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拼音版/注音版
zhū rén gòng yóu zhōu jiā mù bǎi xià。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táo yuān míng。
陶渊明。
jīn rì tiān qì jiā,
今日天气佳,
qīng chuī yǔ míng dàn。
清吹与鸣弹。
gǎn bǐ bǎi xià rén,
感彼柏下人,
ān dé bù wéi huān qīng gē sàn xīn shēng,
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
lǜ jiǔ kāi fāng yán。
绿酒开芳颜。
wèi zhī míng rì shì,
未知明日事,
yú jīn liáng yǐ dān。
余襟良已殚。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注释
诸人:众人。
周家墓:陶渊明这次所游之地,也许就是周访家墓。《晋书·周访传》:“初,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老父,谓曰:‘前岗见一牛眠山汙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又指一山云:‘此亦其次,当世出二千石。’言讫不见。侃寻牛得之,因葬其处,以所指别山与访。(周)访父死,葬焉,果为刺史,著称甯、益,自访以下,三世为益州四十一年,如其所言云。”
清吹:指管乐器。
鸣弹:指絃乐器。
感:感悟,有感于。
柏下人:指葬在柏树下的墓中人。
安得:怎能。
清歌:清亮的歌声。
散:發出。
开:启。
芳颜:美好的容颜。指笑逐颜开。
襟:心怀。
良:甚。
殚(dān):竭尽。
-
暂无!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评析
这首五言诗表现了诗人高出于人的不平凡的了悟与超脱,以及对生死问题的了悟与超脱。虽然篇幅简短,内容平凡,但却博得很多人的赞赏。
这首诗就内容看,当是陶渊明归田以後的作品。篇幅简短,内容平凡,但却博得很多人的赞赏,当有其不平凡的所在。说平凡,如“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写在某一天气候很好的日子里,和一些朋友结伴出游,就地开颜欢饮,或唱“清歌”,或吹管乐和弹奏絃乐以助兴。这都是很普通的活动,诗所用的语言也很普通。说不平凡,因为所游是在人家墓地的柏树下,要“为欢”偏又选择这种容易引人伤感的地方。在引人伤感的地方能够“为欢”的人,不是极端麻木不仁的庸夫俗子,应该就是胸怀极端了悟超脱,能勘破俗谛,消除对于死亡的畏惧的高人。渊明并不麻木,他明显地“感彼柏下人”死後长埋地下所显示的人生短促与空虚;并且又从当日时事的变化,从自身的生活或生命的维持看,都有“未知明日事”之感。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为欢”;还能做到“余襟良已殚”,即能做到胸中郁积尽消,欢情畅竭,当然有其高出于人的不平凡的了悟与超脱。以论对于生死问题的了悟与超脱,在渊明的诗文中,随处可见,如《连雨独饮》:“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五月中和戴主簿》:“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神释》:“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挽歌诗》:“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是一种自然运化观、朴素生死观,比起当时“服食求神仙”、追求“神不灭”的士大夫,不知高出多少倍。
-
暂无!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