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李商隐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蝉】

李商隐 - []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翻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树碧绿依然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期荒芜杂草早已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洗全家一样清。

网友完善【蝉】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蝉】拼音版/注音版

chán。

蝉。

lǐ shāng yǐn。

李商隐。

běn yǐ gāo nán bǎo,

本以高难饱,

tú láo hèn fèi shēng。

徒劳恨费声。

wǔ gēng shū yù duàn,

五更疏欲断,

yī shù bì wú qíng。

一树碧无情。

báo huàn gěng yóu fàn,

薄宦梗犹泛,

gù yuán wú yǐ píng。

故园芜已平。

fán jūn zuì xiāng jǐng,

烦君最相警,

wǒ yì jǔ jiā qīng。

我亦举家清。

【蝉】注释

以:因。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芜,荒草。平,指杂草得齐平。

:指蝉。警:提醒。

亦:也。举家清:全家清贫。举,全。清,清贫,清高。

网友完善【蝉】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蝉】评析

李商隐平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融,意脉连贯。

网友完善【蝉】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蝉】赏析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联以蝉的活习性起兴。“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首联和额联写蝉的哀告无助,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寓意十分明显,写蝉即是写诗人自己的身世。“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蝉栖高难饱,费声鸣叫无人理会,纯属徒劳,这正是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己平。”颈联随之一转,换了主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有的话就不说了。诗人由蝉的命运联想到了自身的不幸,回忆自己的仕宦涯,流露出不尽的感慨。“梗犹泛”这里用典,形容自己飘泊不定的宦游活。这种不安定的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此联下句饱含了故园之思。这两句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尾联“烦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钟书先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网友完善【蝉】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蝉】辑评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堪与骆临、张曲江并驰。

《唐诗归》:钟云:五字名士赞(首句下)。钟云:三字冷极,幻极(“一树”句下)。钟云:自处不苟(末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云:虞世南云“居高声自远”,骆宾王“清畏人知”、义山“本以高难饱”语,皆善言蝉之德。

《唐诗快》:说得有品有操,竟似虫中夷齐(“本以”句下)。

《唐律消夏录》:首二句写蝉之鸣,三四写蝉之不鸣;“一树碧无情”,真是追魂取气之句。五六先作“清”字地步,然后借“烦”二字折出结句来,法老笔高,中晚一人也。

《五朝诗善鸣集》:清绝。

《围炉诗话》:义山《蝉》诗,绝不描写用古,诚为杰作。

《唐音审体》:神句非复思议可通,所谓不宜释者是也(“一树”句下)。

《唐诗成法》:三四流对,言蝉声忽断忽续,树色一碧。五六说目前客况,开一笔,结方有力。

《李义山诗集笺注》:姚培谦曰:此以蝉自况也。蝉之自处既高矣,何恨之有?三承“声”字,四承“恨”字。五六言我今实无异于蝉。听此声声相唤,岂欲以警我耶?不知我举家清况已惯,毫无怨尤,不劳警得也。

《唐诗观澜集》:追魂之笔,对句更可思而不可言(“五更”二句下)。

《历代诗法》:炉锤极妙,此题更无敌手。

《唐诗别裁》:取题之神(“五更”句下)。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十字神妙(“五更”二句下)。

《玉溪诗说》:起二句斗入有力,所谓意在笔先。前半写蝉,即自喻;后半自写,仍归到蝉。隐显分合,章法可玩。

《网师园唐诗笺》:咏物而揭其神,乃非漫咏(“五更”二句下)。

《唐贤清雅集》:比体,末点明正意。“一树碧无情”,比孟襄阳“空翠落庭阴”更微妙,玩起结自见。

《唐诗三百首》:无求于世,不平则鸣;鸣则萧然,止则寂然。上四句借蝉喻己,以下直抒己意。

《岘佣说诗》: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此。

《诗境浅说》:学作诗者,读宾王《咏蝉》,当惊为绝调;及见玉溪诗,则异曲同工,可见同此一题,尚有馀义,若以他题咏物,深思善体,不患无着手处也。

网友完善【蝉】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蝉】作者李商隐的简介

李商隐 - []

李商隐,著名诗人。擅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很不得志。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蝉|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李商隐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