪古诸部等。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经过多次征战终于完成了蒙古地区诸部的统一大业。1206年春,铁木真召集贵族及诸那颜(官员)在鄂嫩河源举行“忽里勒台”(大会),建九脚白旄纛,即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建立了“伊克·蒙高勒·兀鲁思”,即大蒙古国。从此,蒙古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群雄林立、互相争伐的局面得以结束,近百个大小不一各有名号的诸部都统一在大蒙古国的旌纛之下,按照统一的法律和军事行政机构组合起来。

这样,“蒙古”也由一个部落的称谓变成蒙古高原各部落的总称,形成了统一的蒙古民族共同体。

从北方高原崛起的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统帅之下,奇迹般地用当初的20万铁骑,在20年之内,东征西讨,连通了亚欧大陆。空前庞大的蒙古帝国曾一度统辖泱泱3,000万平方千米内的720个民族蒙古人的远征虽然起初有雪耻的动因,可随即由于连带作用一发而不可收,给被征服地区带去了巨大灾难。但是在另一方面,用当时最快的信息连络系统--四通八达的驿站制度给世界带来了快捷方式,使文化传播与经济往来空前大流通,甚至创立了国际自由贸易区;人才的广泛流动和相对自由的施政气氛,又使大片地区的繁荣景象延续多年。 成吉思汗《大札撒》曾曰:“让道路永远畅通无阻,让天空永远湛蓝;让水源永远清澈……让长生天之下的一切生物各享其安…”成吉思汗以其在“长生天”之下实现“大一统”的动机,第一次大规模地缩小了地球,可谓启蒙了现行的信息时代。因而当人类的又一个新千年临近结束之际,美国最有影响的媒体《华盛顿邮报》将成吉思汗评为“千年风云人物第一人”。

蒙古人除在中原建立大元朝(1271-1368年),奠定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版图之外,还曾建立钦察汗国(1242年建,也称金帐汗国。统治俄罗斯诸公国长达240年)、伊利汗国(也称伊儿汗国,1264-1388年统辖波斯地区)、察合台汗国(1225-1321年统治河中地区)和窝阔台汗国(1225年建,居今新疆西部地区,后并入察合台汗国)以及帖木儿帝国(1501年被昔班帝国取代,统治中亚地区100余年)、昔班帝国(13世纪中叶由昔班所建立的的蓝帐汗国经数度起落演变之后,最终成为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及蒙兀儿帝国(也称“蒙兀儿斯坦”。存在于15-16世纪,大致辖天山以西包括巴尔喀什湖及其以东以南地区),当然还包括与明朝始终对峙的北元蒙古诸部--包括漠南蒙古(鞑靼)部、漠北喀尔喀部、西部卫拉特(也称“瓦剌”、厄鲁特、“卡尔梅克”等)蒙古联盟及其18世纪中叶被清朝军队征服的准噶尔汗国等等。更不可思议的是,帖木儿后裔巴布尔1526年又建立了莫卧儿(莫卧儿亦为“蒙古”谐音之译)帝国,长期统治印度,直到1858年才告结束。

虽然,蒙古人的总体势力早在16世纪就已经大为衰落,但蒙古人的豪爽风格和骁勇善战的个性依然在后来的历史阶段时常显现。如在鸦片战争中,驻防东南沿海要地的蒙古八旗官兵表现异常壮烈。

1840年9月,在定海战役中,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总督指挥定海三总兵5,000余人,同3万英国侵略军血战6天6夜,痛歼英军1,000多人;1841年10月,裕谦在镇海守卫战中拼死抵抗到最后,力竭而殉职,举国肃然。1842年5月18日,在乍浦抗战中,满、蒙、汉各族爱国官兵共牺牲696人。7月21日,英军约15,000人,组成四旅分兵三路进攻镇江城。在很多外省援兵逃走的危机下,驻防镇江满蒙八旗官兵和绿营兵1,100多人在副都统海龄指挥下,拼死抵抗。英军从西门攻入城内后,八旗官兵进行激烈的巷战。满蒙旗兵伤亡殆尽,其有未死者,均“引刀自刎”,“其坚贞不屈,殊可风也”(《中西纪事》);最后,海龄举火自焚,“全家自缢”(《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55)。1858年6月,满、蒙、汉各族八旗官兵,在清军统帅僧格林沁临阵指挥下,打沉敌舰5只,打伤6只,打死打伤英国侵略军1,578人,法军14人,取得了第二次大沽口战役的胜利。1860年8月3日,英法侵略军在进犯塘沽的战斗中,遭遇蒙古骑兵的迎头痛击,只得截回;8月12日拂晓,联军由北塘出兵万余人,分为两路攻扑新河、军粮城;其主力带炮车数十辆,中途又分左、右两翼扑向新河。驻新河的蒙古骑兵'不及二千名,仍分两路迎敌',冒着敌军的炮火英勇奋战,“毙贼多名”(《第二次鸦片战争》四)。8月14日凌晨,英法联军扑向塘沽,枪炮连环,相持很久。据僧格林沁奏报:“该夷炮车二百余辆,夷人五六千名,实系众寡不敌,然亦毙贼无数。我兵每发一炮,该夷成行倒毙,余贼不顾尸身,仍向前进”(同上)。

