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轼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行香子 · 三入承明】

苏轼 - []

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儒、何辱何荣。金张七叶,纨绮貂缨。无汗马事,不献赋,不明经。

成都卜肆,寂寞平。郑子真、岩谷躬耕。寒灰炙手,人重人轻。除竺乾学,得无念,得无名。

【行香子 · 三入承明】翻译文

三次做出入皇宫的官,四次做到九卿高官,试问书,你有什么屈辱之处?又有什么荣耀和美名?朝中那些亲近宠贵的金、张之流,他们的後代能够身服绮儒纨袴,冠戴貂尾缨饰,还不是由於他们会「笃敬寤主」,幹些拍马逢迎的勾当吗?而书你既没有汗马功劳、又不会写些歌功颂德的辞赋献给皇帝,也不会用儒家经书去走送官的捷径。所以没有他们显贵。

既然这样,要像汉代蜀人严平那样,在成都开个问卦店铺,自甘寂寞,或者像西汉末年的隐士郑子真那样在山谷里种田,火炭有不能再燃的时候,有可以取暖的时候,人有显贵与轻贱之分,不学习、传授佛学,无所牵挂、无所名利。

网友完善【行香子 · 三入承明】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行香子 · 三入承明】拼音版/注音版

xíng xiāng zǐ sān rù chéng míng。

行香子 · 三入承明。

sū shì。

苏轼。

sān rù chéng míng,

三入承明,

sì zhì jiǔ qīng。

四至九卿。

wèn rú shēng hé rǔ hé róng。

问儒生、何辱何荣。

jīn zhāng qī yè,

金张七叶,

wán qǐ diāo yīng。

纨绮貂缨。

wú hàn mǎ shì,

无汗马事,

bù xiàn fù,

不献赋,

bù míng jīng。

不明经。

chéng dū bo sì,

成都卜肆,

jì mò jūn píng。

寂寞君平。

zhèng zǐ zhēn yán gǔ gōng gēng。

郑子真、岩谷躬耕。

hán huī zhì shǒu,

寒灰炙手,

rén zhòng rén qīng。

人重人轻。

chú zhú qián xué,

除竺乾学,

dé wú niàn,

得无念,

dé wú míng。

得无名。

【行香子 · 三入承明】注释

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读书引》。自南北朝,朝廷即设「行香」法会。南宋·程文简《演繁露·卷七·行香》云:「沈存中叙行香,谓『当以香末散撒』,乃为行香。毕仲荀元豐三年作《幕府燕閒录》曰:『国忌行香起於後魏江左。齐梁间每然香熏手,或以香末散行,谓之行香。』予案《南史》:『王僧达性鹰犬。……何尚之设八关斋,大集朝士,自行香,次至僧达曰:「愿郎且放鹰犬,勿复游猎。」』其谓行香次及僧达者,即释教之谓行道烧香也。行道者,主斋之人亲自周行道场之中;烧香者,熟之於炉也。」唐·张部《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守》诗:「行香暂出桥上,巡礼常过禁殿中。」故此调当为佛曲,调名本意即咏佛教行道烧香事。《中原音韵》、《太平乐府》俱注「双调」,蒋氏《九宫谱目》入「中吕引子」(《钦定词谱》)。此调当为重头曲,六十六字,有三体,前後阕俱八句,唯首句用韵或不用韵异。此调以四言句和三言句为主,间以两个上三下四之七言句,结尾以一字领三个三言句,前人多於此三句中构词相同而又意义连贯,尤别致。音节颇流美悦耳,亦可略加衬字(龙榆《唐宋词格律》)。东坡七首用於咏物、写景、酬赠、感叹人;稼轩五首具嘲讽之意,格更为恣肆;亦用以言情,洪空同《楚楚精神》阕,蒋竹山《舟宿兰湾》阕。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苏公二妙集》本、毛本作「寓意」。

三入承明:傅子立注:「应休琏《百一诗》:『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刘尚荣按:「诗见《文选·卷二十一·应休琏〈百一诗〉》。又,《汉书·卷六十四上·严注传》『厌承明之庐』句下注引张晏曰:『承明庐在石渠阁外。直宿所止曰「庐」。』」

四至九卿:傅子立注:「汉司马安四至九卿,时人目为巧宦。」刘尚荣按:「《史记·卷一百二十·汲黯传》云:『黯姊子司马安亦少与黯为太子洗马。安文深巧善宦,四至九卿,以河南太守卒。』傅注当本于此。」龙榆笺:「《汉书·汲黯传》:『黯姊子司马安亦少与黯为太子洗马。安文深巧善宦,四至九卿,以河南太守卒。』《儒林传》:『安许商善为算,著《五行论历》,四至九卿。』」

