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文言文 > 文言文

游雁荡记_原文_翻译-方苞

发布时间:2011-02-07 栏目:专题 投稿:小巧的唇膏

原文

癸亥2仲秋3,望4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5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6曰:“盍7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8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9,故曲尽其形容10。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11之浮山、金陵之摄山12、临安13之飞来峰14,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15蹷然16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17以自标揭18,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19,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20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21守身22涉世23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24,俱可得而见矣。

解释/注释/译文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文章题目为《游雁荡记》,第一段却说:“兹山不可记也”。接着,作者将雁荡山与柳宗元笔下的永柳诸山相比较加以说明:永柳诸山本处在人迹不至的荒凉偏远之地,柳宗元先贬永州,后迁柳州,探幽寻胜,寄情山水,形诸笔墨,曲意形容,以寄托自己的的孤愤。永柳诸山也因柳宗元的游记而闻名于世。而雁荡山“幽奇险峭,殊形诡状”,“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容易与“号为名山者之所同”,写不出雁荡山的特色,故“不可记”。
第二段中,作者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作者认为:枞阳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均处于人烟阜胜之地,游览者众多,“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将本来秀美的崖洞、自然的杰作人为地雕琢污损了,而雁荡山由于特殊的地形特点,“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完好地保持了它的自然风貌这与一个品德完美之人始终坚守住自身的操行品德何其相似。另外,雁荡山不同于那些平缓明姻的山川,给入以游览时的欢愉之感。由于它特殊的地形地貌,游者只能深入谷底作“仰而观”,或者踞其盆地边缘作“俯而视”,入目者皆为千仞高峰,峭壁立,顿时会产生一种庄严肃穆的感情,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慑,“万感绝,百虑冥”,在游览的同时自身的心灵也得到洗涤与净化。
北宋的王安石通过游览褒禅山悟出做学问的道理,而方苞则于游览雁荡山领略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二者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对雁荡山观察细致入微,对它的评价也最恰当不过。因此,雁荡山之游,意义既十分深远,而它也不是绝对不可以记的了。
《辕马说》是清代文学家方苞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以辕马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考察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担当“辕马”的任者,应该“德与力”兼备,需择德才兼备者充任,而不要让“驽蹇者”、“狡愤者”滥充其间,败坏政事。这篇散文质朴简明,切实而有深意,表现了方苞散文雅洁淳厚的特点。
《望溪先生年谱》附录《文目编年》系本文于“年四十至五十”之间。此说不甚确切。先生于四十六岁前无“行塞上”的机会。《南山集》案判决出狱后,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入直南书房。从此时起,每年夏天都要陪同康熙皇帝到热河“避暑山庄”一次。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谱》还有“扈跸热河”的记载。文中“余行塞上”之语,盖指此。这篇文章当写于这阶段。从内容上看,应该是作者为讽喻朝廷谨慎用人而作。

相关推荐:

王孙赋_原文_翻译-王延寿

避性畏热_原文_翻译-冯梦龙

胡母班传_原文_翻译-干宝

《南史·王珍国传》原文及翻译

邵伯温《苏轼见王安石》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