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文言文 > 文言文

范宁传_原文_翻译-房玄龄

发布时间:2011-02-03 栏目:专题 投稿:爱笑的书包

原文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日“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刀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私立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解释/注释/译文

范宁字武子。从小就专心好学,博览群书。简文帝做丞相时,想要征辟范宁做属官,被桓温劝阻,于是这件事就被搁置不办了。所以在桓温在世期间,范宁兄弟没有一个在朝廷做官的。当时的人竞相宣扬清谈虚无的玄理,儒学影响日益衰颓,范宁认为这种风气开始于王弼、何晏,王、何两人的罪过超过了桀与纣。(范宁)于是撰文说“王何两人贪图天下人都赞美的虚名,凭借富贵人家的傲慢与荒诞,画魑魅来夸耀自己的机巧,鼓动天下人把不遵礼法作为习俗。郑国音乐扰乱了纯正的音乐,善于诡辩的言论颠覆国家,确实有这样的事情啊!”范宁崇尚儒学贬抑玄学,大都像这样。桓温死后,(范宁)才走入仕途,担任余杭县令。范宁担任余杭县令期间,兴办学校,教育学生,廉洁立身、躬行礼法,崇尚儒学的人没有不尊崇他的。过了一年,余杭的风俗教化大为改观。自从中兴以来,崇尚儒学、重视教化,没有比得过范宁的人。
后来朝廷征召他,授予他中书侍郎的职位。范宁在中书侍郎任上,提出了很多有好的建议并否定了很多不好建议,对国家政治很有帮助。孝武帝非常喜欢文化学术,(范宁)很被孝武帝亲近喜爱,朝廷有疑难事情的时候,(孝武帝)就向范宁咨询。范宁指摘朝廷大臣的缺点错误,都直接了当地说,没有任何避讳。王国宝是范宁的外甥,因为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害怕不被范宁所容忍,就挑拨范宁和皇帝的关系,范宁因此被皇帝疏远。范宁请求补任豫章太守,皇帝说:“你不适合担任豫章太守,为什么急着去亲自体验死亡呢?”范宁不相信占卜,坚持请求去补任豫章太守。范宁在豫章又大兴学校,派人到交州购买磬石以供修建学校所用,并改革旧有的制度,不拘泥于常规。从远近各地来豫章求学的有一千多人,这些人的耗费全都出于范宁的私人俸禄。范宁又将本郡的四姓子弟全都召集到学校来做学生,督促他们读《五经》。范宁又修筑学台,学校的功能更加齐备。
江州刺史王凝之向朝廷弹劾范宁,说“豫章郡占了江州的一半。豫章太守范宁在朝廷做官参与机要,在地方做官担任大郡的长官(可见朝廷对范宁的信任),但是范宁却无所顾忌地做奢侈污浊之事,所作所为不合法度。郡城先有六座城门,范宁全部改建成层楼,又修建两座城门,加上以前的城门,豫章郡现在一种有八座城门。范宁还建造了七所私宅……希望将臣的这份奏章下发给太常寺讨论,按照礼法将范宁判罪。”皇帝下诏说,“汉宣帝说,‘可与之共同管理天下的,是优秀的郡守’,如果范宁真的像王凝之奏章中所说的那样,怎么还可以继续担任郡长官呢!”范宁因此被判罪接受惩处。范宁的儿子范泰当时为天门太守,弃官(为范宁)申诉。皇帝认为范宁所致力的只有儒学,这件事拖延了很久都没有判决。(后来)恰好碰上大赦,范宁就没有被判罪。范宁免官之后,定居在丹阳,仍然勤于经学,一年从头到尾毫不懈怠。范宁六十三岁时,在家中去世。当初,范宁因为《春秋谷梁传》没有好的注本,于是深入思考多年,为《春秋谷梁传》做了《集解》。《春秋谷梁传集解》这部书义理精密详实,被天下人看重。不久徐邈又为《春秋谷梁传》做注,世人也很称赞。
羊琇字稚舒,是景献皇后的堂弟。羊琇年少的时候被举荐为郡里的计吏,参与了镇西将军钟会军队上的事务,跟从钟会平定蜀国。等到钟会谋反时,羊琇义正辞言地苦苦劝谏,回来后,被赐于关内侯的爵位。羊琇研究学问有智慧谋略,年少时和晋武帝同为显贵之家,相互间很是亲近,经常同席参加筵宴。(他)曾经对武帝说:“如果地位富贵受到重用,(让我)担任领军将军和护军将军各十年。”武帝当作玩笑答应了他。当初,武帝没有被立为太子,名声比不上他的弟弟司马攸,文帝内心一向看重司马攸,经常有让司马攸接管宗族大权的考虑。羊琇秘密地为武帝出谋划策,在很多方面都有补救。(羊琇)又观察文帝处理政事的得失,猜测文帝将要询问的事,都让武帝默默地记住。后来文帝与武帝谈论当今世上的事务和社会上的是非,武帝的回答没有一处不得当的,因此太子的地位就确定了。等到武帝做抚军,命令羊琇参与军事。武帝即王位后,提升羊琇为左卫将军,封为甘露亭侯。武帝登基,多次升迁,后为中护军,加封散骑常侍。羊琇在职十三年,主管禁兵,参与机密,非常受宠幸。当初,杜预被任命为镇南将军时,朝中人士都来庆贺,在席者均连榻同坐。羊琇与裴楷后到,说:“杜元凯(杜预字元凯)竟然用连榻招待客人吗?”于是不肯坐下就此离开。羊琇生性豪华奢侈,费用不加限制,用木炭捣成碎屑制成兽形来温酒,洛阳的豪贵都争相仿效。羊琇又喜欢宴会,夜以继日,亲戚共聚一堂而且无男女之别,这种生活方式颇为当时的人讥讽和议论。但是他交接仰慕比自己强的人,对这些人的举荐,他总是尽心尽力,没有二心。对于身处困厄中的人,他特别能加以救济。选任人才时,(他)大多把符合自己心意的人放在前边,不根据既定次序提拔。将士有因他而得到官位的,为他尽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为人放恣犯法,经常得到有关官员的宽免。后来司隶校尉刘毅弹劾他,应该用重刑处罚他,武帝因为往日的深厚的情谊,仅仅免了他的官职而已。不久以后,(他)官复原职。等到齐王司马攸出任外地官职之后,羊琇因为直言进谏触怒了皇帝,被贬为太仆。羊琇失宠后愤怒怨恨,于是发病,因为病情严重请求退休。(后来他)被任命为特进,加授散骑常侍,回到家(后),(不久)去世。皇帝亲手写诏书说:“羊琇和我有先皇后的亲戚关系,有少年时代的情谊,官职经历了朝廷内外,忠诚显著,不幸早逝,我非常悲伤。追赠(他)为辅国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赏赐东园秘器,朝服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羊琇)谥号是威。

相关推荐:

明义法师之鸠_原文_翻译-无名氏

赵某误子_原文_翻译-无名氏

滥竽充数_原文_翻译-无名氏

哀盐船文_原文_翻译-汪中

张方传_原文_翻译-房玄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