8月21日,英法联军万余名步兵,集中全部火力突然向大沽北岸炮台猛烈轰击,守卫“以难以描述的勇猛精神,寸土必争地进行防御”。战斗“自早晨五时至八时,炮火始终没有中断过,炮弹如雨”,但中国守军仍拼命作战。直到10时半,北岸炮台已完全失陷,蒙古族爱国将领乐善同千余名官兵,壮烈殉国。第三次大沽口战役虽然失败,然而,“鞑靼人,帝国(指清朝)的最好的军队还想抵抗并寸土不让地保卫领土”(德·巴赞古《远征中国和交趾支那》第2卷)。1860年9月21日(八月初七),在同英法联军的八里桥大决战中,许多蒙古官兵和满、汉等民族官兵一道,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惊天动地的英雄悲歌。僧格林沁作为总指挥,在八里桥上决战时刻,骑着马站在桥中央,命令一名身材高大的蒙古旗手,高举“僧王大旗”挥师抗击敌军。战斗从早上7时开始一直打到正午时刻,战斗无比激烈。“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联军。他们的军队是由两万五千名鞑靼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然而,他们顶住了使他惨遭伤亡的强压火力”,最后,他们“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吉拉尔《法兰西和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六,第294页)。这样的壮烈场面,历古稀有,充分而代表性地表现出了中国各族军民抗击外国侵略者宁死不屈的顽强意志!至清代中期,继1636年漠南蒙古诸部最先拥推皇太极继承蒙古可汗大统,与满洲民族合盟之后,漠北喀尔喀部和西部卫拉特蒙古部也陆续归入清朝版图。亦即再度进入了中国民族统一的大家庭里。古老的蒙古高原得以百余年的平和生息。草原生态也得到长久的保护。虽然,蒙古人,尤其雄居大西北的蒙古诸部在被征服和被平息的过程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虽然清朝在沙俄压力下割让给沙俄的150余万平方千米土地,也多半属于蒙古人世代游牧的地界。

1921年7月,外蒙古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成立了人民革命政府;1924年宣布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1945年10月10日,当时的中国政府在苏联压力下,同意就外蒙古的独立问题举行全民投票,并于1946年1月5日发布国民政府公告,承认外蒙古公民投票的结果,即承认了外蒙古之独立。1962年,蒙古人民共和国以独立主权国家的身份加入联合国。1992年1月13日,颁布新宪法,将国名改为蒙古国。

蒙古人民则于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国内第一个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西相隔2,500多千米;南北直线距离1,700多千米;东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接壤;西与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南与河北、山西、陕西三省衔接;北与蒙古国、俄罗斯交界,边界线长达4,200千米。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全区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在内部结构上,又有明显差异,其中高平原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平原与滩川地占8.5%,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约占0.8%;而其中沙漠或半沙化地带大约又占去了10%。

自治区境内主要山脉有阴山、大兴安岭、贺兰山等三大山系。全区有大小河流近1,000条,主要有黄河、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四大水系;水面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呼伦湖、贝尔湖、达里诺尔、乌梁素海、岱海、黄旗海、查干诺尔、居延海等。

