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曹操

短歌行二首(其二)

曹操 - []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下。

一匡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短歌行二首(其二)翻译文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百姓深受恩惠,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王。周子赏赐丰厚,仪式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全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其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网友完善短歌行二首(其二)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短歌行二首(其二)拼音版/注音版

duǎn gē xíng èr shǒu qí èr。

短歌行二首(其二)。

cáo cāo。

曹操。

zhōu xī bó chāng,

周西伯昌,

huái cǐ shèng dé。

怀此圣德。

sān fēn tiān xià,

三分天下,

ér yǒu qí èr。

而有其二。

xiū fèng gòng xiàn,

修奉贡献,

chén jié bù zhuì。

臣节不坠。

chóng hóu chán zhī,

崇侯谗之,

shì yǐ jū xì。

是以拘系。

hòu jiàn shè yuán,

后见赦原,

cì zhī fǔ yuè,

赐之斧钺,

de shǐ zhēng fá。

得使征伐。

wèi zhòng ní suǒ chēng,

为仲尼所称,

dá jí dé xíng,

达及德行,

yóu fèng shì yīn,

犹奉事殷,

lùn xù qí měi。

论叙其美。

qí huán zhī gōng,

齐桓之功,

wèi bà zhī dào。

为霸之道。

jiǔ hé zhū hóu,

九合诸侯,

yī kuāng tiān xià。

一匡天下。

yī kuāng tiān xià,

一匡天下,

bù yǐ bīng chē。

不以兵车。

zhèng ér bù jué,

正而不谲,

qí dé chuán chēng。

其德传称。

kǒng zǐ suǒ tàn,

孔子所叹,

bìng chēng yí wú,

并称夷吾,

mín shòu qí ēn。

民受其恩。

cì yǔ miào zuò,

赐与庙胙,

mìng wú xià bài。

命无下拜。

xiǎo bái bù gǎn ěr,

小白不敢尔,

tiān wēi zài yán zhǐ chǐ。

天威在颜咫尺。

jìn wén yì bà,

晋文亦霸,

gōng fèng tiān wáng。

躬奉天王。

shòu cì guī zàn,

受赐圭瓒,

jù chàng tóng gōng。

秬鬯彤弓。

lú gōng shǐ qiān,

卢弓矢千,

hǔ bēn sān bǎi rén。

虎贲三百人。

wēi fú zhū hóu,

威服诸侯,

shī zhī suǒ zūn。

师之所尊。

bā fāng wén zhī,

八方闻之,

míng yà qí huán。

名亚齐桓。

hé yáng zhī huì,

河阳之会,

zhà chēng zhōu wáng,

诈称周王,

shì qí míng fēn pā。

是其名纷葩。

短歌行二首(其二)注释

周西伯昌:即周文王,名昌,姬姓。殷商时为诸侯,居于岐山之下,被封为西伯。

怀此圣德:《诗经·大雅·文王》有“文王在上,於昭于”、“亹亹文王,令闻不已”、“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诗经·小雅·伐木》反映了周文王“自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孔子曾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三分下,而有其二”句:《论语·泰伯》谓“三分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周文王时,殷商之地共分九州,周文王已将六州归纳于自己经营管理之下,是故孔子有“三分下,而有其二”之说。曹操在此亦说“三分下,而有其二”,是说献帝之世,之所以尚能保持刘汉统绪,是他在不遗馀力而努力维护的结果。

贡献:谓进奉,进贡。《荀子·正论》谓“夫是之谓视形势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

节:礼仪、规矩、纪律。

坠:失去。《国语·晋语》“敬不坠命。”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句:当周文王三分下,已有其二的情势下,仍遵命唯谨,持守臣礼,毫无不臣行为。应给朝廷供给的所需物资,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奉献。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句:清·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第六回谓“纣宠妲己,所言皆从,所者贵之,所憎者诛之,作奇伎淫巧以悦之”。周西伯姬昌闻纣王以上诸端,甚为叹息。商纣王的亲信崇国(今河南嵩山周围)的崇侯虎是商纣王统治集团中比较有头脑的人物,他早就觉察到了周人势力日益壮大对商纣的威胁,他探听到西伯姬昌对纣王的叹息之声,便乘机向纣王告状谓“西伯昌与子发及旦,皆圣人也,三圣合谋,其虑之”。商纣王觉得有理,于是下令逮捕周西伯姬昌,关押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大牢,并准备判处刑。后在西伯之臣闳夭、散宜等人的积极营救下,通过纣嬖臣费仲献言,终被释放。“崇侯”二句即指此事。但曹操在此并非一般性的用典,而是暗示他觉察出献帝皇后伏氏及其父屯骑校尉伏完曾勾结董承计诛曹操事。

