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文言文 > 文言文

画网巾先生传_原文_翻译-戴名世

发布时间:2011-02-19 栏目:专题 投稿:悦耳的世界

原文

顺治二年1,既写江东南,而明唐王即皇帝位于福州2。其泉国公郑芝龙3,阴受大清督师满盈洪承畴旨4,弃关撤守备5,七闽皆没6,而新令雄发更衣冠7,不从者死。于是民以违令者不可胜数,而画网巾先生事尤奇。先生者,其姓名爵里比不可得而知也8,携仆二人,皆仍明时衣冠,匿迹于邵武、光泽山寺中9。事颇闻于外而光泽守将吴镇使人掩捕之10,逮送邵武守将池凤阳。凤阳皆去其网巾11,留于军中,戒部卒谨守之。先生既失网巾,盥栉毕12,谓二仆曰:“衣冠者,历代各有定制,至网巾则我太祖高皇帝创为之也13。今吾遭国破即死,讵可忘祖制乎14!汝曹取笔墨来15,为我画网巾额上。”于是二仆为先生画网巾,画已,乃加冠,二仆亦互相画也,日以为常。军中皆哗笑之,而先生无姓名,人皆呼画网巾云。当是进,江西、福建有国营之役16。四营者,曰张自盛,曰洪国玉,曰曹大镐,曰李安民。先是自盛隶明建武侯王得仁为裨将17,得仁既败死,自盛亡入山18,与洪国玉等收等收召散卒及群盗,号曰恢复19,众且逾万人20,而明之遗臣如督师兵部右侍郎重熙21、詹事府正詹事傅鼎铨等22,皆依之23。岁庚寅24,四营后溃于邵武之禾坪,池凤阳诡称先生为阵俘25,献之提督扬名高26。名高视其所画网巾斑斑然额上27,笑而置之。名高军至泰宁28,从槛车中出先生谓之曰29:“若及今降我,犹可以免死。”先生曰:“吾旧识王之纲30,当就彼决之。”王之纲者,福建总兵,破四营有功者也。名高喜,使往之纲所。之纲曰:“吾固不识若也31。”先生曰:“吾亦不识若也,今特就若死耳。”之纲穷诘其姓名32,先生曰:“吾忠未能报国33,留姓名则辱国;智未能保家,留姓名则辱家;危不即致身,留姓名则辱身。军中呼我为画网巾,即以此为吾姓名可矣。”之纲曰:“天下事已大定,吾本明朝总兵,徒以识时变34,知末命至今日不失宝贵。若一匹夫35,倔强死,何益?且夫改制易服36,自前世已然。”因指其发而诟之曰37:“此种种者而不肯去,何也?”先生曰:“吾于网巾且不忍去,况发耶!”之纲怒,命卒先斩其二仆,群卒前捽之38,二仆嗔目叱曰39:“吾两人岂惜死者!顾死亦有礼40,当一辞吾主人而死耳。”于是向先生拜,且辞曰:“妈等得事扫除泉下矣41!”乃欣然受刃。之纲复先生曰:“若岂有所负耶?义死虽亦佳,何执之坚也。”先生曰:“吾何负42?负吾君耳43。一筹莫效而束手就擒44,与婢妾何异,又以此易节烈名45,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曰46:”故耻不自述也。“出袖中诗一卷,掷于地,复出白金一封,授行刑者曰:“此樵川先生所赠也,今与汝。”遂被戮于泰宁之杉津。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郊外杉窝山47,题曰:“画网巾先生之墓”,而岁时上冢致祭者不辍48。当四营之既溃也,杨名高、王之纲复追破之,死逃略尽,而败将有愿降者,率兵受招抚于邵武49。行至朱口,一卒独不肯前,伸项谓其伍曰50:“杀我!杀我!”其伍怪之,且问故,曰:“吾熟思之累日夜矣,终不能俯仰事降将,宁死汝手51。”其伍难之。乃奋袂裂眦52,抽刃相拟曰53:“不杀我者,今当杀汝!”其伍乃挥涕斩之,埋其骨而去。揭重熙、傅鼎铨先后被获,不屈死。张自盛、曹大镐等后就缚于泸溪山中54。赞曰55:自古守节之士不肯以姓字落人间者,始于明永乐之世。当是时,一夫守义而祸及九族56,故多匿迹而死,以全其宗党57。迨崇祯甲申而后58,其令未有如是之酷也,而以余所闻,或死或惜也夫!如画网巾先生事甚奇。闻当时军中有马耀图者,见而识之曰:“是为冯生舜也。”至其他生平则又不能言焉。余疑其出于附会,故不著于篇。

