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道家哲学有什么意义治疗 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的关系 之三

发布时间:2017-06-12 栏目:专题 投稿:舒心的方盒

十三、道家非常注重存在的个体性,但它又非常注重集体的融通﹔他强调让万物回归本原状态,尊重各套话语系统的存在。

权力在那里斗争的时候,它认为不要去碰,因为一但碰了权力就伤害了你自己原先的天真本性。心性怎么养呢?只要有一点点余地就能养,有一点点余地是,我只要能生长就可以了。而只要能生长,我能够养自己内在一点慈悲,自然的一种恩慈的能力就在那里生长了。世俗上的种种,那些麻烦的东西,我尽量减少,减少到几乎不必受干扰,就是「俭」。老子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不去争斗,就是回到自身。这样看下来道家其实有一个能力,这能力就是人间再怎么坏,我总要能够护持住自己天真的本性,我总要由这天真的本性上溯到总体的根源之「道」,而在那里养我自己内在所谓的道德。就是从某个角度来讲,它一直强调这一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忽视了整个社会的总体,它不是忽视社会总体,它告诉我们,当你要去参与社会总体的时候,必须心理有些准备。自己内在先要有这样的认取,认取到你怎么样长养内在的「德」,内在天真的本性,让它好好地参与到宇宙造化之根源―「道」。之后你再去面对任何一个在的事物这个在的事物一但成为存在事物的时候,它就有一个不可自己的力量在那边动,有「物」就有「势」。对「物」所产生的「势」,这时候才有一种解开「势」治疗它的能耐,不然的话,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道家说它并不是用干预的方式去治疗,而是你帮忙它将束缚在上头的「物」解开,而还其本真。就是让任何存在的事物回到事物本身。而最先就要从你自己做起,你不要把你的愿望、欲求、贪取,通过一个美妙的名称,把它加在事物之上。你以为最伟大的理想其实是一个最重大的私心。道家这个地方是非常注重任何一个在的个体性,但是它又非常注重集体的融通。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出现了,就是道家的「我」这个概念,ego也就是自我这个概念,它其实是认为必须能够回到天地的常道常态里面,而能够安顿自己。并不是以你自己做中心,然后通过认知的能力,去找寻法则,通过控制,取得更大的生存的资源,以满足你自己的欲求,缔造伟大的文明、经济的奇迹。它不是,它认为如果人们忘记了事物的本性,其实是忘记了自己的本性,你如果记起你自己的天真本心的时候,就不会想对事物用强迫跟压抑,就不会通过话语系统,就不会认定你所把握的这一套话语系统是唯一的,是正确的。你就会尊重可能不同的话语系统,也是对的,它有它存在的道理,即使它非常非理性,但是它也是可理解的,而我愿意去理解。从一个可理解的角度去理解,而不应该把可理解通通拿掉,然后斥责它非理性。

十四、心灵的「执」只要能够被纯净化,这个「执」本身仍然有它存在的意义。

溯及本源的时候,当通过话语去表述一个东西的时候,在这过程中,你的权力、欲望、利害可能都会挂勾在上面,你必须了解话语跟存在的真实有一种张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不要话语的介入,因为作为一个人在这世间里面,不可能话语不介入,不可能不思考,不可能说你没有执着性,而是不要让你的执着本身染污,所以去染不去执。心灵的「执」只要能够被纯净化,这个「执」本身仍然有它存在的意义。文明本身有它的意义,但是文明如果没有经过反思追溯的过程,它就会造成很严重的遮蔽。道家就会留意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当我们要去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它最强调的一个办法是「观」,「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什么叫做「观」呢?「观」就是「对比而视,如其所如,物各付物」。一个在的事物如其为存在的事物,这是道家非常强调的。

老子《道德经》讲「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要怎么做呢?它说最先你要「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你要把不要的东西拿掉,真正达到一个虚而灵的状态,而这功夫要做到,要做得彻底。不必要的执着妄动要取消掉,能够守着宁静的状态,这功夫要做得笃实。你整个心要放松,你的意识的活动要回溯到自身,其实回溯到自身是无意识的状态,一个把意识取消掉的状态。这时候万物并作,万物一起生长。我就在这过程里,对比而观,如其所如,任其自然。「观复」要怎么观?「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让众多芸芸生长的万物,各自恢复到自己的根源,这时候你会体会到回溯到自己的根源,才是一种真实宁静,而这真实宁静整个来讲就是我们所说的「复命」。能够观得事物,回到本身,是整个天地之间的常态常道,你能够体会到这样的常道就是有智能,你如果没有体会到这个常道,而胡作非为,就是妄作。底下讲「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你体会到天地之常,于是你整个就包容了﹔真正能够包容,于是你就会公心,你能够注重道普遍的公,就会照顾到整体,能够贯通天地就能够成为一个王者,这时候真正了解到宇宙像天一样,没有什么私心,而如此便能悠久无疆,能够如此终其一生,不会有任何危殆。它告诉我们生命本身如何的避开不必要的争扰,如何让事物如其事物本身。这是很切实的修养功夫过程。

