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拼音版/注音版
shuǐ lóng yín dēng jiàn kāng shǎng xīn tíng。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xīn qì jí。
辛弃疾。
chǔ tiān qiān lǐ qīng qiū,
楚天千里清秋,
shuǐ suí tiān qù qiū wú jì。
水随天去秋无际。
yáo cén yuǎn mù,
遥岑远目,
xiàn chóu gōng hèn,
献愁供恨,
yù zān luó jì。
玉簪螺髻。
luò rì lóu tóu,
落日楼头,
duàn hóng shēng lǐ,
断鸿声里,
jiāng nán yóu zǐ。
江南游子。
bǎ wú gōu kàn le,
把吴钩看了,
lán gān pāi biàn,
栏杆拍遍,
wú rén huì dēng lín yì。
无人会、登临意。
xiū shuō lú yú kān kuài,
休说鲈鱼堪脍,
jǐn xī fēng jì yīng guī wèi qiú tián wèn shě,
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
pà yīng xiū jiàn,
怕应羞见,
liú láng cái qì。
刘郎才气。
kě xī liú nián,
可惜流年,
yōu chóu fēng yǔ,
忧愁风雨,
shù yóu rú cǐ qiàn hé rén huàn qǔ,
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
hóng jīn cuì xiù,
红巾翠袖,
wèn yīng xióng lèi。
揾英雄泪。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注释
登建康赏心亭:《花菴词选》作「赏心亭」。
建康:六朝时期的京城,今江苏南京市。南宋为府名,建炎三年(西元一一二九年)改江宁府置,治所在今南京市。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二》:「赏心亭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丁晋公谓建。景定元年,亭燬。马公光祖重建。」
遥岑(cén)远目:唐·韩愈《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远目,四卷本甲集作「远日」。
玉簪(zān)螺髻(jì):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落日楼头:唐·杜甫《越王楼歌》:「楼头落日半轮明。」宋·柳永《玉蝴蝶》词:「断鸿声里,立尽残阳。」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阖闾元年》:「阖闾既宝莫耶,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血舋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王曰:『为钩者众而子独求赏,何以异于众夫子之钩乎?』作钩者曰:『吾之作钩也,贪而杀二子,舋成二钩。』王乃举众钩以示之:『何者是也?』王钩甚多,形体相类,不知其所在。于是钩师向钩而呼二子之名:『吴鸿,扈稽,我在于此,王不知汝之神也。』声绝于口,两钩俱飞著父之胸。吴王大惊,曰:『嗟乎!寡人诚负于子。』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九·器用》:「唐人诗多有言吴钩者。吴钩,刀名也,刃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唐·杜甫《后出塞》诗:「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栏杆拍遍: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四·忠孝》:「刘孟节先生概,青州寿光人。少师种放。笃古好学,酷嗜山水,而天姿绝俗,与世相龃龉,故久不仕。晚得一名,亦不去为吏。庆历中,朝廷以海上岠嵎山地震逾年不止,遣使访遗逸。安抚使以先生名闻,诏命之官,先生亦不受就。青之南有冶原,昔欧冶子铸剑之地,山奇水清,旁无人烟,丛筠古木,气象幽绝。富韩公之镇青也,知先生久欲居其间,为筑室泉上,为诗并序以饯之曰:『先生已归隐,山东人物空。』且言先生有志于名,不幸无位,不克施于时,著书以见志。谓先生虽隐,其道与日月雷霆相震耀。其后,范文正公、文潞公皆优礼之,欲荐之朝廷,先生恳祈,亦不敢强,以成其高。先生少时,多寓居龙兴僧舍之西轩,往往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干。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司马温公《诗话》所载者是也。」
「无人会、登临意。」句:北宋僧文瑩《湘山野录·卷上》:「金陵赏心亭,丁晋公出镇日重建也。秦淮绝致,清在轩槛。取家箧所宝《袁安卧雪图》张于亭之屏,乃唐周昉绝笔。凡经十四守,虽极爱而不敢辄觊(jì)。偶一帅遂窃去,以市画芦雁掩之。后君玉王公琪复守是郡,登亭,留诗曰:『千里秦淮在玉壶,江山清丽壮吴都。昔人已化辽天鹤,旧画难寻《卧雪图》。冉冉流年去京国,萧萧华发老江湖。残蝉不会登临意,又噪西风入座隅。』此诗与江山相表里,为贸画者之萧斧也。」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句:用西晋张翰典。《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张翰传〉》:「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翰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句:《三国志·卷七·〈魏书·陈登传〉》:「陈登者,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又掎角吕布有功,加伏波将军,年三十九卒。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表大笑。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流年:流逝的时光。
忧愁风雨:宋·苏轼《满庭芳》词:「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
树犹如此:出自北周诗人庾信《枯树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又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以「树」代「木」,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倩(qìng):请托。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红巾,四卷本作「盈盈」。
揾(wèn):擦拭。
-
暂无!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上阕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阕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稼轩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稼轩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稼轩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稼轩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稼轩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这种感情的感染力极强。
上阕写景抒情,下阕则是直接言志。下阕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关于晋朝张翰典故,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不必说他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了。然而他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他想回到故乡,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也是用了一个典故。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都有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和他一样的又何止一人。作者于此是说: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表明了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稼轩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
暂无!
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辑评
黄梨庄: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
谭復堂《谭评词辩》: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
陈亦峰《白雨斋词话》:落落数语,不数王粲《登楼赋》。
-
暂无!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济南府歴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歴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宋髙宗绍兴十年(1140年),生于金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歴城县,时中原已陷于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轩趁机聚众二千,投忠义军隶耿京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稼轩还至海州,约忠义军五十骑,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献俘行在,改差签判江阴军,时年二十一岁。宋孝宗干道四年(1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辛弃疾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