解释/注释/译文

此文刻画画网巾先生,首先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富有象征意义的细节:画网巾,以此来象征该先生忠于明朝、反抗民族压迫的高贵品节。他生不能戴网巾,画以代取之,死不去画网巾,以生命保护之;人既以画网巾为名,文亦以画网巾为题。矛头直指满清统治者。取材简朴而形象,寓言则深刻而沉痛。其次,作者十分注重刻画画网巾先生的个性特点,不是仅仅以慷慨陈词的语言来表现其坚贞不屈誓不投降,而是重在以坚毅执着从容不迫的行动来表现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主要是行动描写,其次才是语言描写,重点明确,主次分明,感染力更强,使人闭目可想画网巾先生的形象。再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清兵大举南下,奋起抗击者有之,望风披靡者亦有之;坚贞不屈者有之,屈膝投降亦有之。戴名世在文中,巧妙地记叙了画网巾先生与王之纲的一段对话,把两种形象的代表放在了历史的审判台上,昭然揭示了:一个贱为布衣,坚贞不屈,一个贵为总兵,屈膝投降;一个以国家社稷为重,视操守品节为生命,一个以富贵荣禄为重,奉行尸走肉为生命。由此鲜明凸现出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志行品格,高下悬殊,黑白分明,从而反衬了画网巾先生的崇高形象。应该说,这里的对比手法运用得是十分成功的。
值得注意的是,戴名世在突出塑造画网巾先生这一奇士形象的同时,还勾勒了一群抗清、誓不降清的坚贞形象。小者如二仆一卒,从容就义,视死如归,虽粗粗几笔,却形象生动,跃然纸上;大者如明之遗臣揭重熙、傅鼎铨,如四营之役的张自盛、曹大镐等,坚持抗清,坚贞不屈而或被缚或就死,青史留名;众者如文中所述,“士民以违令死者,不可胜数”,“或死或遁,不以姓名里居示人者颇多”,仁人志士,络绎缤纷。可见,这里一个英雄的群体,志士的群像。画网巾先生不过是他们当中的一位杰出的代表、崇高的典型而已。因此,可以一喻比拟此文:众星拱月。坚贞不屈的群“星”烘托着大义凛然的“明月”。群星璀璨,明月增辉。
戴名世是以司马迁为宗师而从事人物传记写作的。“为文得司马子长之神”,在史传写作中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细节描写,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人物的精神风采。在《画网巾先生传》一文中,作者饱蘸着深厚感情的笔触,用白描的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细致的刻画,“画网巾”先生被捕后,在额上画网巾,痛斥叛徒,从容就义,展现了一个反清英雄的崇高形象。文中写“画网巾”先生二仆欣然受刃,是对“画网巾”先生形象的正衬,写民族败类明降将王之纲,是对“画网巾”先生形象的反衬。正、反映衬使“画网巾”先生的形象得到升华,显得更加高大。
《钱神问对》是清代文学家戴名世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首段刻画钱神的形象;第二段痛斥钱神所造成的罪孽;第三段历数钱神罪恶;最后一段写钱神听到作者一番指斥以后,竟沾沾自喜。这篇散文形象生动,寓庄于谐,文笔犀利辛辣,恣肆淋漓,足以反映戴名世的杂文风格。
写“钱神”的文章,早在魏晋时期,即有成公绥和鲁褒的《钱神论》,但此文又不同于《钱神论》。这篇散文写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此时戴名世正处于困顿之中。这篇散文是为讥刺金钱崇拜的恶浊世俗,揭露过去时代的金钱罪恶而作。

相关推荐:

训蒙大意示教读注_原文_翻译-王守仁

泥古者愚_原文_翻译-无名氏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_原文_翻译-李贽

晋平公游于河_原文_翻译-刘向

王锷传_原文_翻译-欧阳修

我爱学习网微信
我爱学习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