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 []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也解晴。

云散明谁点缀,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翻译文

暂无译文
网友完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拼音版/注音版

liù yuè èr shí rì yè dù hǎi。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sū shì。

苏轼。

shēn héng dǒu zhuǎn yù sān gēng,

参横斗转欲三更,

kǔ yǔ zhōng fēng yě jiě qíng。

苦雨终风也解晴。

yún sàn yuè míng shuí diǎn zhuì,

云散月明谁点缀,

tiān róng hǎi sè běn chéng qīng。

天容海色本澄清。

kòng yú lǔ sǒu chéng fú yì,

空余鲁叟乘桴意,

cū shí xuān yuán zòu yuè shēng。

粗识轩辕奏乐声。

jiǔ sǐ nán huāng wú bù hèn,

九死南荒吾不恨,

zī yóu qí jué guān píng shēng。

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注释

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苦雨终:久雨不停,终日颳大

色本澄清」句:青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的浮云,终会消散。

鲁叟:指孔子。

乘桴(fú):乘船。桴,小筏子。据《论语·公冶》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

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也隐指老庄玄理。《庄子·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轩辕,即黄帝。

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

恨:悔恨。

兹游:这次南游历,实指贬谪南。

网友完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评析

纪晓岚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此措辞,自无痕迹。」「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而「以彼物比此物」,就很难不露痕迹。但这四句诗,却是不露「比」的痕迹的。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曹植《善哉行》:「没参横,北斗阑干。」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快黎明之时的景象。而在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二十日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一片漆黑。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叫「终」。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也解晴。」

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一步抒写。「云散明」,「容」是「澄清」的;恬雨霁,星交辉,「色」也是「澄清」的。这两句,以「色」对「云散明」,仰观俯察,形象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而且还用了句内对:前句以「明」对「云散」,后句以「色」对「容」。这四句诗,在结构方又有共同点:句分两节,先以四个字写客观景物,后以三个字表主观抒情或评论。唐人佳句,多浑然成,情景交融。宋人造句,则力求洗练与深折。从这四句诗,既可看出苏轼诗的特点,也可看出宋代诗的特点。

三、四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就客观景物说,雨止息,云散明,写景绘。就主观情怀说,始而说「欲三更」,继而说「也解晴」;然后又发一问:「云散明」,还有「谁点缀」呢?又意味深地说:「色」,本来是「澄清」的。而这些抒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仅就这一点说,已经是很有艺术魅力的诗了。

然而上乘之作,还应有言外之意。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语言明净,不会让读者直接觉得得用了典故。但仔细寻味,又「字字有来历」。《晋书·谢重传》载:谢重陪会稽王司马道子夜坐,「于时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重率尔曰:『意谓乃不微云点缀。』道子戏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参看《世说新语·言语》)「云散明谁点缀」一句中的「点缀」一词,即来自谢重的议论和道子的戏语,而「色本澄清」则与「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契合。这两句诗,境界开阔,意蕴深远,已经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哲理的启迪;再和这个故事联系起来,就更能让人多一层联想。王文诰就说:上句,「问章惇也」;下句,「公自谓也」。「问章惇」,意思是:你们那些「居心不净」的小人掌权,「滓秽太清」,弄得「苦雨终」,下怨愤。今「云散明」,还有谁「点缀」呢?「公自谓」,意思是:章惇之流「点缀」太空的「微云」既已散尽,下终于「澄清」,强加于他的诬蔑之词也一扫而空。冤案一经昭,他这个被陷害的人就又恢复了「澄清」的本来目。从这里可以看出,果用典贴切就可以丰富诗的内涵,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五、六两句,转入写「」。三、四句上下交错,合用一个典故;这两句则显得有变化。「鲁叟」指孔子。孔子是鲁国人,所以陶渊明《饮诗》有「汲汲鲁中叟」之句,称他为鲁国的老头儿。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论语·公冶》),意思是:我的道在内无法实行,坐上木筏子飘洋过,也许能够实行吧!苏轼也提出过改革弊政的方案,但屡受打击,最终被流放到南岛。在南岛,「饮食不具,药石无有」,尽管和黎族人民交朋友,做了些传播文化的工作;但作为「罪人」,是不可能谈得上「行道」的。此时渡北归,回想多年来的苦难历程,就发出了「空余鲁叟乘桴意」的感慨。这句诗,用典相当灵活。它包含的意思是:在内地,他和孔子同样是「道不行」。孔子想到外去行道,却没去成;他虽然去了,并且在那里呆了几年,可是当他离开那儿渡北归的时候,却并没有什么「行道」的实绩值得他自慰,衹不过空有孔子乘桴行道的想法还留在胸中罢了。这句诗,由于巧妙地用了人所共知的典故,因而寥寥数字,就概括了曲折的事,抒发了复杂的情;而「乘桴」一词,又准确地表现了正在「渡」的情景。「轩辕」即黄帝,黄帝奏乐,见《庄子·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苏轼用这个典,以黄帝奏咸池之乐形容大波涛之声,与「乘桴」渡的情境很合拍。但不说「听轩辕奏乐声」,却说「粗识轩辕奏乐声」,就又使人联想到苏轼的种种遭遇及其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动。就是说:那「轩辕奏乐声」,他是领教过的;那「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他是亲身经历、领会很深的。「粗识」的「粗」,不过是一种诙谐的说法,口里说「粗识」,其实是「熟识」。

尾联推开一步,收束全诗。「兹游」,直译为现代汉语,就是「这次出游」或「这番游历」,这首先是照应诗题,指代六二十日夜渡;但又不仅指这次渡,还推而广之,指自惠州贬儋县的全过程。1094年(绍圣元年),苏轼抵惠州贬所,不得签书公事。他从1097年(绍圣四年)六十一日与苏辙诀别、登舟渡,到1100年(元符三年)六二十日渡北归,在南岛渡过了三个年头的流放涯。这就是所谓「兹游」。下句的「兹游」与上句的「九南荒」并不是互不相承的两个概念,那「九南荒」,即包含于「兹游」之中。不过「兹游」的内容更大一些,它还包含此诗前六句所写的一切。

弄清了「兹游」的内容及其与「九南荒」的关系,就可品出尾联的韵味。「九」,多次去的意思。「九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看到了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然而「九南荒」,全出于政敌的迫害;他固然达观,但也不可能毫无恨意。因此,「吾不恨」毕竟是诗的语言,不宜獃看。这句既含蓄,又幽默,对政敌的调侃之意,也见于言外。

网友完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赏析

暂无赏析
网友完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苏轼 -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轼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