赦原:赦免原谅其过。

斧钺(yuè):古代兵器。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国语·鲁语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韦昭注“甲兵,谓臣有大逆,则披甲聚兵而诛之”。

征伐: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子之命,得自专征伐。《竹书纪年》帝辛三十三年:“王(纣王)锡命西伯(姬昌)得专征伐。”《白虎通·考黜》:“恶无私执义不倾,赐以弓矢,使得专征。”商纣王闻崇侯虎称“西伯昌与子发及旦,皆圣人也,欲证姬昌是否有圣人之能,便杀质于殷的姬昌子伯邑考,并烹为羹以赐西伯”。又谓“圣人当不食其子羹”。姬昌知纣王意,忍悲喜而食羹。纣王听说,便谓:“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纣王据此以为西伯姬昌并无圣能,便赦意。又西伯之臣闳夭、散宜进贡“有莘氏之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之九驷,及奇怪之物”。纣王喜谓“此一物(指有莘氏之美女)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于是赦西伯罪。西伯被释放后,向纣王献出洛西之地,以表示效忠,并请求废除炮烙之刑。纣王以为姬昌诚信,许其所请,且赏赐西伯姬昌弓、矢、斧、钺,授权他可以讨伐不听命的诸侯,得专征伐。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汉献帝曾下诏“(曹操)纠虔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曹操在此举文王故事,实为自赞献帝诏己得专征伐甚宜。

为仲尼所称:孔子赞美周文王当三分下有其二的情况下,仍能“以服事殷”,并盛赞“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矣”。曹操举文王例以证明他自己正在效法周文王,现在也是三分下有其二而能忠心事汉,喻自德足堪与周文王相伯仲。

殷:朝代名。商的第十代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邑(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论语·泰伯》:“三分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句:曹操说他要效法达到周文王“以服事殷”的德行,因而他一定会尽忠刘汉王朝。以表明他的态度,绝不做“汉贼”。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句:齐桓公的功绩,就在于创造了“为霸之道”。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姜姓,名小白。齐襄公弟,周朝开国勋臣姜尚之后。襄公被杀后,从莒回国取得政权。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帮助燕国打败北戎;营救邢卫两国,制止了戎狄对中原的进攻;联合中原诸侯进攻蔡楚,和楚国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还安定东周王室的内乱;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曹操在此称赞齐桓公的“为霸之道”,实际就是看重的“尊王攘夷”之道。可以说曹操的“挟子以令诸侯”之计就是对齐桓公“尊王攘夷”谋略的发挥和发展。

“九合诸侯,一匡下”句:春秋时齐桓公根据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取信诸侯”的宏观图霸方略,曾采取了八条措施。在此八项措施的基础上围绕解决团结中原诸侯,与楚争斗,稳定周室等大的国际政治军事争端。先后组织举行了十五次会盟。其中意义重大的有九次,即是曹操诗中所指的“九合诸侯”。周襄王二年,即齐桓公三十六年(前650年),王子带勾结戎狄攻入王城(今河南洛阳),焚东门。齐桓公使管仲会秦、晋伐戎之师并戍守周室。此即曹操诗中的“一匡下”。但另一说“一匡下”指定周太子位事。

不以兵车:指齐桓公称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实了取信于诸侯和周室的前所述的八条得力措施。

“正而不谲(jué),其德传称”句:《中国历代战争史·齐桓公之霸业》:“中原诸侯皆崇信齐桓公,怀德畏威。”“在周室衰歇以后,中原得免陷于崩溃者,实皆由于齐桓公创导霸业之力。”又“桓公为人,豁达有大度。”管仲评齐桓公:“无小智惕而有大虑。”诸论即是曹操所指的“正而不谲”意。“归鲁之侵地常潜。归卫之侵地吉台,原始、柒里。归燕之侵地柴夫,吠狗。”此皆齐桓公“正而不谲”之重大史实。谲:诡诈。

夷吾:即管仲(?—公元前645年),即管敬仲。春秋时期政治家。《论语·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其仁,其仁。’”又谓:“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这是孔子在纂修春秋史时,唯独推崇齐桓公与管仲之功的赞词。

庙胙(zuò):祭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左传·僖公四年》:“太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后汉书·邓虑传》:“四时致宗庙之胙。”李贤注“祭庙肉也。”