在内蒙古高原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片相似的平原,那就是富饶美丽的河套-土默川平原和辽嫩平原。河套-士默川平原座落在阴山脚下,宽广舒长,肥沃平坦,田连阡陌,渠如蛛网,总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是自治区的主要商品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和“塞上江南”之誉。辽嫩平原位于大兴安岭的东侧,呈扇形状分布在西辽河和嫩江流域,总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多为肥力甚高的黑钙士或栗钙土,水源丰富,灌溉便利,成为自治区东部“谷仓”和重要的经济作物产区。

全区由于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影响,形成以温带大陆性季风为主的复杂多样的气候。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秋霜冻往往过早来临;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全年太阳辐射量分布从东北向西南递增,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是全区气候差异的重要自然分界线,大兴安岭以东和阴山以北地区的气温和降雨量明显低于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以南地区

蒙古牧业资源丰富。草原广袤无垠,东起大兴安岭山地,西至居延海,东西跨度达2,000余千米总面积8,800万公顷,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l/3,居中国五大草原之冠。现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等6个著名大草原。肥美的草场孕育出几千万头(只)牛、马、羊、驴、骆驼。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草原红牛”、“乌珠穆沁牛”、“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阿尔巴斯白山羊”、“阿拉善驼”等优良畜种,闻名遐迩。每年有大量的活牛、活羊和毛皮畜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内蒙古的毛、皮、肉等畜产品产量在国内外占重要地位。丰富、优质的畜产品为自治区的毛纺、裘皮、乳品和皮革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自治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但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所谓广阔无垠的草原,现在只是泛指。若不是近来各方密切注意草原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现象并正在采取多种补救措施--那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显然会成为历史回忆。而且,蒙古族大多居住于边疆、草原、丘陵、半农半牧区以及沙漠地区

蒙古有极其宝贵的森林资源,全区森林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3.6%,居全国第二位。木材总蓄积量达9.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森林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面积近667万公顷。在阴山、贺兰山还有大量天然次生林。对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自治区已将其列为重点自然保护区。

蒙古的农业和渔业资源也较为丰富。耕地有500多万公顷,盛产的小麦、莜麦、荞麦、高粱、大豆、玉米、马铃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其中许多品种独具“内蒙古特色”,并进入了国际市场。还盛产苹果、梨、杏和山楂、海棠、海红果等耐寒耐旱水果。内蒙古有可供养殖的水面达56万公顷,主要鱼种有鲤、鲫、鲢、鳊及草鱼等几十个品种。

蒙古是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宝库”。全区野生动物众多,兽类114种,鸟类362种,主要有马鹿、罕达犴、青羊、岩羊、狍子、黑熊、雪豹、貂熊、猞猁、野猪、赤狐、野驴、野骆驼、黑琴鸡、野鸡、鹌鹑、天鹅、大雁、沙鸡等。野生植物超过1,000种,其中名贵中草药材500多种,尤以“梁外甘草”、“蒙古黄芪”最为著名。还有芦荟、蒲、罗布麻、沙柳、红柳等70多种纤维用植物,是造纸、编织、制绳和人造纤维的重要原料;有松籽、文冠果、榛子、山杏仁等几十种油用植物;有山葡萄、山樱桃、越桔,“北国红豆”和蘑菇、木耳、发菜等几十种食用植物,以“猴头”、“口蘑”和“梁外发菜”最负盛名;此外,还有百合类,石蒜类等50多中在印染和淀粉工业中有重要用途的淀粉类植物和柠条、沙蒿、酸刺、碱茅、马兰等几十种在固沙、治碱和环境保护中有独特用途的野生植物。

蒙古的地下是一个巨大的矿物宝库。据地质部门探明,在全区发现的各种矿床矿点达6,000多处,矿藏种类达70余种。目前已开采的近600处。在这些矿藏中,尤以稀土、铌、煤、天然气、盐、碱及优质建材原料等矿藏储量巨大。煤田遍布全区,大都具有煤层深厚、地质构造简单、品质优良、品种齐全等特点,总储量在2,000亿吨以上,就目前资料看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储量在50-100亿吨以上的大煤田有:东胜、准格尔、伊敏河、霍林河、元宝山等15处。鄂尔多斯古盆地和二连盆地的石油、天然气开发前景光明。众多的盐碱湖内,盛产盐、碱、芒硝。已探明碱的储量全国首位。芒硝的储量也很大。还有储量丰富的石灰石、云母、蛭石、石英、石膏、冰洲石、硅砂、石墨、石棉以及大理石、水晶石等非金属矿藏。其中蛭石矿是目前国内的惟一产地,硅砂中的铸形硅砂储量全国首位。