十五、「意」落成「念」,变成执着、贪取、占有、迷惑﹔但是「意」如果如其自如,它有来有去,有往有复,它会归返到总体的根源。

如上所述,可知道家思想并不是「主观的修养」,也不是一种「境界的追求」,也不是消极遁世,都不是。它告诉我们怎么样「尊道贵德」,告诉我们怎么样护住内在的本性,告诉我们怎么样参与到宇宙造化的源头,它给出我们一套这样的东西。它认为我们能够如此的话,生命本身就好象时时刻刻,好象渴饮着大地母土所给出的泉水一样,一种爱的泉源,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时候很多东西就不会陷入斗争的漩涡里面。即使人间里头有所谓的不如意,就不要过意不去,你要过意得去,因为你执着了就过意不去了。因为「意」落成「念」,「念」变成一种执着、贪取、占有、迷惑。但是「意」如果如其自如,它有来有去,有往有复,它会归返到总体的根源。这个部分我们先说到这儿,待会儿我们在说道家如果落实在社会总体里面,具体的作用在哪里。

儒家很强调主体怎么自觉,道家不是,道家强调你到总体里面,恰当的因顺着总体,总体有一个自发的次序,你在那里取得自己的份位。所以道家告诉你要行「不言之教」,要处「无为之事」。儒家强调要「大有为」,志于学要有为,道家认为你要「无为」。儒家是要通过一个正确的话语系统去要求一种人伦的实现,道家认为你如果要有人伦的实现,最好是保住你天真的本性。你要保住天真的本性,拜托请你不要执着那些你认为正确的价值标准一意孤行。因为当你用那强的价值标准去要求的时候,你所期待的人的自觉很可能被你戕伤了。这是道家儒家的批评。儒家响应说,其实不会,因为我们也非常注重内在的本心,但是现实上儒家往往就是这样,所以它批评的不一定是孔子孟子,它批评的可能是孔孟之徒,或者现实上拉着孔孟的名义而说的儒家

十六、道家认为任何结构、建置,都得通过话语系统来表述,而通过话语系统,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里面,必然会腐化。

道家对于话语的介入所造成的种种烦恼执着痛苦,它很清楚,所以它告诉我们,对话语与存在真实之间的张力,我们至少要有一种觉知,然后我们要恰当的去处置。它提出一个恰当的处置方式,就是通过「观」法而让它回到事物本身儒家对于话语所造成的遮蔽是不是无所知觉?其实有。他强调就是要回到一个人伦的建构来解开世俗的遮蔽,所谓人伦的建构不会是一种世俗的遮蔽,它基本上认为你只要通过一个自我反省的活动,去让你真诚的心显露出来。落在人伦教化里面,孝悌仁义,就会有能力去清晰地把握到人伦的建构是什么。通过人伦的建构来对比世俗的遮蔽,就能够去除世俗的遮蔽。这就是儒家之所以强调的「正名」的思想。就是一个人伦的建构作为一个正确的指针,来端正整个世俗的遮蔽,来去除世俗的遮蔽。儒家这里的觉察程度,我认为没有道家来得深刻,它是非常相信原来我们的血缘亲情人伦教化孝悌,跟忠信是连在一块儿的,跟仁义是连在一块儿说的。只要把这个地方稳住了,其它就没有问题了。

道家则强调你不要误认为这样的方式一稳定起来就没有问题了。因为很可能这个地方也是问题之所在,而问题之所在就是,任何一个结构、任何一个建置,都是通过一套话语系统来表述,而通过话语系统,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里面,就会腐化。这一点是我认为道家儒家厉害的地方,所以道家儒家有时候往往会有一种冷嘲热讽。道家会说「你们这么热心,热心个什么呢?你们对问题真的有了解吗?」儒家认为说「我们当然热心啊,因为我们是人啊,我们再不热心的话,天地就完了」,道家认为「是啊,你们讲的好象很有道理,天下本来不乱的,被你们穷热心搞乱了」它们常常有这个对话,这个对话满有意思的。但是这个对话如果进一步看的话,就是说,其实在华人的历史文化发展里面,在佛教还没进来以前,其实是这两面都有的。这个对话本身有另外一种交融跟治疗的过程。就是道家儒家一种提醒跟治疗,但是儒家道家本身是否能落实在人间自然,它也有另外一种提醒。