小白:齐桓公名。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襄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子羞。’下拜登受。”此即曹操所指的齐桓公虽有大功于周,却不敢受周襄王所赐之大礼事。

威:古谓的威灵。《尚书·泰誓上》:“肃将威。”引申指帝王的威严。《左传·僖公九年》:“威不违颜咫尺。”

在颜:即不违颜意,即特别亲切地感受到了子的威严。

威在颜咫尺”句:写自己对刘汉皇帝诚惶诚恐,遵命唯谨貌。表示虽有功而不失臣节,表示要像齐桓公一样维护周王的尊严。

“晋文亦霸,躬奉王”句: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在位。晋献公子,名重耳。因献公立幼子为嗣,曾出奔在外十九年,由秦送回即位。即位时已六十二岁。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使国力强盛,又平定周的内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并在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圭瓒(zàn):古代的一种玉制器。

鬯(chàng):古代祭祀用的

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诸侯有大功时,子赏赐弓矢,使“专征伐”。彤弓就是其中之一。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句:周襄王二十年,即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2年)四六日至四十日即五之内以晋、秦、齐、宋多国部队九万人,一举击溃楚军十一万人,大获全胜。周襄王为嘉奖其劳,于五十六日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县之荥泽城)王宫接受朝觐时,赐给晋文公下奖品:大辂之服(祭祀用之在马服饰),戎辂之服(军事用之车马服饰),彤弓,(赤色箭)一百,玄弓(黑色弓)一,矢一千,秬鬯一卣(祭祀神用黑黍一坛),虎贲三百人(子近卫虎士)。

庐弓:形似戟的一种弓。

矢千:一千支箭。矢,即箭。

虎贲(bēn):勇士、武士。

“威服诸侯,师之者尊”句:春秋时期,郑国处于中原中心,凡争霸者皆争郑国。郑亦依势而倾,齐桓前,郑时楚时齐。到晋文公时,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大军耀武于衡雍(今河南省原武县,当时黄河在原武县北方),郑文公亲自来晋军致犒,并以谢罪。晋文公于周襄王二十年,即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2年)五十四日丁未以战楚得胜之师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等国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县之荥泽城)会盟,并向周襄王献上楚国的战车和俘虏。周襄王命尹氏、王子虎、内史叔兴父,以策命晋侯为侯伯,即为诸侯之。周襄王慰劳道“自伯舅(齐桓公)即世,荆楚复强,凭陵中夏,得叔父仗仪翦伐以尊王室,自文武以下皆赖叔父之休,岂惟朕躬。”又慰嘱“王请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各国诸侯亦公认晋文公为霸主。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句:《中国历代战争史·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一战定霸,业绩辉煌,盖自齐桓公殂谢以来未有之盛也。”

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句:周襄王二十年,即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2年)十,因许国附楚,晋文公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秦诸侯盟于温(古国名,建都于温)即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第八回谓“晋侯召周王,会于河阳”。晋文公这次大会诸侯,并召请周王到河阳之举,名为朝见周王,实际上是“挟子以令诸侯”,是故河阳之会后“郑贰于楚……秦伯悦,与郑人盟”。一百多年后的孔子在研究春秋史时曾批评晋文公“哪有诸侯召王的道理呢!”《论语·问宪》:“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纷葩(pā):亦作芬葩,多貌、盛貌,马融《笛赋》“纷葩料漫,诚可喜也。”左思《吴都赋》“喧哗口皇呷,芬葩荫映。”曹操在此用“纷葩”意在形容晋文公河阳之会后,因诸侯召子,谲而不正,致使舆论哗然,菲菲扬扬,批评其导致的不良社会效应。葩,

网友完善短歌行二首(其二)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短歌行二首(其二)评析

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是第二首,表明作者在有之年只效法周文王姬昌,绝不作晋文公重耳,向内外臣僚及下表明心迹,使他的内外政敌都无懈可击。这两首诗是政治性很强的作品,而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中。

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历来被视为曹操的代表名作之一。

网友完善短歌行二首(其二)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短歌行二首(其二)赏析

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二十四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歌行》还有《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歌微吟不能”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歌续歌”等句,认为“歌”、“歌”是指“歌声有”。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歌行》的音乐特点。《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歌行二首》。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

