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高适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营州歌】

高适 - []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营州歌】翻译文

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他们即使喝上千杯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十岁就能骑马奔跑。

网友完善【营州歌】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营州歌】拼音版/注音版

yíng zhōu gē。

营州歌。

gāo shì。

高适。

yíng zhōu shào nián yàn yuán yě,

营州少年厌原野,

hú qiú méng róng liè chéng xià。

狐裘蒙茸猎城下。

lǔ jiǔ qiān zhōng bù zuì rén,

虏酒千钟不醉人,

hú ér shí suì néng qí mǎ。

胡儿十岁能骑马。

【营州歌】注释

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厌(yàn):同“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

狐裘(qiú):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

蒙茸(róng):裘毛纷乱的样子。语出《诗经·邶·旌丘》:“狐裘蒙戎”。“茸”通“戎”。

城下(xià):郊野。

虏(lǔ):指营州当地出产的

千钟(zhōng):极言其多;鍾,器。

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网友完善【营州歌】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营州歌】评析

这首七言绝句描写边塞地区尚武气,形象动地刻画了北方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形象,表现了他们的貌和豪放的性格,赞扬了他们豪迈勇武的精神。此诗体现了胡汉民族之间精神文化的摩荡和融合,透露出刚健、雄浑的民族气息,在唐代边塞诗中是稀有的。

网友完善【营州歌】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营州歌】赏析

诗的首句先描写对象“营州少年”,再用“厌”字点明其对原野活的熟悉程度。紧接着,作者于第二句写少年的穿着与狩猎行为。穿着点明其惯习骑射,非中原之士。而“猎城下’’则点明城镇附近的少年也爱射猎,可见其尚武气之浓。三、四句又从另外两方以见尚武之。第三句写“”,第四句“马”,这两者往往是习武之人不可缺少的物件。但千钟不醉,十岁骑马则实属罕见,这样写抓住描写对象特点,酣畅淋漓地点明边塞之与众不同,指出边塞居民之豪气乃自幼形成的气,远超过一般习武之人。

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直抒,笔墨粗放。它的细节描写实而有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诗人善于抓住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

自古以来边塞诗,多写征戍之情,荒寒之境,而这首诗独以欣赏的眼光注视着草原光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以富有特征的形象:原野,狐裘、虏、骑马、打猎等点染出富有特色而又充机的古代东北边地的活画卷,热情洋溢地赞美了营州少年浑脱可爱的形象。在唐人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活习尚的作品,实在不多,因而这首绝句显得可贵。

网友完善【营州歌】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营州歌】辑评

元·杨士弘《批点唐音》:盛唐侧韵之可法者。

明·邢防《唐定》:古调。

明·唐汝询《唐诗解》:虏胡儿,倒装作对,益见奇绝。

明·胡应麟《诗薮》:王翰《凉州词》、王维《少年行》、高适《营州歌》……皆乐府也。音响自是唐人,与五言绝稍异。

网友完善【营州歌】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营州歌】作者高适的简介

高适 - []

高适,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营州歌|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高适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