十七、宋明儒强调的「辟佛老」方向搞错了,它不应该辟佛老,应该辟人伦建构背后权力的专制。

佛教进来以后,它又是另外一个作用。佛教进来的时候,它是深刻的发现到人内在的病痛,有一种无法抹去的历史的业力,在一个时间的流衍的过程里面,几乎无能为力的。这时候怎么办?对于整个话语系统,你必须有一种更彻底的解开,而更彻底的解开是正视整个生命的空无,整个意识存在的空无状态,这是缘起性空的真谛。这个部分跟道家有点互通融通。但是儒家因为一直强调人伦的建置,所以当整个世间碰到什么问题的时候,它一想就想到这是因为佛教跟道家一直强调人伦建置不重要,所以才造成这么大的严重问题,我以为宋明儒强调的辟佛老,方向搞错了。它不应该辟佛老,应该辟人伦建置背后权力的专制。

如果我们回到儒家所说的人伦的建置,其背后的根源的时候,人的最真实的爱跟同情,这一点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所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人们能够自我克制,回到一个规范,而去实现我们源初的根源性的道德的真实,那个道德真实就是一种同情关怀和爱。这个从哪里作呢?「为仁由己」。《论语》、《孟子》里都强调这个。只是后来在帝王专制化的政治社会总体里面,这个部分常常在统治者的高压底下,使得人们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是在一个受压抑的状态底下而来处理,这是很麻烦的问题。

十八、道家强调「无名以就实」,「名」要去掉,让「道」自身的亮光照亮其自己。

话说回来,儒家的「自觉」是要觉什么?它背后靠的是什么?其实跟道家的资源当然是相关的。因为它同样是华人共同的精神之源。儒家之所觉,一样的「一念警恻」,「便觉与天地相似」,整个天地造化的根源本身,是一个善的动力。只是儒家认为你必须要立定一个志向去开启它,「志于道」。道家认为,你可也要提醒自己「志于道」是不是有一种很强大的驱迫力,而把你的一个什么东西加在上头,那反而会滋生麻烦,它告诉你要放开,让你好好活在天地之间,它会自然生长的。而你不要认为你那样的一种心灵的印象本身有什么伟大,因为它很可能是另外一个麻烦。所以它要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就是,你的心不要想那么多,肚子吃饱了没?你不要有那么高而伟大的志向,你应该照顾到你的身体。道家它有一种很独特的想法,他重视具体与存在,至于普遍的伟大的理想,它认为应该撤掉。人间就是被这些伟大的普遍的理想所构成的庞大话语系统所构成的意识型态所毒害,道家厉害的地方就在这里。

儒家认为是人的私欲把这个人给遮蔽了,私欲到底有什么特质?这个部分我想儒家没有花那么大的功夫去了解。就是认为人欲怎么去除呢?你只要把人伦建构最根本的东西做好,就可以去除掉了。孝悌、仁义,从这里做,私欲就去掉了。所以它是「正名以求实」,你正名以求实,其它的虚假的诡诈的那些名就会被拿掉了。道家是告诉我们,你不要认为人伦教化之名本身就不会有问题,所以它认为「名」也要去掉,让「道」自身的亮光照亮,所以它要「涤除玄览」,剔除一切心知的执着、欲念、贪取、占有的可能,而让「道」本身的奥秘之体,像镜子一样,因之而照见自己。

道家儒家最大的不同是它更注重场域,它认为场域对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非常大的影响,「道」就在存在的场域里面。譬如说我们今天这样的一个场域,就是一个「道」,道就在这里面流行。场域有道,天地有道,人间就有德了。天地有道,总体根源的生发力量出来,落实下去,任何一个在的事物本性就会生长。「道生之,德蓄之」,天地有道,人间就有德了。所以它更注重天地的道,所以修道是修如何参与天地,使得天地有道,修德是修道,使得任何一个在的事物因之如其本性好好生长。好好含蓄天地所给予的生长力量。道家的着重点在这里。

相关推荐:

米注山【第四场】

当代画家:周逢俊

内蒙古考古发现唯一高等级战国贵族墓群

回族习俗 回族经商习俗简介

谁是眼睛最美男神?讲真,这次听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