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李煜

采桑子 · 秋怨

李煜 - [五代十国]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愁,百尺虾须上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溯流。

采桑子 · 秋怨翻译文

深秋时节,梧桐树下,辘轤金井旁,落叶地。树木入秋而变,人见秋色而愁。的帘子挂在玉钩上,手扶垂帘,眼望窗外细雨,旧愁之上又添新愁。

闺中的思妇独守着琼窗,想到韶华渐逝,心愿难成,怎不双眉紧皱,愁在心头。回首边地,征人久无音讯。想要寄书信,可是黄河寒波滔滔,溯流难上,思妇只能在孤独寂寞中苦苦守望。

网友补充:
    暂无!

采桑子 · 秋怨拼音版/注音版

cǎi sāng zǐ qiū yuàn。

采桑子 · 秋怨。

lǐ yù。

李煜。

lù lú jīn jǐng wú tóng wǎn,

辘轳金井梧桐晚,

jǐ shù jīng qiū,

几树惊秋,

zhòu yǔ rú chóu,

昼雨如愁,

bǎi chǐ xiā xū shàng yù gōu。

百尺虾须上玉钩。

qióng chuāng chūn duàn shuāng é zhòu,

琼窗春断双蛾皱,

huí shǒu biān tóu,

回首边头,

yù jì lín yóu,

欲寄鳞游,

jiǔ qǔ hán bō bù sù liú。

九曲寒波不溯流。

采桑子 · 秋怨注释

釆桑子:词牌名。此词调在《草堂诗余》、《间集补》中作“丑奴儿令”,《类编草堂诗余》中注曰:一名“罗敷令”。

辘(lù)轤(lú):一种安在井上绞起汲斗的器具,亦即汲取井用的滑车。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这里指宫廷园林中的井。梧桐:一种落叶乔木,叶柄,叶大,质地轻而韧。

几树:多少的树。树,这里指梧桐树。惊秋:《词林万选》中作“经秋”。有两种理解,一说吃惊秋的到来,二说秋惊动了梧桐树。

昼雨:指白下的雨。昼,白。新愁:指悲秋之愁。《词林万选》、《啸余谱》等本中均作“和愁”;《全唐诗》、《历代诗余》、《间集补》、《古今词统》等本中均作“愁”,《古今词统》注中云:“”一作“和”。

百尺:这里为约指,极言其。虾须:因帘子的表状像虾的触须,所以用“虾须”作为帘子的别称。《类编草堂诗余》注中云:“虾须,帘也。”玉钩:玉制的钩子。

琼窗:雕饰精美而华丽的窗。春断:《词林万选》中作“梦断”。春断,这里指情意断绝,即男女相爱之情断绝。春,指男女相爱之情。双蛾:《草粹编》、《间集补》等本中均作“双娥”。即指美女的两眉。蛾,蛾眉,指妇女而美的眉。皱:起皱纹,指皱眉。

回首:回望。边头:指偏僻而遥远的地方。

欲:想要。寄:寄托。鳞游:游鱼,这里借指书信。古人有“鱼传尺素”之说,古乐府《饮马城窟》中记载:“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人遂以“双鲤”或“鱼信”代指书信。

九曲:形容黄河河道的迂回曲折,这里代指黄河。九,泛指多数。曲,萧本二主词中作“”。泝(sù)流:倒流。泝,同“溯”,逆流而上。

网友补充:
    暂无!

采桑子 · 秋怨评析

《采桑子·秋怨》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机地融成一幅饱含秋意、秋思的景画,画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内有思,秋秋雨关秋思,离情别恨联秋怨,写得婉约蕴藉,韵味悠

网友补充:
    暂无!

采桑子 · 秋怨赏析

上片写景,先点出“辘轤”、“金井”、“梧桐”三物,不单是写实,也都有寓意。辘轤是井上汲的工具,汲是女子之事,故井边常常是女子的怀人之所。辘轤的循环滚动又与思念的辗转反复相通,摇着辘轤,情思缠绵,往往是诗词之中女子思情的象征。古代的井边多种梧桐。古代诗人常用梧桐金井说明时已至晚秋。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中有诗句:“去国客行远,还山秋梦。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一叶知秋”,秋来梧桐叶儿黄,故梧桐是常见的悲秋意象。这三者位置相关,意义相通,常常被联系到一起来写女子的秋思,吴均的“玉栏金井牵辘轤”(《行路难》),王昌龄的“金井梧桐秋叶黄”(《信秋词》),与这里的“辘轤金井梧桐晚”,都是同一个意思。不过,李煜的表达更精巧一些,他在句中强调了一个“晚”字。“晚”可以指黄昏,暗示了从早到晚的期盼,有“黄昏望绝”之意。“晚”也可以指秋深,突出梧桐叶黄陨落的形象,令人联想岁华流逝、青春不再而引出悲哀。故接下来的“几树惊秋”,本来是写人在惊秋,却道以“树惊秋”;写情就更婉转,更深沉,并使萧瑟的秋景与女子的伤情融合到了一起。“昼雨愁”引出人物。说是“昼雨”,可见是下了一还没有停的雨。而这雨是小雨,丝雨,纷纷扬扬,飞飞洒洒,就同弥漫在人心中的忧愁一样,无边无际,无休无止。“百尺虾须在玉钩”,是说精美的竹帘挂在钩上,暗指人的遥望,下启“回首边头”,景物描写也就由室外转入了室内。

下片抒情,以“琼窗”承接上片的“百尺虾须”,过渡十分自然。这里的“春断”,要分作两层意思来理解。一是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岁华渐老,青春不再复返,故日“断”。一是说远人无消息,任凭思念,深情不得传达,“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春断”也就是“情断”。这两层意思相辅相映,都在表现思念之深,于是而有“双蛾”之皱,有“回首”之举,有“欲寄”之事,更用一连串的动作写出思念之切。由皱眉,到遥望,到“欲寄鳞游”,思念的感情渐进深化,写出女子终于决定要以主动的诉说去打动对方的心,以唤回心爱的人。可是,“九曲寒波不泝流”。山高寒路曲折,纵使信写出,何人可传寄?何处可投递?无奈之极。可越是无奈,越见情深。

全词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机地融成一幅饱含秋意、秋思的景画,画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内有思,秋秋雨关秋思,离情别恨联秋怨,写得婉约蕴藉,回味悠。后人马致远之《净沙·秋思》颇得其婉约韵致。

网友补充:
    暂无!

采桑子 · 秋怨辑评

明代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何关鱼雁山,而词人一往寄情,煞甚相关。秦、李诸人,多用此诀。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阕宫树惊秋,卷帘凝望,寓情远之思。故下阕云回首边头,音书不到,当是忆弟郑王北去而作,与《阮郎归》调同意。此词墨迹在王季宫判院家。《墨庄漫录》称后主书法,“道劲可爱”,可称书词双美。此调《词谱》作《丑奴儿令》。

近代詹安泰《李璟李煜词》:这词是抒写秋愁无限,离情难寄。前段用一些具体景物勾画出秋愁,并实写客居独处,愁心紧闭,无从排遣的环境。后段承上意更进一步说断送了美活,已觉难挨,想把这心情写上书信,寄给远人,路途曲折遥远,更无从达到。

网友补充:
    暂无!

李煜 - [五代十国]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采桑子 · 秋怨|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李煜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