自治区的有色金属矿藏也相当丰富。在现代冶金、航天、电子工业上有重要用途的宝贵金属铌储量全国首位,铬、铅居全国第二位,锌居全国第三位,硫铁居全国第六位。稀土的储量更是得天独厚,不但囊括了全国稀土储量的90%以上,而且比世界其它地区已探明的稀土储量的总和还多好几倍。坐落在阴山山麓的白云鄂博不仅蕴藏着中国最富、最珍贵的铌、稀土矿,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硫铁矿。此外,自治区的金、银、铜、钨、锰、钼等贵重金属和稀有金属的储量,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6月23日,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东邻甘肃、青海;南倚昆仑山与西藏相接;西连和田、阿克苏地区;北以天山为界与伊犁、塔城、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等地、州、市相连。全州行政面积为482665平方千米,占新疆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治州。'巴音郭楞'系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的流域'。巴州现辖八县一市,即轮台、尉犁、若羌、且末、焉耆、和静、和硕、博湖县和库尔勒市。自治州首府设在库尔勒市。

巴州有4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近50万人,占总人口的45%以上,其中蒙古族人口约4.5万人。

巴州地域辽阔,各类资源非常丰富。有野生动物70多种,鸟类264种;野生植物主要有芦苇、甘草、紫草、羌活、党参、雪莲、罗布麻、麻黄等。塔里木盆地是中国石油资源储量超过100亿吨的三大盆地之一,约二分之一在巴州境内。天然气储量也很大。巴州境内蕴藏着钾盐、石棉、蛭石、玉石、煤炭、花岗岩、红柱石、金、铁、铜、锰、石灰石、菱镁矿等矿产54种。罗布泊是一个超大型的钾盐矿,储量近3亿吨,占全国已探明总储量的54%;尉犁县蛭石储量1亿多吨,占全国储量的92%;若羌县石棉储量6,334万吨,占全国的30%。且末昆仑山区是名扬中外的昆仑玉主产地。巴州拥有草场面积1.6亿亩。巴州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十分适宜粮食、棉花、瓜果等农林作物生长,孕育出许多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库尔勒香梨”驰名中外。

巴州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全州有旅游资源基本类型48种,具备全国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70%,新疆的85%。天山、昆仑山区、大漠、大湖、大草原、大戈壁孕育出众多的自然景观。巴州还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如铁门关、楼兰古城遗址、锡克沁千佛洞、米兰遗址等。近年来,环博斯腾湖旅游、沙漠旅游等活动开始热起来。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州政府所在地为博乐市。全州共有蒙古、汉、维吾尔、哈萨克、回等3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30%以上。博州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东西长315千米,南北宽125千米总面积为2.7万平方千米。东部与塔城地区相连,南部与伊犁地区相依,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385千米。气温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博尔塔拉,蒙古语意为“青色的草原”。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通道,被誉为“世外之灵壤”。境内有全国第二大陆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全州可耕地面积300余万亩,已耕地184.86万亩(包括农五师),草场面积2555.85万亩。地形由东向西呈坡形逐渐增高,适宜棉花、枸杞、小麦、玉米、水稻、油葵、甘草、麻黄、烟草、甜菜、葡萄、各种瓜果等多种作物生长。林地总面积20.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5%。全州探明湖盐、芒硝、花岗岩、石灰石、钨、锡、铂、钼近40种矿产资源。州境内有甘家湖白梭梭自然保护区、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和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万多公顷。著名旅游景点有赛里木湖、哈布图哈怪石峪、博格达尔温泉、哈日图热格森林公园以及夏尔希里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等。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立于1963年(原包括哈萨克族,后迁新疆;1985年确立现名),因在青海湖以西故称'海西'。北邻甘肃省酒泉地区,西接新疆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南与青海玉树、果洛藏族自治州相连,东与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毗邻。全州东西长837千米,南北宽486千米总面积32.58万平方千米,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5.17%,州域主体为举世闻名的柴达木盆地。境内的主要山脉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州所在地为德令哈市,“德令哈”是蒙古语,意为“辽阔的金色原野”。

