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 · 银涛无际捲蓬瀛拼音版/注音版
jiāng shén zǐ yín tāo wú jì juǎn péng yíng。
江神子 · 银涛无际卷蓬瀛。
sū shì。
苏轼。
yín tāo wú jì juǎn péng yíng,
银涛无际卷蓬瀛,
luò xiá míng,
落霞明,
mù yún píng。
暮云平。
céng jiàn qīng luán,
曾见青鸾,
zǐ fèng xià céng chéng。
紫凤下层城。
èr shí wǔ xián dàn bù jìn,
二十五弦弹不尽,
kōng gǎn kǎi,
空感慨,
xī lí qíng。
惜离情。
cāng wú yān shuǐ duàn guī chéng,
苍梧烟水断归程,
juǎn ní jīng,
卷霓旌,
wèi shuí yíng kōng yǒu qiān xíng,
为谁迎?空有千行,
liú lèi jì yōu zhēn。
流泪寄幽贞。
wǔ bà yú lóng yún hǎi wǎn,
舞罢鱼龙云海晚,
qiān gǔ hèn,
千古恨,
rù jiāng shēng。
入江声。
江神子 · 银涛无际捲蓬瀛注释
江神子:词牌名。据唐·崔令钦《教坊记》、敦煌曲子词与现存晚唐前文人词,均无载录《江城子》,故是调当兴于晚唐。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谓是调源自唐著词曲调,即唐时酒令,知是调始流行于晚唐酒筵上,经文人加工,遂成小令词调。唐五代时为单调,始见《花间集》韦端己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间有三十六字、三十七字诸格。可见唐五代《江城子》调兴之初,格式尚未定型。全唐五代以《江城子》词约十六首,由七位词人所作,以端己最长,当为最早依调填词者。五代时,欧阳炯单调词添一衬字变尾二句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法」。牛松卿单调词添二字于第二句,开宋词「添字法」。尹参卿单调词摊破首句为两三言句,开宋词「减字法」、「摊破法」。北宋初,是调作者甚少,晏同叔、柳耆卿、欧阳文忠诸大家均无《江城子》传世,唯张子野有两首《江城子》。至东坡始变双调,由是词格渐定。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證》中考东坡首用是调约于熙宁年间,《江神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与《江神子·孤山竹阁送述古》即东坡初创之作,仍承唐五代词柔婉细腻之风。元丰间,《江神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江神子·密州出猎》开一代词风,引时人乃至後代追和。是调衰于金元,近三分之一为道士所作,内容多涉道教。《钦定词谱》:「晁无咎改名《江神子》,韩涧泉词有『腊後春前邨意远』句,更名《邨意远》。」严建文《词牌释例》:「《江城子》,又名《江神子》、《邨意远》、《水晶簾》,……清李符曾《词家辨證》云:『南唐人张泌有《江城子》二阕,五代欧阳炯用此调填词有『如西子镜,照江城』句,含本意……」《唐圭璋推荐唐宋词》注:「《江城子》调应由咏江城事而得名。『子』为曲名後缀。本篇用原始题意咏扬子江畔古城金陵。」可知调因欧词「如西子镜,照江城」句得名。欧词虽非现存《江城子》首作,然咏江城金陵事而归本意。有单调四体,分三十五字、三十六字、三十七字三种;双调一体,七十字,上下阕各七句,五平韵。格律多为平韵格,双调体偶有填仄韵者。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俱未收。龙榆生笺案:「是阕又见《石林词》,题作『湘灵鼓瑟』。《西清诗话》谓『银涛』云云,乃叶少蕴所作,见《苕溪渔隐丛话》。」
蓬瀛:龙榆生笺:「《拾遗记》:『昆台之山有垂白之叟,宛若少童,貌如冰雪,形如处子。血清骨劲,肤实肠轻,乃历蓬瀛而超碧海,经涉升降,游往无穷,此为上仙之人也。』」
青鸾紫凤:龙榆生笺:「李义山《相思》诗:『相思树上合欢枝,紫凤青鸾并羽仪。』」
二十五弦:龙榆生笺:「《汉书·郊祀志》:『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钱考功《归雁》诗:『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苍梧:龙榆生笺:「《史记·五帝纪》:『(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钱考功《湘灵鼓瑟》诗:『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卷霓旌:龙榆生笺:「《上林赋》:『拖蜺旌,靡云旗。』注:『折羽毛,染以五采,缀以缕为旌,有似虹蜺之气也。一作霓。』」
幽贞:龙榆生笺:「《周易·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孔颖达疏:『履道坦坦者,易无险难也。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
舞罢鱼龙:龙榆生笺:「《汉书·西域传·赞》:『(作)曼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注:『鱼龙者,为舍利兽,先戏于庭。及毕,乃入殿前激水,化为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化为黄龙八丈,遨游于庭,炫曜日光。』杜少陵《秋兴》诗:『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案此所谓『舞罢鱼龙』,犹《赤壁赋》云『舞幽壑之潜蛟』也。」
-
暂无!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西元一〇五七年)进士。嘉祐六年(西元一〇六一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一〇六五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西元一〇六九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西元一〇七〇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苏轼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