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赋_原文_翻译-班彪
原文
余遭世之颠覆兮1,罹填塞之阨灾2。旧室灭以丘墟兮3,曾不得乎少留4。遂奋袂以北征兮5,超绝迹而远游6。朝发轫于长都兮7,夕宿瓠谷之玄宫8。历云门而反顾9,望通天之崇崇10。乘陵岗以登降11,息郇邠之邑乡12。慕公刘之遗德13,及行苇之不伤14。彼何生之优渥15,我独罹此百殃16?故时会之变化兮17,非天命之靡常18。登赤须之长阪19,入义渠之旧城20。忿戎王之淫狡21,秽宣后之失贞22。嘉秦昭之讨贼,赫斯怒以北征23。纷吾去此旧都兮24,騑迟迟以历兹25。遂舒节以远逝兮26,指安定以为期27。涉长路之绵绵兮28,远纡回以樛流29。过泥阳而太息兮30,悲祖庙之不修31。释余马于彭阳兮32,且弭节而自思33。日晻晻其将暮兮34,覩牛羊之下来35。寤旷怨之伤情兮36,哀诗人之叹时37。越安定以容与兮38,遵长城之漫漫39。剧蒙公之疲民兮40,为强秦乎筑怨41。舍高亥之切忧兮42,事蛮狄之辽患43。不耀德以绥远44,顾厚固而缮藩45。首身分而不寤兮,犹数功而辞諐46。何夫子之妄说兮47,孰云地脉而生残48。登鄣隧而遥望兮49,聊须臾以婆娑50。闵獯鬻之猾夏兮51,吊尉卭于朝那52。从圣文之克让兮53,不劳师而币加54。惠父兄于南越兮55,黜帝号于尉他56。降几杖于藩国兮57,折吴濞之逆邪58。惟太宗之荡荡兮59,岂曩秦之所图60。隮高平而周览61,望山谷之嵯峨62。野萧条以莽荡63,迥千里而无家64。风猋发以漂遥兮65,谷水灌以扬波66。飞云雾之杳杳67,涉积雪之皑皑68。雁邕邕以群翔兮69,鹍鸡鸣以哜哜70。游子悲其故乡71,心怆悢以伤怀72。抚长剑而慨息兮73,泣涟落而沾衣74。揽余涕以于邑兮75,哀生民之多故76。夫何阴曀之不阳兮77,嗟久失其平度78。谅时运之所为兮79,永伊郁其谁愬80?乱曰:夫子固穷81,游艺文兮82,乐以忘忧,惟圣贤兮83?达人从事84,有仪则兮85,行止屈申86,与时息兮87?君子履信88,无不居兮89,虽之蛮貊90,何忧惧兮?
解释/注释/译文
与《楚辞》部分作品、《遂初赋》等相比,此赋无论交待起行原因,还是描写景色都从实际出发,即使是乱辞部分,也抛却了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而采用更为直接的抒情方式。且写景能从作者的感情基调出发,与抒情结合的较为紧密,更好的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之情怀。还将史实与感情紧密的结合了起来,而不再是单独列为一部分去叙写。
此赋开端写了朝纲颠覆,仕路填塞、家园毁灭的北游缘起。虽在乱离之中,从“奋袂”、“超绝迹”的字面下,仍然透出作者壮勇上进之情。这是此赋的基调。
赋中的初辞长安,回顾通天台恋恋不已;长途远行,驰驱中预计期程;寒风雪野中抚剑叹息,念及畿辅故里而於邑流涕:都发自真情而有动人之力。由公刘惠及草木感怀身罹百殃;从秦昭王统兵北征引发离心烦乱,车马行迟:这吊古伤今的情思,紧密联系于自身遭际,自然感人,又在历史对比中显出作者忧思的深广,胸怀的博大。由日夕归牧思及人民行役之苦,诗人叹时之心;因长城漫漫感发对蒙恬的责问,对汉文帝的景慕,使人感到作者不戚于个人忧患,立足于广大人民的受难,要求执政者以宽仁绥远立邦,这表现了作家自觉的历史社会责任感。作者的这些思想感情,都是极可珍贵的。
赋文中认蒙恬绝地脉之说为虚妄,不承认堪舆迷信。作者坚信天命有常,卒章中抒发了君子固穷而守节的儒家思想,表现了对儒家教义的笃诚。这是作家信仰的支柱,是赋文所以具有健康向上基调的精神源泉。
全赋以写明北游缘起开端,按旅程顺序写所见所感,卒章总言自己对避难远行的根本态度。结构上条理清晰,连络有序。叙事、叹时显出了作家情思的自然流露,浑融一体,文气流畅。语言生动简练,经过锤炼之功又归于平易畅达,艺术上的用心与其创作意图达到了和谐统一。
《悲士不遇赋》是汉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作品。此赋一百八十余字,篇幅很短,但表达的思想很明确,一是叹“士生之不辰”,二是不甘于“没世无闻”。前者与他人的同类作品一样,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普遍情绪;后者则是司马迁特有的衷曲,与《报任安书》一脉相通。它表现了作者为实现志向而坚韧不拔的精神境界,而且对穷达易惑、美恶难分的社会黑暗现实,表示了强烈的控诉和批判。全文感情悲愤激越,语言简劲铿锵,个性鲜明,震撼人心,是赋体中极为成功的作品。
《悲士不遇赋》当为司马迁任中书令发愤继续撰修《史记》时所作。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腐刑,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含悲忍垢,他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极大的愤慨和不平。此赋就行文及感情可推定约为其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经验所作的概括和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