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王肃对中国儒学发展的贡献是什么?王肃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7-06-18 栏目:专题 投稿:秀丽的西装

王肃(195~256),字子雍,祖籍东海郯城(今山东郯城),出生于会稽(今属浙江)。三国魏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其所注经学在魏晋时期被称作'王学'。

王肃父亲王朗,以'通经'著名。汉献帝末年,王朗任会稽太守,被孙策誉为'雅儒';后投奔曹操。曹文帝时,王朗为司空;曹明帝时,转为司徒,太和二年(228)去世。王朗著有《易》、《春秋》、《孝经》、《周官》'传',是一位'通学'的专门家,对王肃的经学研究有着直接的影响,王肃幼承父教,十八岁时,曾跟随宋衷读《太玄》(汉扬雄撰),能提出自己的解释,已显露出善于独立思考的才能。由于家学渊源深厚,王肃能够广博地学到今古文学经典及其传注。史载:'初,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说明王肃实际早就精通贾逵、马融的经学,而对郑玄之学则颇有异议。父亲死时,王肃已过'而立'之年,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治学风格。曹明帝时期,在十多年中,王肃历任散骑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等职。他从事著书立说,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传》作注解,并撰定父亲遗著《易传》

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240~248),王肃卷入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大将军曹爽专权,与司马氏集团争权夺利。王肃女儿嫁给司马昭为妻,所以他是站在司马氏集团一边的。司马懿(司马昭之父)诛曹爽,赢得胜利。司马师(昭之兄)迁大将军、录尚书事,专断政事,王肃参预朝政。嘉平六年(254),王肃持节兼太常,奉大将军司马师之命,迎立高贵乡公曹髦。王肃既然官为太常,总领五经博士,借此把自己的一系列经注以及父亲的《易传》,都立为学官。

王肃作为魏国著名的经学家,治学特点正如《三国志》本传上所说的:'采会同异',即:遍注群经,不管今文学还是古文学,兼而采之,会异同于一体。其实,东汉以来,贾逵、马融已开其先河,郑玄更是'通学'之集大成者。就治学会通的特点言,王肃之学郑玄之学有相似之处,王肃也是一位著名的'通学'家。但就经注的内容言,王肃郑学的批驳者与挑战者。盛行一时的郑学,也有一些缺陷。吴国会稽人虞翻(164-233),曾'奏郑玄解《尚书》违失事',强调:'玄所注《五经》,违义尤甚者百六十七事,不可不正。行乎学校,传乎将来,臣窃耻之。'(《三国志·吴志·虞翻传》裴注引《翻别传》)王朗任会稽太守时,曾以虞翻为僚属,彼此关系密切。在经义研讨方面,虞翻对王朗、王肃父子有所影响。王肃对郑注的批评更加广泛,纠正了郑学某些方面的疏漏。然而却处处与郑学为敌,郑采用古文说,王就采用今文说驳之;郑采用今文说的,

王则采用古文说驳之。本来,学术上相左,可以相伐,但统统反其道而攻之,没有思考合理的意见,这样的反驳走向了极端,无助于学术上进展。这是王学之所以不能超越郑学的重要原因。王肃为了假借孔子的名义驳倒郑玄之学,竟伪造了《孔子家语》和<孔丛子》两部书。《孔子家语》原是古书,《汉志》'六艺略'著录于《论语》之后,计二十七卷。何时亡佚,不得而知。王肃杂取《左传》、《国语》、《荀子》、《礼记》等书中有关婚丧、郊庙、祭祀等制度的内容(均与郑玄观点相异的),编成所谓《孔子家语》。《孔丛子》,《汉志》不见。而王肃搜集并臆造了子思、子上、子离、子顺等孔门子弟的言论,及孔鲋、孔臧的事迹与文章,编集成书,名之曰《孔丛子》,托名孔鲋编。王肃伪造典籍的恶劣风气,对魏晋时期假书盛行有不可逃脱的责任。

曹魏明帝时,'(王)肃集《圣证论》,以讥短(郑)玄,叔然(孙炎字)驳而释之。'(《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这是郑学王学间的第一次交锋。王肃撰的著作《圣证论》,大都援引伪《孔子家语》,托称'取证于圣人之言',借孔子名义驳斥郑玄之学。而郑玄的门人、时称'东州大儒'的孙炎深谙儒经,了解王肃观点的来龙去脉,所以能一一辨释清楚。当时,王肃尚未参预朝政,没有以势压人,这场辩论基本上属于学术之争。

王肃晚年,恃仗司马氏集团之势,把私家经注列入学官,但并没有将郑玄之学博士学宫中排挤出去。郑学毕竟博大精深,不会因为王学的反驳就被人遗弃,它依旧盛行于朝野。曹魏末年,博士陆续增员至十九人。其中《易》博士王学郑学一人,《尚书博士王学郑学一人,《毛诗》博士王学郑学一人,《礼记》博士王学郑学一人,《左氏传》博士王学、服虔之学一人,《公羊传》博士何休之学、颜安乐之学一人,《毂梁传》博士尹更始之学一人,《论语》博士王学一人,《孝经》博士郑学一人。总计王学博士八人,郑学博士七人,反映了王学权势的显赫。西晋王朝开创者晋武帝司马炎,是王肃的外甥,自然因袭魏制,保持博士十九员。王肃之学在西晋王朝半个世纪中,居官学的地位。'永嘉之乱'后,东晋王朝偏安江左,博士减为九人,王肃之学博士仅留一个。以后王学基本销声匿迹。从经学史上看,王学作为'通学'的一种形态,以郑学的对立而相标榜,在魏国后期和西晋产生过相当的影响。不过,王学没留下传世的精品,最后被人遗忘。

相关推荐:

傣族关门节和开门节:礼佛生产两相宜

托斯卡纳葡萄酒(意大利)

浅谈:河北梆子的三大艺术流派的特点

哪位神人在考场练“神掌” 被乾隆皇帝一怒之下赶出考场?

历史大发现9:皇帝不想立长子为储,为何大臣总是要以死相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