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九九话重阳

发布时间:2017-01-12 栏目:专题 投稿:清新的皮卡丘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亦称重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古老的传统节日。据三国时代《魏文帝与钟繇书》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位。”魏文帝曹丕是位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写给大臣钟繇的这段书信中,不但清楚地说明了重阳节名的由来,而且又讲到魏时民间九月九日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以祝健康长寿的风俗

从汉朝初年始,九月九日重阳登高望远,佩茱萸饮菊花酒风俗就已经兴起。据葛洪《西京杂记》所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有一个叫贾佩兰的侍儿,她每到九月九日这一天,便佩带香味浓郁的茱萸,还吃蓬饵(一种用黍米或糯米做成的糕),饮菊花酒。另外,又据《续齐谐记》说汉代汝南有个名叫桓景的人,随方士费长房学道术。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这一天,汝南这地方将有一场瘟疫大灾难,你要赶快回乡搭救父老乡亲,叫大家在肩臂上系一个装着茱萸的绛红色布袋子,再爬到高山上登高喝菊花酒,这样就能驱逐瘟魔,消除灾殃,平安避过这场大灾难了。”桓景就照此嘱咐去办,带领全家人和众乡亲上了山,以茱萸刺心,菊花酒刺鼻挡住瘟魔,又挥舞利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纷纷返回了家园,眼见家中的鸡犬牛羊全都暴死了,而上山登高的人却个个免遭灾难。从此,重阳登高避灾,赏菊饮菊花酒风俗就这样一直相传了下来。

随着重阳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风俗的形成,也备受一些诗人墨客、才子佳人的重视与青睐。在秋高气爽、桂子飘香的重阳节,他们佩茱萸,携菊酒,登高赏菊,饮酒吟诗。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咏重阳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圣杜甫的重阳诗也很多:“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他在另一首诗中还写有“醉把茱萸仔细看”之句,突出地提到了茱萸。诗人们的这些名篇佳句,既描绘了唐代重阳节的风俗画面,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们的独特感受。

到了宋代,重阳节的风俗开始抹上了些许佛教色彩。汉晋时代重阳节吃的蓬饵(即重阳糕)宋时更为盛行,且名目、花色和款式也有了一些变化。宋代的重阳糕是用米粉面揉和后垫以荷叶上蒸笼蒸制而成的,糕里放进石榴子、栗子、枣子、银杏、松子仁之类,另外还用粉面做成狮子蛮王之状,放置于糕上,称之为“狮蛮”。同时又在糕上插起一面面小彩旗,重阳节人人皆食此糕,而且还作为寺庙设斋会、百姓祭祖和互相馈赠的节日礼品。

重阳节宋人除了吃重阳糕外,赏菊饮酒的风俗也同样盛行,他们既饮菊花酒,又饮茱萸酒。据《梦梁录》记述,宋人皆将菊花茱萸浮于酒上,称菊花为“延寿客”,茱萸为“辟邪翁”,认为喝了这两种酒可以消除阳九之厄。

元明代以后,重阳节的风俗又恢复到了汉魏时期的样子,图个“吉祥”、“如意”成了重阳节的主题。家家户户要在重阳糕上做上“吉祥”二字,或者在糕上做两只小羊,表示“吉祥”,以此取代宋时的狮子蛮王。据《五杂俎》记载,明人在九月九日要将重阳糕切成薄片,贴于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取“糕”和“高”同音,借以期盼子女百事俱高,高升高中,吉祥如意。宋代诗人范成大有《重阳糕》诗云:“中秋才过又重阳,只见花糕各处忙。面夹两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

清代重阳登高宴饮仍沿袭前代风俗,其场面更显盛大。《燕京岁时记·九月九》载:“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出郭登高。南则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远则西山八刹等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另有《帝京岁时记胜》中还记载了当时北京人重阳节“辞青”的风俗:“都人结伴呼从,于西山一带看红叶,或于汤泉坐汤,谓菊花水可以却疾,又有治肴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九九重阳节民间还有敬老祝寿的传统习俗,取重阳登高,吃重阳糕(高),高岁高寿之义。将重阳节作为敬老节,齐声称颂老人们德高望重,衷心祝愿老人们健康长寿,寿比南山。

相关推荐:

呼和浩特方言六级考试

匈牙利葡萄酒文化 匈牙利三大葡萄酒产区

李小龙训练有哪些记录?李小龙训练记录简介

远古时期的药酒及滋补酒

这个冬天的早晨有点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