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文言文 > 文言文

荷蓧丈人_原文_翻译-孔子

发布时间:2011-02-16 栏目:专题 投稿:和谐的路人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解释/注释/译文

《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三言两语,少数几章也只记了谈话时的场景。此文却写了一个具有一定情节的小故事,有时间的推移(某天下午到第二天),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丈人耘田处,丈人家,孔子所在处),有几个相关的情节:子路向丈人问孔子去向,丈人留子路食宿,子路把上述情况告诉孔子孔子又叫他去看丈人,丈人便又不在。更重要的是通过上述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如丈人的语带讽刺的话,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出他的态度倨傲,对孔子等不参加生产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的不满。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孔子的话(包括子路根据孔子的意思说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的某种赞赏的感情,而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却给予严厉的批评,同时表达了孔子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处世的态度。这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并成为彼此思想矛盾的根源。
课文分两部分,即两段。第1段以叙为主,叙述子路遇到荷蓧丈人的情况。第2段是子路对“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的一番议论。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相关推荐:

鲍子难客_原文_翻译-无名氏

秦楚之际月表_原文_翻译-司马迁

猿子_原文_翻译-无名氏

季布栾布田叔传_原文_翻译-班固

《汉书·胡建传》原文及翻译

我爱学习网微信
我爱学习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