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羌族萨朗是怎样的?又是怎样发展的

发布时间:2017-04-10 栏目:专题 投稿:丰富的冬瓜

羌族萨朗作为羌族多数歌舞种类的统称,源于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交融与互补。因此,要说明羌族萨朗的艺术特点,就必须从其内部分类中一一道来。整体上说,羌族萨朗粗狂、奔放,却又不失温婉与精致,歌舞不分家是其文化根本特性(即使使用数字音乐亦然)。特点如下:舞蹈明显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风格,大多数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舞者既能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神灵,又得以自娱,以打击乐器伴奏,加深人们对神的崇拜和神秘感。歌伴舞步。舞蹈动作的表现和歌词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多数舞者用歌来促使舞蹈循环往复的进行。羌族民间的动律表现为屈伸,向下颤膝,同边行舞,胯部的开合,双脚交叉点踏,左右拧倾。步伐组合是从左至右而行。舞蹈音乐节奏特点同舞者的情绪表现相吻合,结束句下滑,同一乐句男领女跟,动作完全重复,节奏的强弱起落结合巧妙协调。发源地与形式根据发源地和形式不同,羌族萨朗分为北方言区的萨朗、卡斯达温、仁木那·耸瓦,以及南方言区的席布搓、莫恩那莎等种类。功能与社会意义根据功能与社会意义,羌族萨朗分为喜事萨朗忧事萨朗喜事萨朗广泛用于自娱自乐、节日庆典、文化交流、日常健身等,忧事萨朗则在祭祀、丧葬等场合出现,主要用于娱神娱鬼。喜事萨朗忧事萨朗的歌曲区别十分明显,舞蹈动作区别主要在于快慢节奏发展变化形态根据发展变化形态,羌族萨朗又可以分为原生态与规范化两种。原生态羌族萨朗沿袭古风,自唱自跳歌舞不分家具有一定内在联系,是羌民生活中休憩、娱乐、祭祀、礼仪的重要手段;规范化羌族萨朗使用数字音乐伴奏,每首歌固定有经过艺术家整编创作的舞蹈动作组合,歌与舞通常无关联。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胭脂宝褶【第六场】

如何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

对角花苗族的“结婚节”

黎族的竹竿舞是怎样跳的?又有啥好意头

世界上最恐怖的路 打死我也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