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拼音版/注音版
dìng fēng bō。
定风波。
sū shì。
苏轼。
yuè mǎn tiáo xī zhào yè táng,
月满苕溪照夜堂,
wǔ xīng yī lǎo dòu guāng máng。
五星一老斗光芒。
shí wǔ nián jiān zhēn mèng lǐ,
十五年间真梦里,
hé shì,
何事,
cháng gēng duì yuè dú qī liáng。
长庚对月独凄凉。
lǜ bìn cāng yán tóng yī zuì,
绿鬓苍颜同一醉,
hái shì,
还是,
liù rén yín xiào shuǐ yún xiāng。
六人吟笑水云乡。
bīn zhǔ tán fēng shuí dé shì,
宾主谈锋谁得似,
kàn qǔ,
看取,
cáo liú jīn duì liǎng sū zhāng。
曹刘今对两苏张。
定风波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张子野词》入「双调」。李德润词名《定风流》,张子野词名《定风波令》。又名《捲春空》、《醉琼枝》。敦煌曲子词联章两首,其一:「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偻侈。手执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康。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其二:「征战偻罗未是功,儒士偻侈转更加。三策张良非恶弱,谋略,汉兴楚灭本由他。 项羽翘据无路,酒後难消一曲歌。霸王虞姬皆自刎,当本,便知儒士定风波。」两词为武将与儒士回答,「定风波」以喻平定社会动乱,词风豪健,为此调之始词。另有敦煌曲子词三首为讲述伤寒病症口诀。此体始自五代欧阳炯,为通用之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阕五句三平韵叶二仄韵,後阕五句二平韵叶四仄韵。另有双调六十三字,前阕五句三平韵叶两仄韵,後阕六句四仄韵叶两平韵;双调六十字,前阕五句三平韵叶两仄韵,後阕五句两平韵叶两仄韵;双调六十字,前後阕各五句两平韵叶两仄韵诸变体。《乐章集》演为慢词,一入「双调」,一入「林钟商」,并全用仄韵。此调以七言句式为主,每句用韵,于平声韵中三叶仄韵,插入三个两字句,调势于流畅时忽然顿挫转折,因而韵律复杂,其中之两字句很难处理,用此调时应注意格律与词意之转折变化。此调适应之题材较广。从始词来看,此调宜于表现社会重大题材,亦宜言志与酬赠。欧阳炯、孙孟光、蔡申道、陈西麓等亦用以抒闺情。魏夫人用以写暮春感怀,词情极为婉约。欧阳文忠词六首,多写人生感慨。
题注:傅子立注:「公自序云:『余昔与张子野、刘孝叔、李公择、陈令举、杨元素会于吴兴。时子野作《六客词》,其卒章云:「尽道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旁有老人星。」凡十五年,再过吴兴,而五人者皆已亡矣。时张仲谋与曹子方、刘景文、苏伯固、张秉道为坐客,仲谋请作《後六客词》云。』」刘尚荣按:「张子野所作《六客词》,谓《定风波·西阁名臣奉诏行》词,其序云『霅溪席上,同会者六人,杨元素侍读、刘孝叔吏部、苏子瞻、李公择二学士、陈令举贤良。』」
张子野:龙榆生笺引宋·谈元时《嘉泰吴兴志》:「张先字子野,乌程人,天圣八年进士。诗格清丽,尤长于乐府。晚岁优游乡里,常汎扁舟垂钓为乐,至今号『张公钓鱼湾』。仕至都官郎。卒年八十九,葬弁(Biàn)山多宝寺之右。有文集一百卷。」又引《石林诗话》:「张先郎中字子野,能为诗及乐府,至老不衰。居钱塘,苏子瞻作倅时,先年已八十馀,视听尚精强,家犹畜声妓,子瞻尝赠以诗云:『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盖全用张氏故事戏之。先和云:『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极为子瞻所赏。然俚俗多喜传咏先乐府,遂掩其诗声,识者皆以为恨云。」
刘孝叔:刘述,字孝叔,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宋仁宗景祐元年(西元一〇三四年)进士《嘉泰吴兴志·卷十七》。为御史台主簿,历知温、耀、真三州,提点江西刑狱,累官都官员外郎,六年不奏考功课。知审官院胡宿言其沉静有守,特迁兵部员外郎,改荆湖南北、京西路转运使,再以覃恩迁刑部郎中。宋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王介甫执政,诏专令中丞举御史,述极论其不可。兼判刑部,又与王介甫争谋杀刑名,疏论介甫奸诈专权,宜早罢逐。贬知江州,踰岁提举崇禧观。卒年七十二。《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刘述传》。
李公择:李常,字公择,南康军建昌(今江西永修西北)人,时守湖州。湖州时辖吴兴。龙榆生笺引《淮海集·尚书李公择常行状》:「神宗初,为右正言,力诋新法,落职,通判滑州。岁馀复职,知鄂州,徙知湖州。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徙知齐州。」施注《东坡诗集》:「公择知湖州,东坡以杭倅来会。」
陈令举:龙榆生笺引《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二十三·〈湖州府·人物·陈舜俞〉》:「陈舜俞,字令举,乌程人。博学强记,登进士,又举制科第一。熙宁中,知山阴县。青苗法行,舜俞不奉令,上疏自劾,谪监南康军酒税,卒。苏轼为文哭之,称其学术才能,兼百人之器具。」
