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辛弃疾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鹧鸪天 · 东阳道中】

辛弃疾 - []

去路遥,香篝渐觉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鹧鸪天 · 东阳道中】翻译文

香笼里燃烧的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举目远望,征,去路迢迢。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已经过了前的小红桥。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网友完善【鹧鸪天 · 东阳道中】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鹧鸪天 · 东阳道中】拼音版/注音版

zhè gū tiān dōng yáng dào zhōng。

鹧鸪天 · 东阳道中。

xīn qì jí。

辛弃疾。

pū miàn zhēng chén qù lù yáo,

扑面征尘去路遥,

xiāng gōu jiàn jué shuǐ chén xiāo。

香篝渐觉水沉销。

shān wú chóng shù zhōu zāo bì,

山无重数周遭碧,

huā bù zhī míng fèn wài jiāo。

花不知名分外娇。

rén lì lì,

人历历,

mǎ xiāo xiāo,

马萧萧,

jīng qí yòu guò xiǎo hóng qiáo。

旌旗又过小红桥。

chóu biān shèng yǒu xiāng sī jù,

愁边剩有相思句,

yáo duàn yín biān bì yù shāo。

摇断吟鞭碧玉梢。

【鹧鸪天 · 东阳道中】注释

东阳道中:广信书院本无题,四卷本甲集作“代人赋”,玆从《庵词选》。

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

:征途上扬起的土。

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销:《庵词选》作“消”,消退。

山无重数:宋·贺铸《感皇恩》:“回首旧游,山无重数。”唐·刘禹锡《金陵怀古》诗:“山无重数周遭在。”

周遭:周围。

人历历:唐·白居易《游悟真寺一百三十韵》诗:“却顾来时路,萦纡映朱阑。历历上山人,一一遥可观。”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

马萧萧:马声鸣叫。《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唐·杜甫《兵车行》诗:“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愁边:苦苦思索。

剩有:尽有。

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网友完善【鹧鸪天 · 东阳道中】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鹧鸪天 · 东阳道中】评析

该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由此看来,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富有诗情画意,五彩缤纷:有碧绿的青山、娇艳的朵、行人历历、征马萧萧、旌旗小桥、呈现出一派气勃勃的景象。读完此作,就象随同词人进行了一次春旅游,令人耳目一新。

网友完善【鹧鸪天 · 东阳道中】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鹧鸪天 · 东阳道中】赏析

上阕写景,描绘出一幅有树有,色彩鲜明的山野行军图。“扑去路遥,香篝渐觉沉销”,开篇交代作者已经离开临安向东阳出发。“扑”描写环境的恶劣,气候干燥,而且路途遥遥。“香篝”是古代的熏笼,“沉”即沉香。笼里的香料已快烧完,暗指已经行路很久,也说明路途之遥远。同时,“香篝”一句,即“渐觉香篝沉销”的倒装。这样的表达,显示出他对于外出行役的不适应感受。接着目光由自我注意转而向外凝视。在无意识的观望中。那隔断自己望眼的重重叠叠的青山和不知名的娇艳山,都变得愈加触目。心中难以诉说的惆怅,从对于景的无意识凝视中曲曲透出。上阕不直写离情而离情浓郁可掬。

接下来的两句,词人描写周遭的景象。“山无重数周遭碧”是仿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所作。身边的山脉层层叠叠地排列。路旁的儿虽然不是什么高贵的名,而只是一些山间野,但是却盛放得分外妖娆。一个“碧”字,说明此时行军人是置身于绿色的洋里,而山野中那些不知名的儿格外娇艳绚丽。充机的大自然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词人置身野外,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情一片大

下阕描写活画。“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行人历历在目,这里的人指穿着戎装的战士们,因为衣着威,气势雄伟,所以容易辨别出来。士兵们伴随着一声声骏马的啼叫声前进着,飘扬的红旗已经越过小红桥。这三句写的是队列前进的情景。不难想见,此时作者是骑马走在队列的后,所以才能清楚地看到行军的战士和队首“旌旗”的方位。与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很像,不过两者表达的感情则是大不相同。辛弃疾的词表达他们一路前行的欣喜感,既有对沿途景的欣赏,也有对目的地的畅想,而杜甫的诗则是描绘家人送入伍战士的场景,显得很凄凉。

“愁边剩有相思旬,摇断吟鞭碧玉梢”,在此之前,整首词一直呈现的是一种欢快的情调,可以感觉出作者很喜欢这次旅程。虽然辛弃疾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但写此词时,正是辛弃疾“春得意”的时候,有机会为国效命,他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因此这个“愁”字应理解为他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正因为这样,他只顾聚精会神地思索,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抑或是用力过猛,抑或是打在什么东西上,写得极传神,极形象。正因为词人认真思考,所以才一味地摇着鞭子前行,以致“摇断吟鞭碧玉梢”,这一句也形象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全篇格委婉,和作者一贯的格有所不同,但描写的景物却是相当地清新自然,机盎然。碧绿的青山,盛放的野,呈现出一派机勃勃的景象。

网友完善【鹧鸪天 · 东阳道中】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鹧鸪天 · 东阳道中】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鹧鸪天 · 东阳道中】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辛弃疾 - []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济南府歴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歴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生于金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歴城县,时中原已陷于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轩趁机聚众二千,投忠义军隶耿京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稼轩还至海州,约忠义军五十骑,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献俘行在,改差签判江阴军,时年二十一岁。宋孝宗干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干道时,累知滁州,宽征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历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为言者论罢。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未几又为谏官诬劾落职,居铅山。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1204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忠敏”。稼轩擅长短句,以豪放为主,有“词中之龙”之称,与东坡并称“苏辛”,又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尝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然命运多舛,屡与当政之主和派政见不合,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故满腔激情多寓于词。词风多样,题材广阔,悲郁沉雄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词。现存词六百馀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敬甫辑有《稼轩集钞存》,近人邓恭三增辑为《辛稼轩诗文钞存》。生平见《宋史·卷四百〇一·辛弃疾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及邓恭三《辛稼轩年谱》。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鹧鸪天 · 东阳道中|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辛弃疾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