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轼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二】

苏轼 - []

柏台气夜凄凄,动琅珰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二】翻译文

暂无译文

网友完善【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二】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二】拼音版/注音版

yù zhōng jì zǐ yóu èr shǒu qí èr。

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二。

sū shì。

苏轼。

bǎi tái shuāng qì yè qī qī,

柏台霜气夜凄凄,

fēng dòng láng dāng yuè xiàng dī。

风动琅珰月向低。

mèng rào yún shān xīn shì lù,

梦绕云山心似鹿,

hún fēi tāng huǒ mìng rú jī。

魂飞汤火命如鸡。

yǎn zhōng xī jiǎo zhēn wú zi,

眼中犀角真吾子,

shēn hòu niú yī kuì lǎo qī。

身后牛衣愧老妻。

bǎi suì shén yóu dìng hé chǔ,

百岁神游定何处,

tóng xiāng zhī zàng zhè jiāng xī。

桐乡知葬浙江西。

【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二】注释

柏台,即乌台。

琅珰:锁,即铁制的锁链。

牛衣:给牛御寒的草蓑。

网友完善【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二】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二】评析

这是宋代苏轼在狱中写给弟弟苏辙嘱托后事的两首诗之一,强烈地表达诗人对家的深深眷恋之情。

苏辙(子由)比苏轼小四岁。兄弟二人,自幼活在一起,苏轼曾有诗说:“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一子由。”兄弟情谊,到老不衰。当苏辙听到苏轼被捕的凶讯时,无异是晴霹雳,二人本就是手足至亲。从政以后,二人更是彼此政见一致,时任应府(北宋的南京,今河南商丘)任判官的苏辙很清楚这次事件的严重性,立即上书神宗,自诉得到苏轼下狱的消息后,“举家惊号,忧在不恻”,“臣早失怙恃,唯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得免下狱为幸……”后来苏轼结案,苏辙被贬往筠州(今江西高安)为监。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四,苏轼从徐州知州调任湖州知州。由于对当时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持反对态度,又在诗文中对新法及因新法而显赫的“新进”加以讥刺,于是政敌便上书弹劾说苏轼:“作为诗文讪谤朝政及中外臣僚,无所畏惮”。

是年八,苏轼在湖州被捕,押至汴京,在御史台狱中四,审讯他的谏官竭力罗织罪名,多方株连,必欲置他于地。由于当时一些元老重臣吴充、范镇等上书营救,以及神宗祖母太皇太后曹氏出干预,神宗才下令从轻发落,于十二责授苏轼为检校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在州中安置,不得签署公文。因其有诗文往来而受株连的大小官员有张方平、王诜、司马光和胞弟苏辙等二十馀人。这就是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

宋朝开国以来,因文字批评朝政而被系狱的,苏轼是第一人。这两首诗是在狱中所写。苏轼被逮入狱后,首先想到的也是其弟弟,诗中向弟弟进行解释和关照。

在被押往狱中的途中,苏轼和子苏迈一起动身;苏轼与苏迈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果听到不的消息就把二者换成鱼。苏迈严格遵守约定一个多,恰逢粮尽,于是去找人想办法,嘱托一个亲戚代送饭时忘记与父亲苏轼的约定相告,亲戚偶然弄到鲊鱼(腌制的鱼)就送了过去,苏轼见状大惊,以为罪将不赦,想要向宋神宗求情却无路可通,于是写了两首诗给苏辙。苏轼也大体料到狱吏不敢私传信件,神宗看到此诗也为之动容,苏轼的笔下,亲情的力量感动地。弟弟苏辙在兄入狱期间,连连上表皇帝,欲解除在身之官以赎兄罪,就连已退休在家休养的大臣张方平也为之痛心不已,写下一封亲笔信,派儿子张恕连夜进京营救,这才从宽处理了。

网友完善【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二】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二】赏析

这首诗是写给妻儿的,表达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以及对自己的伤怀,除此之外还有对身后事的嘱托,“柏台气夜凄凄,动琅珰向低”,这二句描绘出光下御史台监狱阴森的侧影。汉代御史台多种柏树,所以又称柏台(见《汉书·朱博传》)。琅珰,指屋檐下系的铃铎。诗人在不眠的寒夜,想到自己在刽子手屠刀的阴影之下,心中充了惊骇之情。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鸡。”一联可圈可点,是苏轼善用比喻的体现,表达出作者心鹿撞,命运似鸡的心情,也是其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最后二句:“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作者在这里自注说:“狱中闻杭湖间民为余作解厄道场者累,故有此句”。当年苏轼由京官外放,首先就到杭州任三年通判(地方副官),在任期间,大有功德于杭州人,因此杭州人民思之不已,为他作道场累,给了很大的精神安慰。

网友完善【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二】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二】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二】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苏轼 -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西元一〇五七年)进士。嘉祐六年(西元一〇六一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一〇六五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西元一〇六九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西元一〇七〇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二|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轼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