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 · 金山送柳子玉拼音版/注音版
zhāo jūn yuàn jīn shān sòng liǔ zi yù。
昭君怨 · 金山送柳子玉。
sū shì。
苏轼。
shuí zuò huán yī sān nòng,
谁作桓伊《三弄》,
jīng pò lǜ chuāng yōu mèng。
惊破绿窗幽梦。
xīn yuè yǔ chóu yān,
新月与愁烟,
mǎn jiāng tiān。
满江天。
yù qù yòu hái bù qù,
欲去又还不去,
míng rì luò huā fēi xù。
明日落花飞絮。
fēi xù sòng xíng zhōu,
飞絮送行舟,
shuǐ dōng liú。
水东流。
昭君怨 · 金山送柳子玉注释
昭君怨:本琴曲名。《琴曲谱录》:「中古琴弄名有《昭君怨》,明妃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君称明妃制。」又《琴操》:「齐国王穰(Ráng),以其女昭君,献之元帝,帝不之幸。后欲以一女赐单于,昭君请行。及至,单于大悦。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故李义山诗有「七弹《明君怨》,一去怨不回」之句。至隋唐由乐府而入长短句,浸成词曲名。清毛稚黄《词学全书》云:「汉王昭君作怨诗,入琴操,乐府吟叹曲,有《王明君》,盖石崇拟作,以教绿珠;隋唐相沿有此曲。」词调多取名于琴曲;观此,可知本调调名之由来已。又本调亦名《一痕沙》,朱希真词咏洛妃,名《洛妃怨》。侯寘(Zhì)词名《宴西园》。全调四十字,四换韵,两仄两平递转,前后阕同。首、次、三句,正与《如梦令》句法同;惟《如梦令》第三句不用韵,此则换平韵。第四句三字,即叶平韵,句法为仄平平,不可移易。
「金山送柳子玉」:吴讷钞本、《二妙集》本、毛本题作「送别」。
金山:《诗集》施注:「南唐僧应之《头陀岩记》:『金山昔名浮玉,因裴头陀江际获金,贞元二十一年,节帅李锜奏易名金山。』」
柳子玉:清·朱彊村注引查注《诗集》:「柳子玉名瑾,吴人,与王介甫同年。王文诰曰:『瑾,丹徒人。其子仲远,中都公婿,公之妹婿也。公赴常润赈饥,瑾往监灵仙观,因附载以行。』」
桓伊《三弄》:《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晋书·卷八十一·〈桓宣传·(族子)桓伊传〉》:「(桓)伊字叔夏,……性谦素,……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青溪侧。素不与徽之相识。伊于岸上过,船中客称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欲去又:元延祐本作「人欲去」,原校:「一作『欲去又』」,今从傅《注》本,毛本同。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句:客将远行,故如此说。唐·张懿孙 《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暂无!
昭君怨 · 金山送柳子玉赏析
词的上阕前二句「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写离别前的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从「惊破」一词来看,对梦被惊醒似有怨恨之意。夜听名曲,本是赏心乐事,却引起了怨恨;而一旦梦醒,离愁就随之袭来,可见是个好梦。后二句「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描述了这样的情景:推开窗戸,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寻回梦中的欢愉,衹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著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著人间。江天之际,迷迷蒙蒙、混混沌沌,那是被愁闷化作的烟雾塞满了。
下阕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词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衹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有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微宽泛的理解。诗集送柳子玉诗称「先生官罢乘风去」之后,复数有游宴之事,子玉始成行,可参。
通观全词,没有写一句惜别的话,没有强烈激切的抒情。将情感融入景物,此词上阕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阕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这是本词的艺术魅力所在。在众多的景物之中,又挑出一二件,直接赋予它们生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所有的自然物都生气勃勃,整个艺术画面都活跃起来,这是本词的艺术特色。上阕用「愁」写烟,使新月也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下阕用「送」状柳絮,使之与东去的流水对比而生情。而「愁烟」和「飞絮」在形态上又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飘忽不定、迷迷蒙蒙的自然物;它们轻虚空灵,似乎毫无重量,不可捕捉,但又能无限扩散,弥漫整个宇宙,用它们象征人世的漂泊不定,传达出迷蒙怅惘、拂之不去的眷恋之情,那是再妙不过的了。但作者似乎是随手占来,毫不费力,衹道眼前所见,显得极其自然。这正是词人的高超之处。
-
暂无!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