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历史大发现7:从朱棣到崇祯,明朝的藩王政策如何主宰帝国的毁灭

发布时间:2017-09-12 栏目:专题 投稿:整齐的可乐

历史是一部残缺但又真实的纪录片,我们试图从历史本身抽离出来,用多维的视角去发现一个个我们未知的已知。

【历史大发现第07期】明朝崇祯年间,有一个文渊阁大学士叫徐光启。他是著名的天主教徒,对西学颇感兴趣,尤其擅长数术,翻译过从国外传过来的数学著作《几何原本》。他曾经做过一个统计,明朝的皇室人员数量,自太祖朱元璋和大脚马皇后这两个人开枝散叶为起点,经过二百多年的生育传代,到他所在的崇祯年间,记录在案领皇粮的足足有150余万人。基本上每隔三十年,藩王数量要翻一倍。这么多皇子皇孙无职业,无收入,一切吃穿用度花费开销皆来自于国家。把时间提前一点,明中叶弘治年间,每年供给全国各地藩王的钱粮高达700万两白银。

养猪到了过年的时候还能杀了吃肉,养这样一批人,不但毫无用处,反而越养越多,不但人越来越多,养这些人的开销同样也是越来越多。到了崇祯年间,这一百多万人彻底长成了大明帝国再也无法摆脱的一颗毒瘤。一颗彻底榨干大明帝国最后一丝血液的毒瘤。这颗毒瘤从无到有,贯穿着帝国的兴盛与灭亡。

1、大明王朝供养越生越多的藩王,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笔者再来问大家一个最近很热,热到了老掉牙的话题:明朝是怎么灭亡的?凡井水边皆有人能答:明朝亡于土地兼并,亡于不幸赶上了小冰川期。那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一个问题:土地是谁兼并的?

肯定有人随口答出:是地主阶级啊。是官僚派系啊。

如果大家简单地以为兼并土地的大部分都是官僚地主,那么笔者要说,还真不是这样。兼并土地最为严重的群体,就是大明帝国太祖朱元璋的千千万万的朱家子孙。大家不妨想一想,崇祯年间在籍的朱家子孙有150多万,整个帝国的官员和地主能超过这个数字多少?

我们还可以用数据来说话,就以弘治年间供养藩王的700万两为例,如果每三十年藩王数量增加一倍,那也就意味着供养藩王的这笔开销也要增加一倍,也就是说三十年以后就需要1400万两。从弘治到崇祯,一共157年的时间,足足隔了5个30年。也就是说到了崇祯年间这个数字要翻5倍,达到3500万两。这对于连年灾荒的崇祯年间的财政收入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不要说崇祯了,就是崇祯之前的几朝也根本不可能付起这样一笔庞大的开销。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无底洞。

付不起怎么办呢?难道这些朱家子孙都不养了?你皇帝不给钱,这数以百万计的朱家后代张着嘴跟你要饭吃,你皇帝于心何忍?本朝明文规定,朱家子孙不得参加科举,不得参政,不得从商,不得从事一切社会活动,不得离开自己的封地。一切生活度用皆由国家负责。如果不给钱的话,他们要怎么生活?

实际上,如果国家不给这笔钱的话,他们根本就没有生存的能力。因为之前的皇帝已经彻底切断了这些藩王后代的谋生途径。等于说什么也不让他们做,把他们当猪一样养起来。明朝供养这些藩王后代的方法,是按人头数给钱。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谁家的朱家子孙越多,给的钱也就越多。藩王子弟一旦长到10岁国家就开始发俸禄。这就明摆着告诉你,谁生的孩子越多,能领的份子钱也就越多,这个账就是傻子也能算得过来啊。这些藩王整天闲着没事干,那么生孩子就成了他们的王爷生涯当中唯一可以做的一件事情了。生孩子不仅成了他们的职业,更是成为他们发家致富的产业。产业进而形成了产业链,商品就是生小孩。山西的第一代庆城王朱济炫,以一人之力生了96个孩子。有一百多个孙子和500多个曾孙子。他的长子朱美埥袭封下一代庆成王,生了100多个儿子。孙子多的根本叫不过来,有的走在大街上连面都不认识。朱家王朝,可谓子子孙孙无穷匮矣了。大明朱家王朝没有那么多钱来供养他们,于是帝国要想办法让他们自己自谋生路。可是他们既不能做官又不能经商,那怎么办呢?于是帝国只能把给这些宗室子孙的钱逐年减少。这些宗室子孙觉得钱渐渐不够花了,怎么办呢?于是这些他们就开始大肆的侵占民田,兼并农民土地,以维持他们穷奢极欲的生活。这就是明朝土地兼并的开始。2、明朝兴于朱家,毁于朱家

