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公务员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高频成语考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英勇的月饼

行测逻辑填空中经常会考到成语我们该怎样应对呢?小编为大家提供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高频成语考点总结,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高频成语考点总结

各位考生提到逻辑填空就怕是因为遇到成语了,要么是不认识,要么是认识了但是区别不知道,无论怎样就是选不对。那到底如何积累成语提升正确率呢?今天小编告诉大家,其实成语就那么多,我们要学会从历年考题中总结高频成语,通过一道题目积累多个成语

【例1】阿道司·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描绘了2532年一个依赖生殖技术的人类社会。在那里,人文跟不上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拜物教”越来越兴盛:认为医学可以解决一切病痛,科技可以弥补人文的鸿沟。事实上,这无异于_________。

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饮鸩止渴 B.缘木求鱼

B. 镜花水月 D.抱薪救火

【解析】通过题干我们就可以判断这道题目必然考察的就是成语,作为备考的各位考生而言,我们拿到这道题目不能只止步于答案是否正确,而是要从这里面总结出常考的成语,比如这里的“缘木求鱼”已经出现非常多次,我们应该将其弄明白。

第一组:【缘木求鱼 抱薪救火 饮鸩止渴

首先这三组成语都有方法错误的意思,但是还是有差别的,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这里侧重的是方法不对。抱薪救火:比喻方法不对,反而使祸害扩大,这里侧重的是方法不对的后果是祸害会扩大。饮鸩止渴:用有害的办法解决眼前的问题,不顾严重后果,这里侧重的是方法是有害的。明白三者的区别了我们再看到这道题目就简单很多,题干中强调利用生殖技术可以实现一切美好,但是通过常识我们知道科技的发展不能脱离人文,所以这里的方法是不对的。题干中仅仅强调方法不对,没有提到方法有害,也没有强调后果的问题,所以答案选择B选项

其次我们要从这些选项中看到一类成语,和缘木求鱼相近的成语还有“升山采珠”也比喻方向、方法错误,一定达不到目的,和缘木求鱼意思基本一致。和饮鸩止渴意思相近的有“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它们也都是高频成语,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区别吧!

第二组:【饮鸩止渴 竭泽而渔 杀鸡取卵】

竭泽而渔:排干了塘里的水来捕鱼,比喻只顾眼前,不顾将来。杀鸡取卵: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饮鸩止渴更多侧重于方法有害导致后果严重,而竭泽而渔和杀鸡取卵更多侧重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利益。

【例2】为了抵御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共同放松信贷、降低利率、发行货币,就是为了加大流动性,满足资本盈利的要求。可是,这无疑是种_________的方法,因为,资本在获得利润满足后必然把更大的危机丢给社会。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饮鸩止渴 B. 亡羊补牢 C. 杀鸡取卵 D. 竭泽而渔

解析:题干中侧重的是后果的严重性“把更大的危机丢给社会”,所以选择A选项饮鸩止渴

【例3】城市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发展要坚持发展和保护双赢,坚持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相结合:离开经济搞环境是_________,而脱离环境搞发展则是_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刻舟求剑 杀鸡取卵 B. 缘木求鱼 竭泽而渔

C. 升山采珠 饮鸩止渴 D. 南辕北辙 从长计议

解析:题干中第一个空强调离开经济搞环境这个方法就是不对的,所以选择缘木求鱼或升山采珠,排除A和D,第二个空前文强调“坚持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相结合”,谈到了当前和长远利益的问题,所以选择竭泽而渔,综合答案选择B选项

行测片段阅读记叙文答题技巧:知人知面更知心

片段阅读是每年国考、省考、事业单位考试的必考题型,往往以议论文出现居多。作者思辨的表达方式结合时下流行的热点话题,往往能起到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功效。很多考生面对这种题目总是把握不住重点,泛泛的采取通篇阅读、整段通吃的方式来解题,但总是成效甚微。这是在于同学们的解题方式上本身存在问题,借此需要予以调整。片段阅读最主要考察主旨观点题和细节题。除此之外还会考察词句理解题、承接叙述题、道理启示题和标题添加题。那么小编就带大家针对记叙文常常涉及的道理启示题和标题添加题来进行说明。

记叙性文段一般采用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的形式来完整叙事,进而表达一个哲理,所以根据主题词和行文脉络,把握记叙文的主旨依然是解题的关键。除了主旨以外,各位考生还需要把握以下三个解题技巧才能进一步保证正确率,那就是——“知人知面更知心”。

一、“知人”——把握故事中主人公的言行

在记叙文中,为了更自然流畅的展现蕴含其中的哲理,一般文段会塑造多个角色,甚至通过对话的方式,直接或间接传递作者的主张。那么这里需要各位考生重点留意核心主人公的言行,尤其是具有说教意义的身份。比如“小蜗牛问妈妈”当中的“妈妈”、“某人问大师”当中的“大师”、还有“学者”、“禅师”等等,这些人往往会用富有哲理的点睛之笔透露作者的心声。

【例】牛大哥认真地说道“十斤山芋算的了什么,友谊的分量值千金啊!”