:明吴讷钞本、《苏公二妙集》本、毛本作「书」。

金张七叶:傅子立注:「金日(Mì)磾(Dī)、张安世七世为侍中、常侍。左太冲诗:『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刘尚荣按:「《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Mì Dī)列传·赞〉》:『(金日磾)夷狄亡国,羁虏汉庭,而以笃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将,传国后嗣,世名忠孝,七叶自武至平也内侍,何其盛也。』又《汉书·卷五十九·〈张汤传·(汤来孙、安世玄孙、延寿曾孙、勃孙、临子)张放传〉》:『安世之子孙相继,自宣元已来,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馀人。功臣之后,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傅注当本于此。左诗见《文选·卷二十一·左太冲〈咏史八首〉其二》。」纨绮貂缨:傅子立注:「绮襦纨绮,贵者之服。貂缨(沈钞本作『貂婵』,今从清钞本、珍重阁本并参本词正文改),侍中、常侍之冠。江文通曰:『金貂服玄缨。』」刘尚荣按:「见《文选·卷三十一·江文通〈杂题诗三十首〉之王侍中》。」纨绮,《苏公二妙集》本作「珥金」。

汗马:傅子立注:「汉公孙弘曰:『臣愚驽,无汗马功劳。』」刘尚荣按:「语见《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传》。」

献赋:傅子立注:「司马相献赋于汉武帝,帝以为郎。」刘尚荣按:「事见《史记·卷一百十七·司马相传》。」龙榆笺:「《西京杂记》:『相将献赋,未知所为。梦一黄衣翁谓之曰:「可为《大人赋》。」遂作《大人赋》言神仙之事以献之,赐锦四疋。』」

明经:傅子立注:「汉平当以明经为博士。」刘尚荣按:「见《汉书·卷七十一·平当传》,原脱『以』字,据《汉书》补。」龙榆笺引《汉书·平当传》:「平当字子思,祖父以訾百万,自下邑徙平陵。当少为大行治礼丞,功次补大鸿胪文学,察廉为顺阳、栒邑令,以明经为博士,公卿荐当论议通明,给事中。每有灾异,当辄傅经术,言得失。……子晏以明经历位大司徒,封防乡侯。汉兴,唯韦平父子至宰相。」

「成都卜肆,寂寞平。郑子真、岩谷躬耕。」句:傅子立注:「《汉书·〈王贡传·序〉》:『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不服,非其食不食。成帝时,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诎而终。平卜筮于成都韨,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而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以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遂以其业终。及杨雄著书称此二人。其论曰:「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蜀严湛冥,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刘尚荣按:「节引自《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序〉》,个别字句与通行本稍异。」龙榆笺引《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序〉》:「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诎而终。平卜筮于成都韨,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馀万言。杨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平德。杜陵李彊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平矣。』雄曰:『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彊心以为不然。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乃叹曰:『杨子云诚知人!』平年九十馀,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及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人。其论曰:『或问: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盍势诸?名,卿可几。曰:子德名为几。梁齐楚赵之非不富且贵也,恶虖成其名!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楚两龚之絜,其清矣乎!蜀严湛冥,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宝乎!』」

寒灰炙手:傅子立注:「李太白诗:『寒灰重暖阳春。』唐崔铉,宣宗时为宰相,所善者郑鲁、杨绍复、段瑰、薛蒙,颇参议论。时语曰:『郑杨段薛,炙手可热;欲得命通,鲁绍瑰蒙。』帝闻之,题于扆。」刘尚荣按:「李句出《江夏赠韦南陵冰》,见《李太白诗集·卷十一》。崔事详《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崔元略传·(子)崔铉传〉》,按,崔铉在武宗时既为宰相,傅注误记矣。」龙榆笺引《新唐书·崔铉传》:「铉,字台硕,擢进士第,从李石荆南为宾佐,入拜司勋员外郎、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学士承旨。武宗蹴鞠、角抵,铉切谏,帝褒纳之。会昌三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铉入朝,凡三岁至宰相,而石犹在江陵。泽潞平,兼户部尚书。与李德裕不叶,罢为陜虢观察使。宣宗初,擢河中节度使,以御史大夫召,用会昌故官辅政,进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博陵郡公。铉所善者郑鲁、杨绍复、段瑰、薛蒙,颇参议论。时语曰:『郑杨段薛,炙手可热;欲得命通,鲁绍瑰蒙。』帝闻之,题于扆。是时,鲁为刑部侍郎,铉欲引以相,帝不许,用为河南尹。它日,帝语铉曰:『鲁去矣,事由卿否?』铉惶惧谢罪。久之,出为淮南节度使,帝饯太液亭,赐诗宠之。因宣州军乱,逐观察使郑薰,铉出兵讨击,诏兼宣歙池观察使。既平,加检校司空,罢兼使。居九年,条教一下无复改,民以顺赖。咸通初,徙山南东道、荆南二镇,封魏国公。庞勋叛,自桂管北还,所过剽略。铉闻,大募兵屯江湘,邀贼归路。贼惧,更逾岭,自淮而北。朝廷壮其忠。卒官下。」又引《史记·卷一百〇八·韩孺传》:「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再引杜子美《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竺乾:傅子立注:「佛教本自西竺乾。」刘尚荣按引梁释僧祐撰《弘明集·卷一·正诬论》:「夫尹文子即老子弟子也。老子即佛弟子也。故其经云:『闻道竺乾,有古先,善入泥洹(即涅槃),不始不终,永存绵绵。』竺乾者,竺也。泥洹者,梵语,晋言『无为』也。若佛不先老子,何得称先?』」

