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令拼音版/注音版
qiú xián lìng。
求贤令。
cáo cāo。
曹操。
zì gǔ shòu mìng jí zhōng xīng zhī jūn,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
hé cháng bù dé xián rén jūn zǐ yǔ zhī gòng zhì tiān xià zhě hū jí qí dé xián yě,
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
céng bù chū lǘ xiàng,
曾不出闾巷,
qǐ xìng xiāng yù zāi shàng zhī rén qiú qǔ zhī ěr。
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jīn tiān xià shàng wèi dìng,
今天下尚未定,
cǐ tè qiú xián zhī jí shí yě。
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mèng gōng chuò wèi zhào wèi lǎo zé yōu,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
bù kě yǐ wéi téng xuē dài fū。
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ruò bì lián shì ér hòu kě yòng,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
zé qí huán qí hé yǐ bà shì jīn tiān xià de wú yǒu pī hè huái yù ér diào yú wèi bīn zhě hū yòu dé wú yǒu dào sǎo shòu jīn ér wèi yù wú zhī zhě hū èr sān zi qí zuǒ wǒ míng yáng zè lòu,
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
wéi cái shì jǔ,
唯才是举,
wú dé ér yòng zhī。
吾得而用之。
求贤令注释
令:是一种文体名称,是皇帝或大官向文武官员或民众发布的一种告谕文字。
受命:古代把开国即帝位说成是受天命。这里指开国。中兴:由衰败而重新复兴。
曷(hé)尝:何曾,哪有。
曾:乃、往往。
闾(lǘ)巷:里巷。
孟公绰(chuò):鲁国人,性寡欲,廉洁有德。
赵、魏:晋国赵氏与魏氏两家,世为晋卿,封邑比小国还大得多,后与韩三家分晋。
老:家老、家臣,私家奴仆的头头。
优:有馀。滕、薛:两个小诸侯国,均在今山东境内。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句:见《论语·宪问》,是孔子的话。孟公绰寡欲廉洁而缺乏才能,作为大贵族家臣头头是好的,作为小国的官员是不行的。
齐桓:齐桓公,姓姜,名小白,任用管仲,使齐国强大,成为五霸之首。但管仲并不廉洁,早年和鲍叔做买卖,他多取利金;后为齐相,生活奢侈。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句:齐桓公如果一定要用廉士,则不能用管仲,也就不能称霸于世了。
被褐(hè):穿著粗麻的黑色短衣。被褐怀玉比喻怀才不遇流于困顿,语见《老子》。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句:姜尚(字子牙),殷商末年钓于渭水岸边,被周文王访到,尊为国师,治理国家,使国家兴盛起来,最后佐周武王灭了商朝。
盗嫂受金:指陈平。汉高祖的谋臣陈平曾经和嫂子私通,又曾接受贿赂。魏无知了解他是个人才,就推荐给刘邦。刘邦问他有无此事,魏说,你问的是“行”,我荐的是“才”,当前最需人才,盗嫂受金算什么!后刘邦重用陈平,建功立业。
二三子:诸位,你们,指臣僚下属。
佐:帮助。
明扬仄(zè)陋:发现推举那些埋没在下层贱业中的人才。
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救举荐上来。
-
暂无!
求贤令赏析
这虽然也是一篇政策性极强的文章,但由于曹操求贤心切,字里行间,交织着深沉的感情,文辞恳切,语言淳朴率直。
文章开头从大处着眼,纵谈自古以来,“受命及中兴之君"成功之道莫不都是得力于“贤人君子"的“共治”。但因“上之人"往往不善于识别贤才,以致“贤人君子”有时就在附近,也没有发现。这就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要得贤,首先必须识贤。
文章第二段从泛泛而谈转入有针对性的议论,并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为了阐明提出这个方针的思想依据,他先原文照引了孔夫子的一段话,用孟公绰宜做什么什么和不宜做什么,来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接着又列举了三桩历史事实来证明“唯才是举”方针的正确性:齐桓公善于用人,成了春秋第一霸主,周文王赏识姜尚,完成了灭纣兴周大事业,陈平得魏无知推荐,为刘邦干出一番大事。在这个层次中,笔墨经济而传神。对于历史人物、事件,因为是人所共知的事,所以并不作细微末节的阐述。而只是择其大端,要言不烦的勾勒点染,并有机地融进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简要的文字中,随着感情的起伏,句式也错综变化。对孟公绰优缺点的评论,虽只是孔子的推测,但反映的却是用人政策的重大基本原则:扬长避短。所以引用了原文,显得严肃庄重。齐桓公是曹操所钦佩的,所以用了感叹句。而感叹之中又略含不需回答的反问口气,好像在自省,显得坚定有力,是作者内心激情的迸发。垂钓渭滨的姜尚,未遇魏无知的陈平,则是作者所要索求的人物,所以用了虚拟句,显得婉转、谦虚,富于情味,是作者内心激情的含蓄流露。
文章第三段以“吾得而用之”结语,点出举贤的目的,照应开头,开国中兴的雄心异志跃然纸上。“用世"的目的,对怀才不遇之士更具吸引力。
这篇令文,没有官方那种庸俗的气息。全文写的洒脱清峻,不加雕彩,说事言理,明自如话,于细细评说、反诘疑问中隐含着作者对贤才的一片诚挚渴求之心。文章虽短,但事理完备。这篇令文虽不注重辞采藻饰,读来却饶有风味,因为这篇文章用词形象贴切,比喻生动恰当。如运用姜尚、陈平事,没有更多地铺叙,而是以事出论,巧妙地将历史事实与人才标准统一起来,借史证己,以己说史。这种写法,既增强了令文的说服力,又使应用文字平添了一种文学意味;既容易使臣僚从历史中来体悟现实,又使自己提出的求贤标准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可谓小中有大,实中有虚。
-
暂无!
求贤令辑评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魏武帝集》:帝王之家,文章瑰玮,前有曹魏,后有萧梁,然曹氏称最矣!
陈登原《国史旧闻》引杨钧:湘绮(王阎运)教人作文,必学范书(后汉书)及曹操文。曹文无长篇,篇数尤少,如何可学,余甚疑之。后乃知其短篇,皆具长篇气力,不骈不散,有子长(司马迁)之遗则。盖孟德诗文,皆有过人之处,其气概之雄伟,乃得之天生。犹之阮嗣宗,诗文皆御风而行,不许他人拟议也。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像这样的政令文章,在战国以后,经过两汉几百年间,都不曾有过,两汉帝王也曾多次下过求贤的诏令,其中所说大都是先德而后才,没有讲“唯才是举”的。更没有讲“不忠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便“勿有所遗”的。曹操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方面当时确实急需人才,迫不及待,用人不能求全责备;另一方面,东汉以来社会上所谓“孝廉”、所谓“仁孝”,早已是空;行其名,要用人才,必须打破传统,“唯才是举”。不过曹操的“唯才是举”主要是指那些为我所用之才;如果不为我用,即使是人才也未必举的。
-
暂无!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曹操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