二、“知面”——思考题面与字面下的良苦用心

记叙文六要素交代了故事背景,但是各位考生还需要思考题目背后遣词用字的良苦用心。题面中往往会出现表示感情色彩的句子,比如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尤其设问句中自问自答的内容便尤为关键。另外,对于有说理性质的词汇要敏感,比如“友谊”、“诚信”、“奉献”、“友善”等等,往往可能构成文段的主题词。再有,弘扬正向积极的导向作用是记叙文的本质,所以这类题目往往选择的题目或者道理,应该是符合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内容。对于三观不正的选项,就可以予以排除了。

【例】有个登山的人在途中遇到暴风雪,不久就迷路了,而他的御寒装备又不足,他明白,如果不找到避风处,他非冻死不可。在他四肢已冻得麻木时,他发现了一个快要冻僵的人。登山人毅然停下来,甩掉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那个人的血脉流通了,而登山队员在不断的按摩中获得了温暖。于是奇迹出现了,两个几乎冻僵的人相互搀扶着,终于艰难而又十分庆幸地走出了死亡的雪山。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毫不吝惜的付出,必有毫不吝惜的回报

B.给予是相互的,帮助别人也就帮助了自己

C.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D.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解析】B。文段主要讲的是登山人在挽救了一个快要冻僵的人的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温暖,挽救了自己。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的是给予是相互的,帮助了别人就是帮助了自己。A项“必有”过于绝对、C项“恶有恶报”在文段中没有体现、D项“人人为我”不够正向积极,三项均与此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在这道题中,题面出现了“相互搀扶”,体现了为人应互帮互助,所以传递的道理就显而易见了。当然选项中出现的“毒鸡汤”,是需要各位考生予以排除的。

三、“知心”——揣摩作者的书写对象,以此筛除选项

明确前两点,对于绝大多数的一般题目来说,解题已经是不成问题了。较难的记叙文之所以有难处就在于需要考生围绕故事选择合适的标题。这时就需要考生们跳出题目,把握文段作者的书写对象,也就是说,站在宏观角度思考,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到底是对谁而写,又寄托了作者何种情绪。记叙文的终极要义——攻心。

【例】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呢?”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道:“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 最适合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幸运的乞丐

B.温暖的冬天

C.春天的收获

D.诗歌的妙用

【解析】D。文段讲述了一个乞丐在一位诗人的帮助下得到更多帮助的故事,其中关键之处就在于诗人写的那句诗引起了大家更深的感触和同情之心。故“诗歌”应是这个故事着重强调的。只有D项与此相关,适合作为标题。故本题选D。

这道题很容易排除C选项,因为乞丐并没有在即将到来的春天有所收获,明显与题干不符;B项与题干首句的故事背景冲突,如果想要表现诗人的行为让乞丐觉得温暖,那么标题应添加双引号,即“温暖”的冬天。在这道题中,需要辨析的是A项和D项。诗人用诗意的文字给乞丐带来了财富和关爱,这诚然是一件幸事,但是我们需要跳出文段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整个文段并非强调“幸运”的重要,而是在告诉我们,生活很多事情并非顺心遂意,当痛苦和绝望来临时,我们不应沉浸于悲伤中,而是应该用诗意的生活“报之以歌”,由此,答案选择D项。

总体来说,考生需要灵活掌握“知人知面更知心”这三个解题秘诀,通过不断培养自己的阅读敏感性,进一步提高自己解题的正确率。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模拟题及答案

1. 长期的不透明,耗损着慈善组织的信誉,更伤害了公众的公益热情。最近曝出的几个事件显示出公益与社会的“对立困局”:一边是公众权利意识的提升,另一边却是慈善组织公开透明的缺席;一边是社会慈善需求的扩大,另一边却是公众不信任感的增加。

这段文字的中心议题是:

A.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B.慈善组织的公益性

C.公益组织与社会的关系 D.公众觉醒的权利意识

2. 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现象与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视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量。

根据上文,下列关于“温室效应”概念的解释,准确的是:

A.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B.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升高的效应

C.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D.指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3. 就在三十多年前,专家们对于地球变暖还是变冷的问题仍是一头雾水,他们无法断定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冰库还是一间温室。在1975年,第一批精密的计算机模型就显示,如果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成倍增加,全球气温将会上升大约三度。然而,当时的科学家们和社会大众却依然波澜不惊。有一段时间,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大气层中多余的二氧化碳会肥沃全球的农田,农民们将迎来一个繁荣盛世。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推出:

A.科研工作需靠数据说话、避免臆测

B.并非所有科学研究都对农业有指导意义

C.全球变暖的严重程度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D.以前专家们对气候变化的判断和理解与现在不同

答案

1.【答案】A。解析:文段首先指出“长期的不透明,耗损着慈善组织的信誉,更伤害了公众的公益热情”,接着又通过几个事件显示出“公众权利意识的提升与慈善组织公开透明的缺席”的矛盾和“社会慈善需求的扩大与公众不信任感的增加”的矛盾来说明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降低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本段文字的中心议题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故选A。

2.【答案】C。解析:文段中已经对“温室效应”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视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由这个定义,我们可知“温室效应”的概念有三个关键信息:透视阳光的密闭空间、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保温效应。四个选项中完全包括这三个关键信息的只有C项,故答案为C。

3.【答案】C。解析:三十多年前人们就知道二氧化碳的增加会使得全球变暖,但当时大家都波澜不惊,甚至乐观地认为多余的二氧化碳会促进农业的发展。可见,当时的大家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全球变暖会对人类产生多么严重的影响。C项与此表述一致,其他三项均无法从文中找到依据。故答案选C。

相关推荐:

2017年8月2日国外时事新闻

2017年半月谈精选阅读(第14期)

2018湖南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出国留学网为你整理了海南2018公务员考试笔试违纪违规拟处理公告,更多资讯请

申论范文:我爱学习网为您带来“公务员申论范文:重罚球员斗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