得无念,得无名:傅子立注:「释氏以灭五欲,故『无念』;以存四谛,故『无名』。」刘尚荣按:「五欲者,色、声、香、味、触,见《智度论·十七》;一说财、色、名、饮食、睡眠,见《法华经·譬喻品》。四谛者,苦、集、灭、道,见《大般涅槃经·十二》。」

网友完善【行香子 · 三入承明】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行香子 · 三入承明】评析

《行香子·三入承明》是北宋文学家苏東坡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西元一〇九四年)。上片抨击了两类人,一是汉代的司马安,他一四次官至九卿,人称巧宦,二是汉代金、张二家七代世袭侍中、常侍高官。下片歌咏了汉代的两位高人,一个是严平终以占卜为,一个是郑子真躬耕于谷口岩下。

网友完善【行香子 · 三入承明】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行香子 · 三入承明】赏析

从词题「寓意」来看,这是篇首自我嘲弄、自我哀怨、自我比况并自我排遣的作品。而在自我排解中,似乎还表现出一种自信、自豪,并颇带一点傲骨的韵致。「三人承明。四至九卿。问书、何辱何荣」?東坡一至此已三次进人朝廷作皇帝的近侍之官了。宋哲宗元祐元年(西元一〇八六年)自登州太守以礼部郎中召回注京,迁中书舍人、任翰林学士知制浩兼侍读;宋哲宗元祐六年(西元一〇九一年)在杭州太守任时,又被改翰林学士承旨召还,除兼侍读;宋哲宗元祐七年(西元一〇九二年)八,又以兵部尚书兼差充南郊卤簿使自扬州召还,导驾景灵宫,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所以称「三人承明」。至宋哲宗元祐八年(西元一〇九三年)八,東坡方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以上四次入朝出朝的这些官职,皆属「九卿」之位,故又可称为「四至九卿」。做了这么大的官,又频频出人朝廷,试问「书」(東坡自指),你有什么屈辱之处?又有什么荣耀和美名?真是自问得有理,也自问得无愧。今,東坡又忽被落两「学士」职贬知英州,一切都落得乾乾净净,这究竟是为了什么?「金张七葉,纨绮貂缨。无汗马事,不献赋,不明经。」東坡经过剖心自思,终於找到了个中秘密:朝中那些「亲近宠贵,比於外戚」的金、张之氏,他们能够世世代代身服绮儒纨袴,冠戴貂尾缨饰,还不是由於他们会「笃敬寤主」、幹些拍马逢迎的勾当吗?而自己呢?相较之下,却是「拙於谋身,锐於报国」,「赋性刚拙,议论不随」,「直须谈笑於之际」,「祸福得丧付与造物」;而自己在武事上又没有什么汗马功劳、不会写些歌功颂德的辞赋献给皇帝,也不会用儒家经书去走送官的捷径。那真是活该此,自作自受。这种自责自谴,果说是自谦自卑,还不说是東坡刚强正直、嫉恶怨愤的品性表现。

下片写自己的退隐志向。要像汉代蜀人严平那样,在成都开个问卦店铺,自甘寂寞;或者像西汉末年的隐士郑子真那样「宕谷躬耕」,即使有炙手可热的权贵逼他出山,也决不屈从。词末東坡倍发感慨:「寒灰炙手,人重人轻」,世间充了令人沮丧的贫富贵贱的罪恶差别,应该像《鹤叹》寓言诗中的那只孤傲仙鹤一样:「投以饼饵视若无,戛然鸣乃下趋!」决然抛却世,去做一个「除竺乾学,得无念,得无名」的真正自我解放、无所牵挂、心中空寂无的人。

全词豪气贯注,瘦硬隽拔,字锻句谏,逆挽顿挫,对比鲜明,波澜壮阔。前後呼应,结构严谨。

网友完善【行香子 · 三入承明】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行香子 · 三入承明】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行香子 · 三入承明】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苏轼 -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西元一〇五七年)进士。嘉祐六年(西元一〇六一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一〇六五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西元一〇六九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西元一〇七〇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行香子 · 三入承明|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轼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