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满族的狩猎习俗

发布时间:2016-10-21 栏目:专题 投稿:糊涂的果汁

满洲素以城郭射猎之国著称,满族先世都有精于骑射之传统,他们生息繁衍的白山黑水地带,山高林密,泽深水阔,草丛萋萋,野兽成群:山中百兽俱有,虎豹为常兽,不甚可畏,往住与人相望而行,人苟不伤之,亦不伤人。熊最猛,苟遇之,无不伤人者,且善与猎人斗。盖虎豹背枪而走,熊则迎枪而扑,失一枪不中,猎人无不肢裂。其次猛兽为野猪,亦多伤人。狼最险,其害人能出人不意(1)。此外,山中还有野牛、狐狸、猞猁狲、獾子等,石砬子上的毒蛇也经常在森林和草丛中出没,伤害人畜。满族先人为了安全、生存,为了利用野兽的皮肉为衣食,进行了大规模的射猎活动。

早在南北朝时期,满族先世勿吉人就人皆善射,以射猎为业,角弓三尺,箭长尺二寸,常七、八月,造毒药,赙箭镞,射禽兽,中者便死(2)。

金代女真人,更以精于骑射著称:每见野兽之踪,蹑而求之,能够潜伏之所。又以桦皮为角,吹呦呦之声,呼麋鹿而射之。……哨时,吹穆喇库,能哨游牡已惫之声,则牡者牲性来(3)。上京之地(现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冬极寒,非皮不可御寒,所以无贫富皆服之。富者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貂或羔皮为裘;贫者秋冬亦衣马猪羊猎犬鱼蛇之皮,或獐鹿皮为衫,夸蔑皆以皮(4)。女真人通过狩猎活动,不仅得到了充足的肉食,同时也得到了御寒用的毛皮。因此,狩猎活动是当时女真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四季狩猎,已成习俗。自过滨、辰州,东京迤北,绝少麦面,每晨及夕,各以射到禽兽莺食(5)。此时的女真社会全国酷喜田猎,昔会宁四时皆猎。海陵迁燕,以都城外皆民田,三时无地可猎,悠冬月,一出必逾月,后妃、亲王、近臣皆附焉。每猎,则以随驾军密布四周,名曰\'围场\'。待狐、兔、猪、獐、麋、鹿散走于围中,国主必先射之,或以鹰隼击之,次及亲王近臣。出围者许诸余人捕之。或随处而进,或以亲王、近臣共食。遇夜,或宿于州县,或宿于郊野无定。海陵以其子光瑛十二年获獐,取而告太庙。熙宗尤甚,有三事令臣下不谏:曰作乐、曰钦僧、曰围场,其重田猎如此(6)。从这段记载中不仅可以看出当时女真的田猎风貌,而且也看出狩猎已经发展成为全民族的活动,并且开始出现典制。

到努尔哈赤时期改变了长期形成的凡遇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7)的方式,把围猎作为战争训练和预演,企图把狩猎与战争融为一体。努尔哈赤虽然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令满族人取代先年以族寨而行的旧习俗,把狩猎纳人国家统治的轨道。但在事实上,满族民间的狩猎方式仍然是多种多样的:有朝出暮归者,有两三日而归者,谓之打小围。秋间打野鸡围。仲冬打大围,按八旗排阵而行,成围时,无令不得擅射。二十余日乃归,所得者虎、豹、猪、熊、獐、狐、鹿、兔、野鸡、雕羽等物…。

满族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积累了一套对不同的猎物采取不同的方法捕获的经验。

满族猎捕和驯养鹰有较长的历史,鹰也称雕,满族人习惯称老鹰或老雕。鹰中之王要属海东青,又称白尾海雕。早在唐代海东青就是满族先世向中原王朝入贡的贡品之一。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接大海,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小而俊健,能擒天鹅,爪白者尤以为异咽。海东青虽然身体较小,但生性十分凶猛,可以捕捉天鹅和小兽,甚至有的能捕狍子和鹿。在辽代,女真人把海东青作为向辽国进贡的礼品。辽国也经常派员到女真居住的地区索要海东青,并因此激起女真人的强烈反抗。大辽盛时,银牌天使(这里指索要海东青的大辽国的官员)至女真,每夕必欲荐枕者……后求海东青,使者络绎,持大国使命,惟择美好妇女,不问其有夫及阀阅高者,女真浸忿遂叛(10)。

金代女真贵族也视海东青为珍贵之物,凡是流放到东北边远地区的犯人,谁能捕获海东青不仅可以赎罪,并能获得重金。清朝统一中国之后,严禁民间私自捕海东青。清廷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设鹰把式18人,每年10月后即打鹰,总以海东青为主。……凡鹰出山谷林樾间,率有常处。善打鹰者,以物为记,岁岁往,无不遇。视其出入之所,系长绳,张大网,昼夜伏草莽中伺之,人不得行,行则惊去n凹。对于海东青的品质,捕海东青的季节,以及得到海东之后怎样分配,也有明确的记载:海东青者,鹰晶之最贵者也。纯白为上,白而杂他毛者次之,灰色者又次之。既得,尽11月即止,否则更打,若到12月20不得,不复更打矣。得海东青后,杂他鹰遣官送内务府,或朝廷遣大人自取之。送鹰后得海东青,满汉人不敢蓄,必进梅勒章京。若色纯白,梅勒章京亦不能蓄,必送内务府(12)。由此可见,当时不仅严禁民间私自捕海东青,捕获后的海东青也不准民间和地方官私自饲养,特别是纯白色的海东青,梅勒章京也不能留下饲养,必须送交内务府,由朝廷统一安排使用,可见当时海东青之珍贵。康熙皇帝曾于1892年秋季校阅驯海东青表演之后作诗赞咏海东青,并借此谕示满族八旗子弟要保持尚武精神:

海东

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 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瑶光星。 轩昂时作左右顾,整拂六翮披霜翎。 期门射生谙调习,雄飞忽掣黄悠铃。 劲如千钧激磐石,迅如九野鞭雷霆。 原头草枯眼愈疾,砉然一举凌高冥。 万夫立马齐注目,下逐飞雀无留形。 爪牙之用安可废,有若猛士清郊垌。 晾鹰筑台存胜迹,佳名岂独标禽经。

满族驯化海东青有丰富的经验。先在海东青的脚上拴脚绊子,放在室内驯养,昼夜有人驯化,不让鹰睡眠,使其熬掉野性,俗称熬鹰。如果捕到十分凶猛的大鹰(俗称老雕)还要给它带上用皮革制成的僧帽子,把鹰的眼睛蒙上再进行驯化,以防在驯化过程中鹰爪抓瞎人的眼睛。经过一个阶段的室内驯化之后,再移到室外进行驯化,在室外驯化一个月左右,即可放鹰,准备出猎。

经过驯化的鹰有猎鹰\'\'和鱼鹰\'\'之分。\'\'猎鹰是专门狩猎用的;鱼鹰是专门捕鱼用的。出猎时,由臂带皮筒、身穿皮衣的鹰把式架着几只鹰进山,前面有人专门击响惊猎,一旦猎物出现,鹰把式即松开脚绊,发出驯令,放鹰出猎,鹰(海东青)迅猛飞起,直扑猎物,接近猎物时,用锋利的鹰爪专挖猎物的眼睛,把猎物的双眼都挖出之后猎物失去方向,再雄猛的猎物也没有办法跑掉。此时鹰升高空监视猎物,并发出尖叫声,呼唤猎人去收取猎物。每次捕到猎物之后,主人都要当场割给鹰一块肉或当场开膛取出猎物之心饲鹰。如果继续出猎,只能少喂,如果喂得太多,鹰就不愿意再去追捕猎物了,这是鹰饱不拿兔之道理。

捕鱼时要用鱼鹰。鹰把式把经过驯化的鹰放在船上,驾船到鱼比较多的艄口处,停船放鹰,鹰可以扎到水底捕鱼,再送回船上,往返不停,不需很长时间就能满载而归。现在牡丹江与乌斯浑河交汇处的白虎哨就是当时满族人放鱼鹰捕鱼之处。至今周围村屯的老渔民中还有人曾用鱼鹰捕过鱼。

貂是满族狩猎的对象之一,貂皮是东北三宝之一。远在三千多年前,满族先人就捕貂作裘皮衣。汉代以后,貂皮价格倍增,貂也成为满族先人向中原地区进贡的贡品之一。渤海国曾以貂皮向唐朝纳贡,并作为礼品赠给日本使臣。清朝吉林将军一次贡貂皮达两千多张。

貂是一种昼伏夜出的小动物,身小体轻,见人走近惶然逃窜,穿行林间,胜过猴猿,猎貂十分不容易。满族人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摸索出一套捕貂的方法:貂鼠喜食松子,大抵穴松林中,或土窟,或树孔。捕者以网布穴口,而烟熏之,貂出避,辄入网中;又有纵犬守穴口,伺其出而啮之者,然不贵,恐其损毫毛也。紫黑色毛平而理密者为上,紫黑而理密者次之。紫黑而疏,与毛平而黄者又次之,自斯下矣(13)。清初,紫貂价格并不很高,貂皮定为朝服后渐涨。

满族人冬季猎熊,颇为奇特。因为冬天黑熊有蹲仓的习性.冬天黑熊到树洞或岩洞里去蹲仓。一般的情况下一冬天也不出来,在洞里靠舔熊掌充饥,维持生存。住在树洞里叫蹲天仓,住在岩石洞里叫蹲地仓。黑熊冬天蹲仓的时候熊胆的质量是比较好的。有经验的猎人从树洞上有没有霜,就能判断出树洞里有没有黑熊蹲仓。猎人们找准黑熊蹲仓的位置之后,把树洞包围起来,派一个有经验的猎手贴近树干,用大斧子使劲打击树干,震醒正在酣睡的黑熊,驱使它从树洞里爬出来。因为冬天洞外白雪皑皑,洞内漆黑一片,黑熊听到树下击树之声之后,爬到树洞口在白雪的光照下,看不清外面的情况,急于向下跳,再加上黑熊只会上树,不会下树,跳下来之后,落到雪地里,还来不及辨别方向的时候,就被猎手们用大斧子砍死了。当然也有因黑熊垂死挣扎伤害猎手的事例。满族捕熊的习俗沿袭至今。笔者于1978年冬天在黑龙江省宁安县镜泊乡五风楼村亲眼看见过猎手们用打天仓的方法猎取的一只200多斤的大黑熊

总之,满族在入关前保持着精于骑射的习惯。杨宾在宁古塔杂诗中记述当时满族狩猎风情时写到:天寒曳靰鞡,地冻著麻衣,积雪爬犁出,灯残猎马归。

注释:

①《鸡林旧闻录》 ②《北史》卷四十九。 ③④⑥《大金国志》卷三十九。 ⑤《金史纪事本末)卷一。 ⑦《满洲实录》卷三。 ⑧《宁古塔纪略)。 ⑨《契丹国志)。 ⑩<松漠纪闻)卷上。 ①⑩⑩@<柳边纪略)卷之三。

相关推荐:

佛道茶艺:佛教敬茶的礼仪

乾隆铜鎏金达摩像

大理的彝族服饰 彝族的服饰是怎样的

朝战风云录:志愿军1人如何打退美军1个排

文永之役:大元征服日本第一战,战斗胜利了,败在了台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