杨元素:杨绘,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字元素,号无为子。宋仁宗皇祐五年(西元一〇五三年)进士。通判荆南府,迁开封府推官,知眉州,徙兴元府,皆有治声。宋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与宰相曾鲁公公亮忤,改兼侍读,元素以「谏官不得其言则去」,不拜。熙宁四年(西元一〇七一年),擢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免役法行,元素陈十害,忤王介甫,罢知亳州。熙宁七年(西元一〇七四年)六月,自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移知杭州,八月到任。再为翰林学士。贬荆南节度副使,分司南京,改提举太平观,起知兴国军。宋哲宗即位,复天章阁待制,再知杭州。元祐三年(西元一〇八八年)卒于任,年六十二。有《群经索蕴》、《无为编》、《西垣集》等。事见《范太史集·卷三十九·天章阁待制杨公墓志铭》,《宋史·卷三百二十二·杨绘传》。
张仲谋:徐君猷妻舅。
曹子方:曹辅,字子方,号静常,宋海陵(今江苏泰州)人(《东坡诗集注·卷一六·送曹辅赴闽漕》题注)。宋仁宗嘉祐八年(西元一〇六三年)进士。宋英宗治平间为杭州司法参军。宋神宗元丰八年(西元一〇八五年),为鄜延路经略司勾当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十八》)。宋哲宗元祐六年(西元一〇九一年),迁职方员外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六十一》。尝知虢州《淮海集·卷九十三·曹虢州诗序》。後提点广西刑狱。官至朝奉郎、守司勋郎中。事见《龙学文集·卷十一·曹司勋诗呈恩府龙学》题注,《宋元学案补遗·卷九十九》有传。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开封祥符人。刘平子。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题诗为王介甫称赏,遂知名。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兼东南第三将。因东坡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元祐七年(西元一〇九二年),卒,年六十。工诗文,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于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十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百一十·刘平传》。
苏伯固:苏坚,字伯固,号後湖居士,泉州(今属福建)人。宋哲宗元祐间,以临濮县主簿监杭州在城商税。绍圣间任永丰尉。後知铅山。宋徽宗崇宁元年(西元一一〇二年),监绍州岑水银铜场(《宋会要辑稿·方域七·一三》)。官终建昌军通判(《京口耆旧传·卷四》)。与东坡交往颇密,唱和甚多,有文集,今佚。事见《东坡诗集·卷三十二·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诗题下施注及清乾隆《铅山县志·卷五》。
张秉道:张弼,字秉道,杭州人。
苕溪:水名,一出浙江天目山南,为东苕,一出天目山北,为西苕,两溪汇入太湖。岸多苕花,故名。傅子立注:「苕溪在吴兴。」刘尚荣按引宋·乐子正《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四·〈江南东道·湖州吴兴郡·乌程县〉》:「苕溪在县南五十步大溪西也,西从浮玉山,东至兴国寺。以其两岸多生芦苇,故曰苕溪。」龙榆生笺引宋·乐子正《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四·〈江南东道·湖州吴兴郡〉》:「苕水在安吉县治西南七十五里,北流径长兴县东四十五里,乌程县南五十步。以其两岸多生芦苇,故曰苕溪。」
夜堂:指湖州府的碧澜堂,亦名六客堂。
五星一老:傅子立注:「《汉书》:『高祖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于东井。』又孝武元朔中,『用邓平所造历』,『故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环。』《晋志》:『老人一星,在弧南,……见则治平,主寿昌。常以秋分侯之南郊。』」刘尚荣按:「傅注漏『冬十月』三字,据《汉书·卷一·高祖本纪》补。《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以历推之,从岁星也。此高皇帝受命之符也。』又《汉书·卷二十一·律历志上》:『至武帝元封七年(太初元年),……乃诏迁用邓平所造八十一分律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傅注盖本于此,然误『元封』为『元朔』。《晋志》云云详见《晋书·卷十一·天文志上》。」
长庚对月:傅子立注:「『长庚』,太白星也。韩退之诗云:『东方未明大星没,独有太白配残月。』」刘尚荣按:「句出韩昌黎《东方未明》,见《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三》,别见《全唐诗·卷三百三十八》。」案:《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马融《广成颂》:「曳长庚之飞髾,载日月之太常。」
水云乡:傅子立注:「江南地卑湿而多沮泽,故吴中谓之『水云乡』,亦谓之『水国』。」刘尚荣按:「《汉语大词典》云:『水云乡:水云弥漫、风景清幽的地方。多指隐者游居之地。』下引东坡此词傅注为书證。又东坡所作《城南县尉水亭得长字》诗『伐鼓水云乡』句下宋人赵次公注:『则言湖州也。』可与傅注互證。」
曹刘两苏张:傅子立注:「卽後六客也。」
-
暂无!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苏轼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