蒙古民族原先信仰萨满教。13世纪初叶,喇嘛教(藏传佛教)开始传入蒙古地区。现在,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信教的群众基本上信仰喇嘛教;民间还保留有古代萨满教的许多成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按地区划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东北部方言)。蒙古文是一种很便于书写的拼音文字,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

蒙古族艺术文化生活非常丰富。蒙古族素有“音乐民族”之称。其民歌体裁有长、短调之分。长调腔长词少,悠扬嘹亮,流传于牧区;短调则节奏规则,节拍固定,多流传于半农半牧区。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马步最具特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的豪爽气质。经典的蒙古族传统舞蹈大致有“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传统乐器主要有马头琴、“雅托噶”(“蒙古筝”)、蒙古琵琶、蒙古四弦琴和蒙古战鼓等。非常爱马的蒙古人对马头琴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为擦弦类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饰而得名。它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分组成。马头琴旋律低沉而又悠扬,低音马头琴音色接近大提琴。蒙古族曲艺有“好来宝”(说唱艺术)、“乌利格尔”(一称“蒙古说书”)和蒙古剧等多种。

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如“顾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蒙古袍一般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腰带多用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蒙古族的饮食非常讲究,品种多样。炒米、奶茶以及奶油、奶皮、奶酪和酸奶子等是蒙古族牧民最有特色的日常食品。当然还有著名的手扒肉和全羊席。蒙古民族颇注重饮食的文化气氛,歌舞常伴,隆重场合还要朗诵专门的祝词或赞歌。大部分蒙古人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马奶酒味道醇香,清凉解渴,是牧民款待贵客的最佳冷饮。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如果你到草原做客,需要特别提防的可能是姑娘们的敬酒歌,即便平时滴酒不沾的人也可能经不住诱惑酩酊大醉。

蒙古包、勒勒车和配有精美马鞍的骏马是蒙古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住行工具。蒙古包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勒勒车多以桦木或榆木加工制成,车轮大、车身小,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运输。过去,牛拉勒勒车排成长长的队伍缓缓远行,显示蒙古草原特有的风情。现在,许多牧民都已经定居,住着宽大的砖瓦房,购有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蒙古族婚礼热闹非凡。娶亲时新郎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到女方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父或姑父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遭。到新郎家,新娘、新郎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席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延续两三天。

热情好客,待人诚恳,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美德。献哈达、敬鼻烟壶是他们比较正规的见面礼俗。拜佛、祭祀、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五尺左右,宽度不等。有的绣有“云林”、“八宝”等民间花纹图案。对长辈献哈达时,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哈达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对平辈,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鼻烟壶用玉石、象牙、水晶、玛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制成。晚辈同长辈相见时,晚辈曲身鞠躬,双手捧着鼻烟壶,敬献长辈,长辈用左手接受,闻后归还;同辈相见时用右手相互交换鼻烟壶,双方闻后归还。

蒙古民族禁忌很多。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忌蹬门槛。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水忌。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脏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赃物脏物。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奶忌。奶食品为“查干乙得”(白食),不得浪费和抛洒,连洗奶桶的水也不许倒在人行道上。牧民除牛羊肉外,一般不吃别的动物肉,凡产奶的牛羊也几乎不杀。蒙古人还忌年小者摸其头,忌虐待牲畜。忌在住地、牲口圈附近方便,垃圾也不能乱倒,且得远离住所。还有如放置马鞍时鞍头必须朝北等许多传统禁忌。

除祭敖包外,祭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成吉思汗的各种祭礼,并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成陵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祭礼一般分为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三月二十一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派代表或个人前往伊金霍洛旗的成陵奉祭。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白节”(时间和汉族的春节一样)、祭敖包、那达慕、马奶节等。“白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正月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初一开始,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那达慕(蒙古语,意即娱乐)是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集会形式,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当代那达慕大会,除进行传统的摔跤、赛马、射箭这三项男子竞技赛外,还增添了马球、马术、田径、电影、图片展、乌兰牧骑演出等新内容,同时举行物资交流活动等。那达慕大会多半在夏秋之交举行。蒙古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众多的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医学家等。现在,蒙古族在国内文化传播和艺术创作等领域依然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相关推荐:

徐渭与绍兴酒——狂生醉酒出奇才

白酒的有害成分是哪些?

鄂伦春族人的民间剪纸艺术 鄂伦春族的艺术文化

广东汉剧

震撼!60年代中国核武器爆炸后的现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