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文言文 > 文言文

甘桔千树_原文_翻译-无名氏

发布时间:2011-02-14 栏目:专题 投稿:爱笑的项链

原文

李衡于武陵龙阳泛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树。临死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吴末,甘橘成,岁①得绢数千匹。恒称太史公所谓“江陵千树橘,与千户侯等②”者也。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殖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解释/注释/译文

注释
1。敕:告诉。
2。责:索取,求取。
3。岁:每年。
4。恒:长久。
5。称:符合。
6。等:相同,相等。
7。嗤:嘲笑,讥讽。
8。然:然而。
9。假:借。
10。己己:停止,休止。用以加重语气。前一个“已”是“停止”,后一个“已”是语气词。
译文
李衡在武陵龙阳的沙洲上造了座宅院,种了一千株柑橘树。临死时告诫儿子说:“我在沙洲里面有一千个树木奴隶,它们不要求你给提供衣服和食物,每年每个木奴创造一匹绢的价值,也就足够你用的了。”吴国末年,柑橘长成,每年可以得到数千匹绢的价值。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太史公司马迁的名言“江陵一带谁种植一千棵柑橘树,财富可以与千户侯相等。”樊重想要制作器物,就提前种上梓树和漆树,当时的人都嘲笑他。然而过几年之后,所种树木都派上用场。以前嘲笑他的人都向他借木材和漆。这说明种植是千万不可放弃的。谚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就是说这个道理。
注释
屐(jī):木屐,一种木底有齿的鞋子。履:鞋。
纲常:三纲五常。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人伦:指封建社会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哂(shěn):讥笑。
“天不生仲尼”二句:宋强行父《唐子西文录》载:“蜀道馆舍壁间题一联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不知何人诗也。”朱熹也在《朱子语类》中引用过。
羲皇:传说中的古帝伏羲氏。纸烛:蘸油点火照明的纸捻。
李生:作者自称。
白话译文
有一位道学先生,穿着高大的鞋子,衣袖很长,腰带很宽,头戴三纲五常的帽子,身穿人伦的衣裳,从儒家的故纸堆和陈词滥调中窃取一点破烂,自称是孔丘的真正信徒。正好碰到刘谐。刘谐是个聪明的读书人,见到了这位道学先生便讥笑他说:“你这是不了解我的仲尼哥哥呀。”这位先生脸色大变,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老天爷如果不生个孔子,世界便永远处于黑暗之中。你是什么人,竟敢“仲尼”、仲尼”地叫,还称他为哥哥?”刘谐说:“怪不得远古的圣人整天都点着灯笼走路啊!”这位道学先生被驳斥得再也说不出话来了。然而他哪里懂得这句话说得多么精辟透彻啊!
李生听了以后,认为这句话说得好,便说:“这句话,简明而得当,概括性很强而又耐人寻味,可以驱散道学先生们散布的尊孔迷雾,使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刘谐能说出这样的话,可以想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了。虽然这句话出于一时的玩笑,但是它的精辟透彻就是再过千百年也不能改变。”

相关推荐:

习惯说_原文_翻译-无名氏

雁冢_原文_翻译-无名氏

诗谳_原文_翻译-蒲松龄

杨维桢执教_原文_翻译-无名氏

吴下阿蒙_原文_翻译-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