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 戏赋云山拼音版/注音版
yù lóu chūn xì fù yún shān。
玉楼春 · 戏赋云山。
xīn qì jí。
辛弃疾。
hé rén bàn yè tuī shān qù sì miàn fú yún cāi shì rǔ。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cháng shí xiāng duì liǎng sān fēng,
常时相对两三峰,
zǒu biàn xī tóu wú mì chù。
走遍溪头无觅处。
xī fēng piē qǐ yún héng dù,
西风瞥起云横渡,
hū jiàn dōng nán tiān yī zhù。
忽见东南天一柱。
lǎo sēng pāi shǒu xiào xiāng kuā,
老僧拍手笑相夸,
qiě xǐ qīng shān yī jiù zhù。
且喜青山依旧住。
玉楼春 · 戏赋云山注释
玉楼春:词牌名。《花间集》顾夐(xiòng)词起句有「月照玉楼春漏促」句,又有「柳映玉楼春日晚」句,《尊前集》欧阳炯词起句有「春早玉楼烟雨夜」句,又有「日照玉楼花似锦,楼上醉和春色寝」句,取为调名。李煜词名《惜春容》,朱希真词名《西湖曲》,康与之词名《玉楼春令》,《高丽史·乐志》词名《归朝欢令》。《尊前集》注「大石调」,又「双调」。《乐章集》注「大石调」,又「林钟商调」,皆李煜词体也。《乐章集》又有仙吕调词,与各家平仄不同。宋人习于将《玉楼春》与《木兰花》两调相混,二者当各有音谱,而在体制上却皆为七言八句之仄韵。《玉楼春》前后阕起句为仄起式,而《木兰花》前后阕起句为平起式。自李煜《玉楼春》前后阕起句为平起式后,遂在体制上将两调相混。晏殊词集之《木兰花》与《玉楼春》体制皆同李煜词,此体为宋人通用,作者甚多。以顾夐词《玉楼春·拂水双飞来去燕》为正体,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四句三仄韵。另有双调五十六字,前阕四句三仄韵,后阕四句两仄韵等变体。此调体制形似七言仄韵体诗,然格律与诗体迥异。此调因仄声韵较密,且有四个仄起律句,因而声情较为沉重压抑,适于表达沉闷、惆怅、感怀之情。
「何人半夜推山去」句:此写浮云遮山。《庄子·卷六·〈内篇·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宋·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玉楼春 · 戏赋云山赏析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
以作者的词句同黄氏的诗句相比较,黄氏的「持」字径从《庄子》语中「负之而走」的「负」字而来,稍显得拘泥朴实;而词人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可见,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师其字面,而在于能否即景会心,缘事而变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盖「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起句的诘问语气不相搭配,且使此句也显得呆滞;而著一「猜」字,不仅和起句的诘问语气相吻合,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歇拍一韵紧承前韵,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词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因为青山是他闲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照。「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可见词人对青山的感情是多么深厚,怪不得他要殷勤寻觅呢。
词的上阕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阕则写重睹青山的喜悦。下阕两句笔锋一转,景象突然一变: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然看见平时与之相亲相爱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样,岿然耸立在东南天际。说写词人重睹青山的喜悦,可又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见」,来表现作者在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如果说下阕一韵着重写浮云散而青山见的自然景观须臾间的变化的话,那么结拍一韵还不该直接抒写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吗?作者偏不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这样写不仅多一层曲折,而且还丰富了词境,说明热爱青山、关心青山是否依旧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词人对他吟咏的对象并未作十分精细的描绘和刻划,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观景物的倾刻变化,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叹。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