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书北臺壁二首拼音版/注音版
xuě hòu shū běi tái bì èr shǒu。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sū shì。
苏轼。
qí yī huáng hūn yóu zuò yǔ xiān xiān,
【其一】 黄昏犹作雨纤纤,
yè jìng wú fēng shì zhuǎn yán。
夜静无风势转严。
dàn jué qīn chóu rú pō shuǐ,
但觉衾裯如泼水,
bù zhī tíng yuàn yǐ duī yán。
不知庭院已堆盐。
wǔ gēng xiǎo sè lái shū huǎng,
五更晓色来书幌,
bàn yè hán shēng luò huà yán。
半夜寒声落画檐。
shì sǎo běi tái kàn mǎ ěr,
试扫北台看马耳,
wèi suí mái mò yǒu shuāng jiān。
未随埋没有双尖。
qí èr chéng tóu chū rì shǐ fān yā,
【其二】 城头初日始翻鸦,
mò shàng qíng ní yǐ méi chē。
陌上晴泥已没车。
dòng hé yù lóu hán qǐ sù,
冻合玉楼寒起粟,
guāng yáo yín hǎi xuàn shēng huā。
光摇银海眩生花。
yí huáng rù dì yīng qiān chǐ,
遗蝗入地应千尺,
sù mài lián yún yǒu jǐ jiā。
宿麦连云有几家。
lǎo bìng zì jiē shī lì tuì,
老病自嗟诗力退,
kōng yín bīng zhù yì liú chā。
空吟冰柱忆刘叉。
雪后书北臺壁二首赏析
第一首写从黄昏到第二天天亮,彻夜雪飘的情景。黄昏时节,淫雨绵绵,入夜后不知不觉转而为雪。作者衹觉被褥无一丝暖意,有如水泼在上面,而不知道庭院里已雪积成堆了。「堆盐」,即堆雪。用盐喩雪,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后世诗人都喜效用,如白乐天《对火玩雪诗》:「盈尺白盐寒。」作者「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一联,亦世称咏雪名句,但历来有歧解。费衮《梁溪漫志·巻七·东坡雪诗》:「此所谓『五更』者,甲夜至戊夜尔。自昏达旦皆若晓色。」据此解,则「五更」应总指分为五更的一整夜。庭院里的雪光反射在帷幔上,明晃晃的,作者因寒冷未能安眠,加上「不知庭院已堆盐」,所以一整夜都迷迷糊糊,误以为天将破晓。直到天色放明,藉着雪光,看见了垂挂在房檐下的冰溜子,这纔省悟,原来是雨转为雪,所以有这「半夜寒声」。上句写地面上积雪的反光,下句写房檐下雪水凝成的冰溜,都紧扣「雪后」的标题,且又与末二句意思连贯。「扫北台」、「看马耳」,是天明以后所为。马耳,山名,在北台的南面,「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水经·潍水注》)作者扫除积雪,登上北台,观赏雪景,衹见一片银白世界,唯有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峭兀立,没有为雪所封。原本应首先被雪覆盖的高山顶却「未随埋没」,可见这双峰如马耳一般陡直,连雪花也无法驻留其上了。
第二首继写在北台观雪景的所见所感。太阳已升起,虽然前一晚下了一场大雪,但第二天却是冬季里难得的一个晴天。往上看,天空中一群乌鸦开始活跃起来,绕着城墙,上下翻飞;低头瞧,小路上渐渐融化的积雪被来往的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放眼望,在阳光照耀下,积雪的原野上屋似玉楼,地如银海,冻得人皮肤起粟,耀得人目眩眼花。这四句皆是白描眼前实景。作者另有《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说:「玉楼已峥嵘。」《雪中过淮谒客》说:「万顷穿银海。」其「玉楼」、「银海」皆係实写。有人以为这里是用道家语「玉楼为肩,银海为目」,实则凿之过深。颈联则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生计的关切之情。大雪灭蝗,麦子得雪覆盖则来年会长得茂盛,眼前这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在观赏雪景时,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诗人十分希望把自己对来年丰收的希冀和祝愿,把这场瑞雪所引发的种种感受一一用诗表达出来,但他旣老且病,诗力大不如前,衹得空自磋叹,以吟诵唐代元和年间(西元八〇六年—西元八二〇年)诗人刘叉的《冰柱》诗来自慰了。此时诗人虽年仅三十九,但退出朝廷已三四年,心境不佳,且古人四十叹老亦为常事,读者不必坐得太实。
-
暂无!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苏轼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