大家仔细想一想。明朝末年,150多万朱氏子孙,分布在全国各地,崇祯一朝的财政收入平均不足500万两白银,跟万历朝相比下降了60%。即使后来崇祯加征了三饷,也仅仅是1000余万两。崇祯一朝战事频繁,西北匪患,辽东又有皇太极,国家财政收入年年入不敷出,根本不可能再有钱给这些朱氏藩王了。这些朱氏藩王的收入来源,完完全全就靠兼并民间的土地明朝的每一代皇帝当然完完全全知道这种情况,但是没有办法制止只能默认。因为藩王不能不养,如果不给这数量众多的藩王饭吃,他们造反了怎么办?毕竟都是朱家的人,所以当朝者只能把这个重担让天下人民共同承担了。

由于土地都被朱家的人兼并的差不多了,所以只要发生一次灾荒,这种矛盾很快就能体现出来。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面临着饥寒交迫,起先是在西北的陕西,这种饥荒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快席卷了全国。具《明会要》记载,明末的农民起义,每攻下一座城池,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抢王府。抢完王府之后还要杀光王府内的人。而这些朱氏后代往往连逃跑的本能都没有。因为他们长期过着安逸的生活,不读书,不干活,大部分都比较胖,而且从来没出过城,不认路。所以农民军每陷一城,该城王府内的朱家子孙几乎全部都要被一锅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封地在洛阳的福王朱常洵。朱常洵是万历皇帝最喜欢的小儿子,当年还想要封他为太子,可惜没成功。李自成攻下洛阳后,立刻杀进了福王府。他活捉了福王朱常洵,把他杀了之后,细细地剁成肉丁,掺和着鹿肉放在锅里煮了,做成一锅“福禄肉”分给士兵享用。朱家子孙,受祸之惨难以想象。

崇祯曾说过:文臣人人可杀。他把帝国的毁灭归结于文臣身上。但是,从大明王朝的这276年发展轨迹来看,说大明王朝“兴于朱家,毁于朱家”,恐怕也不为过吧。

上一期网友留言:

在上一期内容中,很多网友都有上述那样的留言,即认为:朱棣编纂《永乐大典》不是像乾隆编纂《四库全书》那样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笔者以此观点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首先,笔者并没有承认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文章中笔者很清晰地阐明了《四库全书》的实质,即对中国古典书籍的残害和毁灭;对中国士子的精神文明的打压。但是相比较朱棣编纂《永乐大典》,他们的出发点还是有所不同的。乾隆纯碎是为了维护满清的统治,有意并且刻意地篡改中国古书,销毁对清朝不利的书籍。虽然朱棣编纂《永乐大典》也是为了维护统治,但其编书的过程和乾隆的做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一点笔者在文章也反复提到过。至于《永乐大典》为什么会对传统文化造成迫害,是因为朱棣没有让这套书通行。只是深藏于禁宫,几百年都是绝代单传,结果遭到外国列强的洗劫,使这套书彻底绝版,再无一点痕迹。朱棣在编纂《永乐大典》时很多书都取自民间孤本,除了《永乐大典》里有保存之外其余再无任何版本。这就无疑使得被毁的书籍彻底失传了。这就是《永乐大典》迫害传统文化的原因。

欢迎各位网友留言,我们会选择有代表性的观点与您共同探讨。转载还请注明作者信息“今日头条兴替镜”。

相关推荐:

玻利维亚共和国国庆日

清明节农事谚语

藏戏各种颜色代表什么意义?藏戏各种颜色的含义

土族婚俗 土族结婚花轿是怎样进门的

品味茶道境界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