歌行·周西伯昌》主要是曹操向内外臣僚及下表明心迹,当他翦灭群凶之际,功高震主之时,正所谓“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者,但东吴孙权却瞅准时机竟上表大说命而称臣,意在促曹操代汉而使其失去“挟子以令诸侯”之号召,故曹操机敏地认识到“是儿欲据吾著炉上郁!”故曹操运筹谋略而赋此《歌行·周西伯昌》。西伯姬昌在纣朝三分下有其二的大形势下,犹能奉事殷纣,故孔子盛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而当今下时势与当年的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命他“专使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但他亦效西伯之德,重齐桓之功,戒晋文之诈。然故作谦恭之辞耳,又谁知岂无更讨封赏之意乎?不然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献帝下诏曰《册魏公九锡文》,其文曰“朕闻先王并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藩卫王室、左右厥世也。其在周成,管、蔡不静,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东至于,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祚太师,以表东。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职,又命晋文登为侯伯,锡以二辂、虎贲、斧钺、禾巨鬯、弓矢,大启南阳,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坏,系二国是赖。”又“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为魏公。锡玄土,苴以白茅,爰契尔龟。”又“加九锡,其敬听朕命。”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其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曹操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能发挥。鉴于齐桓、晋文当初虽能“三分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但终未能西伯姬昌终其身而不代商纣,只是为儿子武王姬发创造条件,一旦地人三才俱备,那就瓜熟蒂落了,又何必操之过急而速招恶名呢!曹操在此诗中对齐桓、晋文之流贬重褒轻,实际暗讽他们未能深体西伯姬昌“三分下有其二”“犹奉事殷”之真谛,只学得皮毛,而未入堂奥,他暗欣自己深得文王精义,故亦终其身奉事汉帝而不称孤道寡,故对孙权伺机上表称臣之用心,便洞若观火,使其毒计无所逞其能矣。观曹操此《歌行·周西伯昌》其诗,乃一重大的代汉方略无疑。也是对孙权辈等外内政敌企图把曹操推向高处不胜寒极端阴谋的粉碎措施。但当自己的臣下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亦诚意敦请曹操称帝时,曹操亦坚定地回答“若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谋略之高超,实非常人所能及。遵循既定方针,实为曹操施政运筹之要略。

网友完善短歌行二首(其二)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短歌行二首(其二)辑评

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魏武帝“对当歌,人几何”……言当及时为乐。又旧说歌,大率言人寿命分定,不可妄求也。

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一》:孔融、杨修俱毙其手,操之高深安在?身为汉相,而时人目以汉贼,乃以周公自拟,谬矣。

明代钟惺《古诗归》:“譬朝露,去日苦多”:不用来日苦少,句觉尤妙。“但为故,沈吟至今”:英雄何尝不笃于交情,然亦不泛。“明明”:字幻极,乐府奇语。“契阔讌谈,心念旧恩”:惨刻处惨刻,厚道处厚道,各不妨,各不相讳所以为英雄。又云:四言至此,出脱《三百篇》殆尽,此其心手不粘滞处。“青青子衿”二句,“呦呦鹿鸣”四句,全写《三百篇》,而毕竟一毫不似,其妙难言。谭元春:少小时读之,不觉其细;数年前读之,不觉其厚。至细,至厚,至奇!英雄骚雅,可以验后人心眼。

明代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诗源辩体·卷四》:徐昌谷云:“韦孟辈四言,窘缚不荡。曹公《歌行》、子建《来日大难》,工堪为则矣。……。”愚按:……元瑞谓“曹公、子建二诗,虽精工华爽,而雅典刑几尽”,斯并得之。……魏人乐府四言,孟德《歌行》、子桓《善哉行》、子建《飞龙篇》等,其源出于《采芝》、《鸿鹄》,轶荡自,正是乐府之体,不当于雅求之。

清代沈德潜《古诗源》:言当及时为乐也。“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山不厌高”四句,言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成其大也。

清代陈沆《诗比兴笺·卷一》:此诗即汉高(祖)《大歌》思猛士之旨也。“人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次两引《青衿》、《鹿鸣》二诗,一则求之不得,而沈吟忧思;一则求之既得,而笙簧醴。虽然,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吴蜀,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不厌,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下归心。说者不察,乃谓孟德禅夺已萌,而沈吟未决,畏人讥嫌。感岁流,恐进退之失据。试问篇中《子衿》、《鹿鸣》之诗,“契阔燕谈”之语,当作何解?且孟德吐握求贤之日,犹王莽谦恭下士之初,岂肯直吐鄙怀,公言篡逆者乎?其谬甚矣。

网友完善短歌行二首(其二)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曹操 - []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汉族。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一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产恢复有很大作用。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短歌行二首(其二)|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曹操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